古代寫辭職信最多的官員努力調和黨爭,誰能懂葉向高的無奈

我國古代乃至整個世界史,寫辭職信最多的官員是明末的內閣首輔葉向高。在萬曆時期他寫了62封,天啟時期寫了67封。是什麼原因導致葉向高如此執著於隱退呢?又是什麼原因導致萬曆、天啟拖了這麼久才批准他的辭職呢?

古代寫辭職信最多的官員努力調和黨爭,誰能懂葉向高的無奈

葉向高可以說是貨真價實的東林黨人,是老一輩東林黨人掌握實權的大人物。東林黨人反對加稅,葉向高也反對,尤其是在反對萬曆皇帝徵收礦稅,讓萬曆皇帝很是頭疼;東林黨人介入國本之爭,站位是太子黨,葉向高也不例外,一直在努力維護太子,是反對“三王加封事件”最大的後臺,將萬曆皇帝氣個半死。

可是偏偏就是這麼一個處處跟萬曆皇帝作對的人,被萬曆皇帝一路提拔入閣,在萬曆三十六年至萬曆四十二年一共七年時間作為真正的“獨相”擔任內閣首輔。萬曆皇帝為何一直不願意動他,反而重用他呢?

古代寫辭職信最多的官員努力調和黨爭,誰能懂葉向高的無奈

有人說,那是因為萬曆皇帝不上朝28年不理朝政所致。不過這並不準確,雖然萬曆皇帝不理朝政的這段時期裡,國家的運轉主要是靠內閣大臣維繫,但內閣的官員實際還是要經過萬曆皇帝批准的。萬曆皇帝雖然很討厭太子朱常洛,討厭支援他的太子黨,但是他心裡還是很清楚,權力中樞不能沒有能主導大局的官員。很顯然,葉向高就是萬曆皇帝心目中那個能主導大局的人。

葉向高的思想雖然是東林黨的,但太多出發點是改良大明的弊政。萬曆皇帝能感受到他的忠誠,始終沒有懷疑。這當中還有一個很關鍵的點就是葉向高不參與黨爭,沒有排擠競爭對手的行為。相反葉向高還在努力調和黨爭,幫助萬曆皇帝化解了很多麻煩。

古代寫辭職信最多的官員努力調和黨爭,誰能懂葉向高的無奈

葉向高辭職獲得批准之前,還向萬曆皇帝推薦了方從哲,後來成為浙黨的首領。泰昌元年的時候,楊漣還曾拉攏方從哲合作過。這些都是葉向高的遺產之一,他是東林黨人當中少有的清醒的人,主張溫和改良,與其他派系共存合作,顯得十分難能可貴。相比之下,趙南星的激烈奪權派就要差勁許多,排擠了對手之後,職位就全部安排自己人,跟其他派系一直水火不容。

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如果萬曆時期沒有葉向高的存在,當時的黨爭問題就是天啟時期那種你死我活的狀態。不僅萬曆皇帝自然打心底感謝他,一直不願意動他,連東林黨的對手也尊敬他,不忍詆譭。

古代寫辭職信最多的官員努力調和黨爭,誰能懂葉向高的無奈

那麼葉向高為什麼在混得風生水起的時候,反而要堅決辭職呢?而且是陸陸續續寫了62封辭職信?

我認為葉向高應該是累了,畢竟他這種人是極少數,屬於曲高和寡的型別。朝中大部分官員都在互相傾軋,為各自的派系利益奔走,完全不顧大明的危機,這讓他很心痛。就連他加入的東林黨,也有刻意排擠競爭對手的行為,也讓他很心累。

雖然萬曆皇帝很信任葉向高,但是也十分任性。比如萬曆皇帝十分討厭言官,就把相關的奏章扣留下來。有一次關於官員任命的問題,葉向高几十次上疏,被拖了兩年之久才被萬曆皇帝批准。之後調整官員任免的時候,周奏章都一百多了,萬曆皇帝還是拖著。

古代寫辭職信最多的官員努力調和黨爭,誰能懂葉向高的無奈

國家大事,如同兒戲一般,這讓葉向高敢怒不敢言。長期的壓抑,加上有一段時間生病,漸漸地他便萌生了退意。

於是葉向高寫了一封辭職信,準備走人。豈料萬曆皇帝反而不同意了,趕緊嘉獎一番,然後拒絕了。不過葉向高早就心灰意冷了,還是堅決要辭職,於是繼續寫辭職信。一直寫,一直被拒絕,一直到第62封,萬曆皇帝終於煩了,這才批准辭職。

古代寫辭職信最多的官員努力調和黨爭,誰能懂葉向高的無奈

天啟元年,葉向高再次成為內閣首輔。因為國本之爭最終結果是太子黨獲勝,所以東林黨成為泰昌到天啟三年的第一大派系。葉向高作為資深東林黨大佬,自然要被請出山主持大局。但是這次他本不應該來的,因為在他離開官場的六年多時間裡,少了他的調和,黨爭逐漸加劇,終於因為“紅丸案”演變成你死我活的局面。

東林黨藉著“紅丸案”大肆攻擊齊、楚、浙等派系,鬥爭的規模與程度遠遠比萬曆時期強烈。葉向高雖然是內閣首輔,擁有最高的權力,但是此時的東林黨已經是趙南星為首的激烈奪權派掌控,他們才是背後實際推手。葉向高在東林黨中的話語權太小,已經無法繼續調和黨爭了。

古代寫辭職信最多的官員努力調和黨爭,誰能懂葉向高的無奈

在此之外,魏忠賢的閹黨也逐漸崛起,此前被東林黨排擠的派系全部倒向閹黨,反過來組建了聯盟,攻擊東林黨,矛盾變得不可調和。

葉向高再次無奈,所以退意再次萌生,寫了第一封辭職信。不過因為葉向高的威望還在,天啟開始還是不答應。沒辦法,他只能用老辦法繼續寫,一直到67封感動天啟為止。

從葉向高的經歷我們不難看出,明末的黨爭問題的嚴重性與複雜性,要調和是十分困難的。要做一箇中立派,也是十分困難的。而這些問題堵死了改良的道路,內耗自然不可避免。

辭職之後,葉向高終於舒了一口氣,直到天啟七年才過世。不過十七年後,大明就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