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新能源車充電難問題,最終要靠科技賦能

——新能源車主人在囧途:不能完全依靠充電樁的增加

“不是在找樁,就是在找樁的路上。”十一假期高速公路上的充電樁成為“香餑餑”:排隊4小時,不吃不喝也要等著。一場十一長假,從城市馬路換到全國高速,電動車發展中的各種問題暴露無遺。美好的假期出行演變成了尷尬的人在囧途,高速成為了電動車的“深坑”,誰敢開電動車上高速,都會被稱讚為“勇氣可嘉”。(10月11日中國新聞週刊)

解決新能源車充電難問題,最終要靠科技賦能

新能源車充電難的問題是個不新不老的問題,說它不新,是因為它已經存在了一段時間,自打新能源車上市就產生了這個問題;說它不老,是因為電動汽車的發展一共也沒多少年,在這個過程這個問題本身也一直在變,一會顯得充電樁太少,一會又顯得充電太慢,一會又顯行社群不配合,一會又顯得沒有商業動力。

這次十一長假,使一些新能源車主的出行成了人在高速的囧途,於是,人們認為在高速上安裝足量的充電樁不就行了嘛。但其實,這是一種不考慮成本效率的思維,而且,這樣大量所謂的“足量”安裝也不會可持續下去。因為,平時的大量維護保養的費用會變得很高,但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解釋這個問題很簡單,打個比方就會明白:每年春運時高鐵都顯得不夠用,但為何沒有無限加大高鐵投入量呢?就是因為在春運高峰之後,過剩的運力就會閒置起來,但這種大量的閒置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社會浪費,而同時,還要付出更多的維護保養費,這樣一來,成本就會無法消化,而一年中大部分時間的虧損是不可持續的,這樣的投入產出比也是不可持續的。

同理,在高速路上安裝充電樁也一樣,如果安裝總量上到了十一、五一,春節等這幾個長假充電不用排隊的程度,那麼節後多餘的充電樁就會成為極大的浪費,它會消耗掉巨大的企業成本和社會成本。因此,在高速上安裝節假日足夠的充電樁那是不現實的,更是不科學的,它只是用一個問題掩蓋了另一個問題而已,但它卻無法形成投入與產出的正向迴圈。

因此,在高速上解決充電難的問題並不能完全寄託於按長假用電量無限增加充電樁。根本上這還是需要在科技進步上找出路,可以想象,如果將現在每次充電的時間從目前的幾個小時縮短到幾十分鐘,那麼也就等於增加了幾倍數量的充電樁。另外,加快科研進度,也可將目前的常規充電變成通用介面的整合換電模式,這也會極大縮短充電週轉時間。還有,那就是透過科技攻關以加大新能源車的續航里程,續航里程增加了,選擇充電時間和地點也就不會過於集中了。

這次十一長假,使一些新能源車主的出行成了人在高速的囧途,顯然,這不是僅僅靠無限增加充電樁就能解決的問題。解決新能源車充電難是一個社會、社群、市場與科技的複雜系統工程,這需要在市場聯合與競爭中找到多方合作共贏的協作模式。無利的啟動性框架部分或基礎設施,需要國網解決,而對於可以實現市場化資源配置的方面,則需要社會資本的進入,而社會資本就會按著市場規則來運作起來,當然,這裡面更包括科技攻關的市場化推進,最終達到給新能源車科技賦能的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