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23年,廣州"古董"無軌電車重修亮相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嚴藝文 通訊員 姚沐鑫 孔繁梅

通訊員供圖

廣州越秀山鎮海樓旁,停放著一輛運營始於20世紀80年代的“大通道孖辮車”,作為廣州市最後一輛大通道無軌電車,1998年廣州市電車公司將其捐贈廣州博物館。館藏23年,受廣州博物館委託,電車公司車輛修理廠“拯救維修團隊”再次啟動翻修工程。近日,至今經歷過三次保養的“古董”電車重修亮相。

館藏23年,廣州"古董"無軌電車重修亮相

館藏23年,廣州"古董"無軌電車重修亮相

修復後的“古董”無軌電車

館藏23年,廣州"古董"無軌電車重修亮相

館藏23年,廣州"古董"無軌電車重修亮相

維修人員對“古董”無軌電車進行修復

三次修繕留住公交記憶

“古董”電車(101路,自編號D1-126)於1987年投入營運,是鉸接式無軌電車,因兩節車廂之間用轉盤連線,被稱為大通道電車,最大載客量為150人。仔細看這輛大通道電車,在司機位置有“雞翼”窗仔,還配有小風扇,在當時沒有空調的條件下為司機通風。曾經的廣州街頭,大通道電車整輛車都裝滿了人,被乘客們、街坊們形象地稱為“熱狗”。

從1998年至今,“古董”電車已經過23年的館藏歲月。在這期間,“古董”電車分別在2011年和2020年經歷了維修保養。近年來,“古董”電車長期在露天環境下,車身有部分損傷,需要修復保養。為傳承和保護廣州公交歷史文化,今年11月,在廣州博物館委託下,電車公司車輛修理廠組織“拯救維修團隊”對大通道無軌電車進行歷史修復。

“拯救維修團隊”此次主要針對“古董”無軌電車露天環境下受風雨侵蝕、車內外裝飾老化脫落的問題開展歷史復原。其中,包括檢查車輛骨架、車身內外重新噴漆、潤滑車窗和天窗等工序,1:1還原大通道無軌電車的車容,修復全程耗時4天,最終順利完成復原工作。

見證廣州交通發展的歷史留痕

23年的館藏曆史,是大通道無軌電車見證廣州交通發展的留痕。廣州電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從1919年正式申請籌辦開始,廣州電車走過了百年曆程,成為廣州人的老字號,這也是將電車發展稱為“百年電車”的緣由。

1960年9月30日,廣州市無軌電車通車,無軌電車1路線(越秀公園-中山四路大東門)投入營運,這標誌著廣州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電車。20世紀70-80年代,為解決“乘車難”問題,廣州新增了大通道無軌電車(鉸接式電車),由兩節用轉盤連線起來的車廂組成,頭上頂著兩條“長辮子”,因此有了“大通道孖辮車”的別稱。穿梭於廣州騎樓街中的“大通道孖辮車”,成為了獨特的廣州記憶。

自1960年通車以來,廣州無軌電車的車型發展經歷了多個歷史階段。這輛“古董”大通道無軌電車由上海客車廠生產,此後廣州無軌電車進入了聯合廣州客車生產廠家研發生產,再到自主研發、聯合廠家生產的階段,是廣州技術發展的重要見證。

編輯:空明

【來源:金羊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