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官宣只招收推免生!這樣做是否有違公平?

近年來,從各高校研究生錄取情況來看,透過保研進入學校的研究生佔比逐年攀升。

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華中科技大學

等名校接收推免生的比例無限接近教育部規定的50%“紅線”;前不久,

中國人民大學

新聞學院釋出通知:2023級專碩研究生僅招收推免生源,統考階段僅招收非全日制定向就業生源。

名校官宣只招收推免生!這樣做是否有違公平?

圖源:中國人民大學

在考研競爭如此“卷”的當下,諸多名校大規模接收保研推免生是否有失公平引起了廣泛熱議。

然而,公平還是不公平,站在不同的立場上來看,經常會得出迥異的結論。

保研≠走捷徑

目前,各高校對考研推免資格的認定,有的使用學分績點,有的提出在專業排名前25%,甚至是10%以內。因此,想要獲得寶貴的“推免資格”,保研人並非準備幾個月就能“魚躍龍門”,而是要在整個大學生涯中的專業成績、競賽證書、學術科研等方面都名列前茅。經過了嚴格程式,推薦免試的學生還要透過初審與複試,才能踏入理想學府的大門。

從這一點上來看,推免進入名校的難度並不比統考更低。

此外,據《2019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披露,超九成的招生單位認為推免生的質量普遍高於統考生。

一份樣本數量10萬+的調查結果顯示,研三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發表的論文中,統考生人均發表1篇學術論文,而推免生則人均發表1。69篇學術論文。若僅限於SCI/SSCI/EI論文,則統考生人均發表0。35篇,推免生人均發表0。99篇。

從學術創新潛力上來說,相較於統考生,推免生具備更大的優勢。

研究生的招生邏輯不等同於本科生的招生邏輯,其培養目標是科研人員。對名校來說,提高接收推免生比例顯然是篩選有學術潛力和研究意願人才的更優選擇。

名校官宣只招收推免生!這樣做是否有違公平?

圖源:北京大學

迴歸到近幾年的考研熱潮來看。

考研“卷”真的等同於學術“熱”嗎?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一些本科畢業生將考研視作從高校“象牙塔”通往社會“試煉場”的緩衝帶,不排除有許多人是為了延緩就業時間而選擇“逃避式考研”。除此之外,日益緊張的就業競爭下,“研究生學歷”已成為不少好單位的基本就業門檻,為了拿到這個“學歷籌碼”而選擇讀研的人也不在少數。

當諸如此類“功利性考研”的人越來越多,僅憑半年一年的“突擊式備戰”而選拔出來的佼佼者,恐怕才是與研究生培養目標相悖的一種“不公平”。

名校提高招收推免生比例這一舉措,雖然擠壓了沒有保研資格高校學生的選擇空間,但對於那些目標明確,成績優異,綜合實力強的學生來說,總能以考研這一方式進入名校,實現自己的學術理想。

名校官宣只招收推免生!這樣做是否有違公平?

圖源:華東理工大學

從結果上看,無論是保研上來的學生,還是考研上來的學生,研究生導師並不會區別對待,都有機會進入到導師的核心科研組。而在這種良性競爭下脫穎而出的優秀學子,反而能進一步“最佳化”名校的學術氛圍,從而成長為國家科技創新的後備力量。

推免之路需公正透明

日前,某高校已經直博北大的本科生,因論文抄襲事件而引起關注。近年來諸如此類的新聞屢見不鮮,進一步引發了公眾對於保研公平性的擔憂與質疑。的確,與全國統考相比,推免生的選拔過程透明度相對較低,也缺乏強有力的有效監督。

因此,完善研究生推免保送機制迫在眉睫。

高校為了保障生源質量提高推免生比例可以理解。但前提是要建立公開透明的機制,守護好公平底線,從而選拔出真正具有學術科研潛質的優秀人才;其次,全國僅有366所高校具有推免資格,佔比不到本科院校數量的三分之一。因此,高校應儘可能創造多元的競爭環境,讓部分有科研潛力、能力過人,但非名校出身的學子獲得競爭推免名額機會,確保明珠不被遺漏。

名校官宣只招收推免生!這樣做是否有違公平?

圖源:中國人民大學

從注重一紙試卷呈現出的結果到關注學生各階段的學習過程,名校提升推免比例無疑是最佳化“一考定終生”這一選拔制度的有效手段。當然,當下的推免制度依然需要不斷完善,最後的“免檢產品”也要和“普通產品”一同接受社會的檢驗和評價。

本文部分素材來源:人民日報、光明論、中國新聞週刊、科學網、中青校媒、光明日報等

關注我們,瞭解高等教育領域新鮮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