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東湖】杞縣雙樓:名村許雙樓簡稱名村許雙樓名村之名

雙樓

在杞縣西北地12公里、平城東南3公里處。8個村民組,398戶,1992人,耕地2189畝。雙樓村委會駐地

許贊,弘治進士。嘉靖中累官吏部尚書,久之加之傅,乞體,忤帝意,遷此建兩所樓,落職間住,名村“許雙樓”,簡稱雙樓。

聚落矩形,面積30萬平方米。2條東西主街與南北巷錯落相交。民舍大多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少數為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和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沙土,機井36眼。主產小麥、玉米、紅薯、花生等作物,兼營建築、木工等副業。

小學1所,衛生室2處

西通213省道

譚寨

在杞縣城西北13公里、平城東3公里處。10個村民組,497戶,2488人,耕地3011畝。譚寨村委會駐地

譚姓築寨先居,繁衍成村,取名譚家寨,簡稱譚寨

聚落矩形,面積27萬平方米。3條東西主街與4條南北街錯落相交。民舍大多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少數為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和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黏土,機井33眼。主產小麥、玉米、紅薯、花生等作物。

小學1所,衛生室2處。

大路西抵213省道

新莊

在杞縣城西北12公里、平城東南4公里處。8個村民組,344戶,1723人,耕地1515畝。新莊村委會駐地

據該村崇禎年間碑記載,原名“孫家新莊”,簡稱新莊

聚落矩形,面積28萬平方米。縱橫主街交錯。民舍大多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少數為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和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青沙,機井25眼。主產小麥、玉米、紅薯、花生等作物。是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科學種田重點村。玉米皮編織廠生產的玉米皮花提籃、汽車座墊聞名城鄉、。

小學1所,衛生室1處。

西抵213省道

張營

在杞縣城西北14公里、平城東南1公里處。2個村民組,209戶,1048人,耕地590畝。張營村委會駐地

相傳唐初李世民率領兵馬到李儀賓莊探望姨母,兵馬在此駐紮,故名“紮營”。後訛為張營。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沙土,機井9眼。主產小麥、玉米、紅薯、花生、西瓜等作物,兼營木工、建築副業。

小學1所,衛生室1處。

西鄰213省道

李賓莊

在杞縣城西北14公里、平城東南1公里處。4個村民組,172戶,862人,耕地980畝。屬張營村委會轄村。

唐初村人李某任儀賓之職,改名李儀賓莊,簡稱李賓莊。

聚落狹長型,面積30萬平方米。主街1條。民舍大多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少數為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和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沙土,機井11眼。主產小麥、紅薯、花生、西瓜等作物,兼營木工、運輸、建築等副業。

衛生室1處

北臨213省道

秦奉

在杞縣城西北20公里、平城西北5公里處。15個村民組,588戶,2943人,耕地4749畝。秦奉村委會駐地

唐代村有寡嫗,秦某奉養之,時人義其行,因以名村。

聚落橢圓形,面積32萬平方米。民舍大多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少數為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和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黏土,機井35眼。主產小麥、玉米、棉花等作物,兼營木工、建築、麵粉廠等副業。

清末秦廣業精喉科,子允中著《秦氏喉集錦》行世,孫、曾孫繼其業皆喉科名醫

小學1所,衛生室4處

大路東達213省道

孫寨

在杞縣城西北21公里、平城西北6公里處。3個村民組,223戶,1119人,耕地1272畝。孫寨村委會駐地。

明初孫姓由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建村,故名

聚落矩形,面積14。2萬平方米。民舍沿十字街四向延伸幾條街,民舍大多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少數為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和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黏土,機井9眼。主產棉花、小麥、玉米、大豆等作物

小學1所,衛生室1處。

213省道經村東側

蔣寨

在杞縣城西北21公里、平城西北6公里處。4個村民組,297戶,1485人,耕地2041畝。蔣寨村委會駐地。

明初蔣姓由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建村,故名

聚落條帶形,面積42萬平方米。3條東西街並列。民舍大多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少數為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和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黏土,機井19眼。主產小麥、大豆、玉米、棉花等作物,兼營機瓦棕床、木泥、油漆等副業。

小學1所,衛生室1處

213省道縱穿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