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一秀才看不慣孔敬,還想著給他一點顏色看看,這是為何呢呢?

清代乾隆年間,河間府有個叫孔敬璘的大夫,他是河間府裡頗有名氣的兒科老中醫,尤其擅長運用《傷寒論》診病開方,治療兒科疑難雜症及危重病。

孔家是世代醫家,孔敬璘行醫多年,非常受到人們的敬重,在河間府一代頗有威望。

但是一個叫陸東流的秀才卻十分看不慣孔敬璘,還總想著要給孔敬璘一點顏色看看,這是為何呢?

原來陸東流讀《傷寒論》多年,自以為很懂醫術,心中狂傲,便有些瞧不起周圍的大夫。

這天孔敬璘出門看診,治療一個重症病人時,便用姜、附治療。

陸東流經過那家人門口,正好遇到孔敬璘在門口交代那家人用姜、附治療病人如何有好處。

陸東流對孔敬璘擅用姜、附甚是反感,忍不住脫口而出:“我讀了二十年的《傷寒論》,可是我一個方也不開。”

那意思就是我一個秀才讀了這麼多年書,都不敢給人看病開方子,你孔敬璘讀過幾本書,就敢給人看病了?

陸東流是讀書人,腹中有學問,孔敬璘覺得自己遇到了行家,不敢隨意招惹他,只能在心裡暗暗叫苦。

陸東流似乎是沒有看到孔敬璘的難堪,神情傲慢地離開了。

陸東流的的驕橫,在孔敬璘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孔敬璘忍不住想,陸東流讀《傷寒論》二十餘載,卻連一個治病的房子都開不出來,難道他只會紙上談兵?

孔敬璘心中不服,暗暗打算找機會和陸東流較量一下。

很快孔敬璘就找到了機會。

一個月後,陸東流的兒子不幸染病,上吐下瀉,病情格外嚴重。

陸家人十分著急,請了幾位大夫來看,可病情卻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嚴重。

陸東流的妻子見狀,便提出找孔敬璘為兒子診治,可是陸東流卻說什麼都不去請孔敬璘。

陸東流聽聞有不少人用大黃沾唇即瀉,見姜、附可能就會要命。他怕乾薑、附子之大辛大熱,擔心自己的兒子死在藥上,所以堅決反對請孔敬璘。

陸家人十分無奈,只好揹著陸東流請了孔敬璘過來。

孔敬璘便想借機考一考陸東流,他認真為患兒診病後,便故意問陸東流:“你兒子的病情怎麼樣了?”

陸東流十分尷尬,忙對著孔敬璘作揖賠不是,還說:“我不懂醫術,當日多有得罪,請您大人不計小人過,我兒子的命就靠您了。”

孔敬璘見狀便說:“這孩子面色灰暗,口唇發青,四肢冰冷,是不是該用白虎湯呢?”

陸東流驚愕地瞪大眼睛說:“這……這怎麼能用白虎湯呢?”

孔敬璘聞言哈哈大笑,“你讀了二十年的《傷寒論》,知道白虎湯不對症,為什麼不用理中、四逆湯呢?你不怕乾薑、附子治壞你的兒子嗎?”

陸東流聞言臊得滿臉通紅,一句話也不說出。

孔敬璘也見好就收,他大膽使用理中、四逆湯,很快治好了孩子的病。

不久,孔敬璘為陸東流兒子治病的故事便傳遍了河間府。

孔敬璘雖然受到陸東流不敬,但是也悟出了一個道理,像劉陸東流這樣的文人,只能說他是一位懂醫書的文人,只能紙上談兵,若是讓他看病,那是萬萬不行的。

經過這次的事情,陸東流也受到了教訓,他再也沒有輕視過任何人,更不會對自己涉及不深的行業指手畫腳了。

編者的話: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精英。孔敬璘行醫多年,自然對行醫問藥瞭解頗深,陸東流不過看了幾本醫術,便對孔敬璘指手畫腳,真是太過傲慢無禮。我們都知道“術業有專攻”,對於瞭解不深的行業,可以虛心請教不懂的問題,卻沒有資格對別人指手畫腳。

宣告:本故事為虛構民間故事,取材自民間傳說、怪談、神話、故事、傳奇等,旨在傳承、拓展、發展中國民間文化遺產,切勿與封建迷信掛鉤!

撰稿人:花小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