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是死於爭立魏王太子失敗後的政治大清洗

楊修之死,不是像《三國演義》或者相關影視劇中所說的,因為恃才放曠,犯曹操之忌,終因私傳“雞肋”號令,被曹操斬殺,而是死於支援曹植與曹丕爭立太子失敗後的政治大清洗。楊修自己也知道曹操為什麼要殺自己,所以才在公元219年的鄴城,秋風蕭瑟之中,楊修在刑場上說出那句臨終遺言:我固以為死之晚也!在公元217年曹丕被確立為魏王太子之前,分別有兩批人支援曹丕和曹植爭立太子。支援曹丕的有賈詡、崔琰、司馬懿、陳群、桓階、邢頤、吳質等人,擁護曹植的有丁儀、丁廙、楊修、孔桂、楊俊、賈逵等人,皆是當時的政壇翹楚。他們各自結為黨羽,設計謀、造輿論,爾虞我詐,互相傾軋,鬥爭得相當激烈。在越演越烈的政治鬥爭中,最終這兩批人由政見不同的政治對手,轉變為了你死我活的個人仇敵,所以在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217年,曹丕運用各種計謀,在司馬懿、吳質等大臣的幫助下,戰勝了曹植,被立為魏王世子之後,支援曹植的這批人陸續遭到了對手的政治大清洗,多數人以性命被消滅的代價,再次印證了政治鬥爭的殘酷性。首先是丁儀,字正禮,沛國,治今安徽濉溪人,是丁廙的哥哥。建安中期,曹操曾想將自己的愛女清河公主許配給丁儀,但卻被曹丕以丁儀有眼病為由所阻。丁儀因沒能娶到清河公主,對曹丕是恨得咬牙切齒的,所以與兄弟丁廙一起交好曹植,大力擁護曹植為太子,經常和楊修等人在曹操的面前誇獎曹植,同時詆譭曹丕,曹操有些猶疑,好幾次幾乎要立曹植為太子。因此,曹丕與丁儀的仇怨頗深。建安二十五年,即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繼任為魏王后,隨即打算治丁儀的罪,讓其自裁。丁儀卻膽怯了,向中領軍夏侯尚叩頭求哀,請求夏侯尚為自己求情,曹丕只是冷冷一笑,不肯答應。不久之後,曹丕先是將曹植由臨淄侯貶為安鄉侯,隨即將丁儀、丁廙兄弟二人及兩家男子全部處死。其次是丁廙,他的歷史記載不如其哥哥丁儀的多,結局前面已經提到,全家男子在曹丕登基做皇帝之後,找藉口給殺光了。第三是孔桂,因為受寵於曹操,並且喜歡揣摩曹操的想法,曲意迎合。歷史評價他是佞幸之徒,無德而榮,無功而祿。他看見曹操很久不立太子,但是看上去很喜歡曹植的樣子,就猜測曹植可能會被立為太子,就搞政治投機,特意親近曹植而怠慢曹丕,當時搞得曹丕很鬱悶。曹丕在登基之後不久,正好孔桂有貪汙腐敗的事情,於是就把孔桂乘機殺掉,報了當日之仇。第四個是楊俊,字季才,河內郡修武縣,即今河南省獲嘉縣人。楊俊出身於弘農楊氏,和楊修是本家。當時也是支援曹植當太子,所以在曹丕登基之後,先是把他調任南陽太守,在公元222年藉故視察南陽,以市場上沒有繁榮安樂的景象為由將楊俊逮捕入獄。當時尚書僕射司馬懿、散騎常侍王象、荀緯等都為楊俊求情,甚至叩頭出血,曹丕仍不肯赦免。楊俊知道後,苦笑著說了一句“我知罪了”,就自殺了,大家都認為他死得冤枉。第五是賈逵,本名賈衢,字梁道,河東襄陵,即今山西省臨汾市人。賈逵首先是支援曹植立為太子,後來在曹操死後,政局不穩,情勢嚴峻的情況下,又有曹丕的弟弟曹彰意欲搶奪曹丕的王位繼承權,當時賈逵正負責辦理曹操的喪事,他及時轉變政治立場,全力支援曹丕繼位,由此立下大功。曹丕對其非常感激,以後一直重用,結局很是圓滿。前面這些曾經支援曹植的人,都是曹丕自己在登基之後進行政治清算的,偏偏唯獨楊修一個人,是曹操在公元220年3月15日自己臨死之前,於公元219年秋天親自出手除掉的,這跟楊修出身於弘農楊氏的強大家庭背景有關。曹操擔心在自己死後,曹丕還是太嫩,控制不了政局,而弘農楊氏若是繼續支援曹植上位的話,將會給曹魏政權帶來巨大的隱患,甚至有分裂的可能,出現像袁紹兒子互相之間爭鬥,家族毀滅的局面。因此曹操才在自己臨死之前,強勢除掉了弘農楊氏擁立曹植為太子的代表人物楊修,給弘農楊氏以嚴厲的打擊和警告。那麼,楊修的家庭背景有多強大呢,我們可以看看:楊修的高祖楊震,漢朝太尉;祖父輩楊秉,漢朝太尉;祖父楊賜,漢朝太尉;叔父楊奇,漢朝侍中、廷尉;父親楊彪,漢朝太尉。自楊震到楊彪,弘農楊氏都在漢朝擔任要職,而且每一輩都有人擔任太尉。“四世太尉”的家族背景,整個漢末,絕無僅有。降低標準,“四世三公”,也只有汝南袁氏可以匹敵。說是大漢的支柱股肱家族,並不過分。再加上弘農楊氏的門生故吏,遍佈朝廷內外,這是一股多麼大的政治勢力呀。因此,曹操在確立曹丕為繼承人之後,完全有理由自己出手,除掉曹植的最大擁護力量楊修。這樣看來,所謂的猜透了曹操的“闊”字謎事件,一合酥事件,夢中殺人事件,站隊錯誤以及雞肋事件等等,都是楊修被殺的表面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