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諾獎的莫言,本應該受到敬仰,為何卻遭到許多人的鄙夷與批判

每年瑞典都會如期舉行一場諾貝爾獎的頒獎盛宴。諾貝爾獎被公認為世界上含金量最高的獎項之一,並不是因為它的獎金最高,而在於它代表著得獎主獲得了學術界的最高榮譽,象徵著一名科學家在世界範圍內擁有了某個領域上的權威與話語權。

因此,早期的中國人或多或少都帶有諾貝爾獎情結。所謂諾貝爾獎情節,即人們對諾貝爾獎的期盼、重視與嘲諷的複雜情感總和。自1901年諾貝爾文學獎成立起至2011年,在一百多年的漫長歲月裡,我國沒有一位作家榮獲諾貝爾獎。

獲得諾獎的莫言,本應該受到敬仰,為何卻遭到許多人的鄙夷與批判

我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與無數享譽世界文壇的作品,為何沒有一位作者受到瑞典文學院認可呢?其實,有不少中國作家曾得到過提名,只是陰差陽錯地與獎項失之交臂。例如,《貓城記》是一部跨越時代的優秀作品,深受西方讀者的喜愛。

1968年,老舍先生憑藉此作品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並位居榜首。然而,此時的老舍先生早已與世長辭,瑞典文學院便將獎項頒給了日本的川端康成。直到2012年,莫言打破了中國作家無法進軍諾貝爾文學獎的魔咒,成為我國首位榮獲諾貝爾文學家的中國籍作家。

令全國上下為之歡呼振奮,這代表著我國文學正在逐漸向亞洲乃至全世界靠攏,也意味著中國文壇得到了諾貝爾委員會的尊重與認可。不過,儘管莫言獲得了文學界至高無上的獎項,也收穫了無數國人的欣賞與肯定。

獲得諾獎的莫言,本應該受到敬仰,為何卻遭到許多人的鄙夷與批判

然而,國內許多學者、讀者對莫言的鄙夷與批判此起彼伏,從未消退過,甚至有人直接公開批評莫言作品,這是為何?

莫言獲獎的原因

對於莫言得獎,人們褒貶不一,支持者認為莫言“十年磨一劍”,得此獎當之無愧;反對者則認為莫言德不配位,甚至對莫言進行人身攻擊,傳播“莫言賄賂諾貝爾委員會”的荒唐言論。那麼莫言究竟為何能在國內外文壇上脫穎而出呢?

瑞典文學院給出的理由是:“透過魔幻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綜合來說,莫言獲獎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點:其一,莫言的創作具有民間性,他是為老百姓寫作的文學家。

莫言將自己定義為一位“說書人”,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講述民間故事,他的作品具有獨特的民間色彩。此外,他總是放低自己的姿態,將自己與讀者以及作品中的人物置於平等的地位,從來不是為了批判或者倡導什麼而去寫作。

獲得諾獎的莫言,本應該受到敬仰,為何卻遭到許多人的鄙夷與批判

其二,莫言將歷史與當代密切地聯絡在一起。例如,莫言在作品《蛙》中就描寫了1966年以及1976年之後兩個時期的故事。其三,莫言運用了魔幻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例如,他常常在作品利用孩子的視角來描繪現實,並展現自己的觀點,因為孩子看待世界總是天真與真實的。

專家學者對莫言的批判

2012年以前,患有諾貝爾獎情結的國人總是期盼著國內哪位作家橫空出世,奪得諾貝爾文學家,為我國爭光。然而,當莫言替全國人民拿下第一個屬於中國的諾貝爾學家獎時,曾經怨天尤人的人們又轉換戰場,朝著莫言不斷進行言語暴力,其中不乏有文化、有素養的專家學者。

起初,文學圈中的文學愛好者們聯名發表了公開信,要求諾貝爾委員會將莫言的獎項取消。而後,文壇上的作家紛紛開始對莫言進行口伐筆誅,其中包括從未看過莫言文章且完全不瞭解莫言的人。例如,畢業於中央美院的作家陳丹青公開諷刺莫言得獎名不副實。

獲得諾獎的莫言,本應該受到敬仰,為何卻遭到許多人的鄙夷與批判

陳丹青雖然不曾看過莫言作品,卻能斷定莫言絕對不是因為作品而獲獎。除此之外,湖南青年作家張一一更是將厭惡與嘲諷直白地顯露出來,他直接在公開場合向發出“莫言靠賄賂評委拿獎”的言論,在網路上引起了一陣軒然大波。

除了各大領域的作家公開發表的批評言論外,文壇上居然出現了對莫言進行全方位批評的書籍。例如,李斌與程桂婷共同編著的《批判莫言》,於2013年出版。書中列舉了莫言身上存在的九大“罪證”,包括作品中充斥大量性描寫、將女子作為生育機器、部分語言汙穢等。

此書倡導文學界不要被“諾貝爾文學家”的光輝所迷惑,而應當批判莫言,批判文學中的黑暗與髒醜。只有這樣,莫言才會勉勵自己,創作更多優秀的作品。其實,莫言本人也從未想過自己能夠在有生之年榮獲中國首個諾貝爾文學獎。

獲得諾獎的莫言,本應該受到敬仰,為何卻遭到許多人的鄙夷與批判

面對批判的雲淡風輕

2008年,當公眾詢問莫言我國何時能摘得諾貝爾文學獎時,莫言鄭重其事地回答:“再等一百年吧。”誰料,僅過四年,莫言就成了自己口中那個一百年之後的幸運兒。然而,隨著吐槽、嘲諷、謾罵的聲音越來越多,不少人調侃莫言手捧的不是獎項,而是一顆燙手的山芋。

在莫言用諾貝爾文學獎的鉅額獎金完成買房的願望後,等待他的是同行與讀者的“群毆”與“炮轟”。面對這些不可理喻的爭議,莫言從未正面迴應過,他還在一個訪談中道出自己的擔憂,生怕自己的一句實話成為人們群起而攻之的導火線。

曾經的莫言是頗有聲望的優秀作家,是作品質量的保障。而如今的莫言因獲獎而名氣大增,成為炙手可熱的話題人物,但鮮花有多少,謾罵就有多少。曾經面對獲獎爭議時,莫言彷彿置身事外,公開表示:我如看戲人般看眾人表演。

獲得諾獎的莫言,本應該受到敬仰,為何卻遭到許多人的鄙夷與批判

時至今日,莫言的心態仍未變過,他一直保持著從容、坦然的心態去地面對各界的爭議,因為他認為反擊沒有任何作用,反而會激化各方言論,倒不如用作品說話,讓作品成為作家最堅實的盾,去抵禦中外界鋒利的抨擊與辱罵。

莫言曾在紹興文理學院做了一番以“我為什麼寫作”為主題的演講,他首先提到“為農民而寫作”,此話不虛,因為他出生於貧困地區,他的父母一生務農,因此他想用作品為農民發聲。此外,莫言還提到自己早期為“一天三頓吃餃子的幸福生活而寫作”。

上個世紀中旬,農村人家過年才能吃上一頓餃子,而莫言卻聽聞有位作家一天三頓都吃餃子,生活極其“腐敗”,莫言曾對此羨慕不已。不過,在物質基礎得到滿足後,莫言便以為“寫出與別人不同的小說”作為目標進行奮鬥。

獲得諾獎的莫言,本應該受到敬仰,為何卻遭到許多人的鄙夷與批判

結語:

其實,莫言不過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他擁有普通人都具備的優缺點,他的創作目的也一直在發生變化。他只是作家,並非完人。我們沒必要高估莫言,將其眾星拱月地捧著,也不應該在沒看過莫言作品的情況下,毫無理由地跟風去批判他。遵從自己的內心,客觀、公正地去看待作家的作品,才是對文學最基本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