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你的良知,是你的優勢。有良知即能從容!

500年前,王陽明說:“

吾平生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

”。

500年後,卻有不少人問:“我為什麼要講良知?”彷彿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裡,講良知不能收穫金錢、名利、豪宅等等既得利益,只能遭遇吃虧、退讓、忍耐等等“被欺負”的場面。

殊不知,你的良知才是你最大的優勢——它讓你面對人際時找回自信,面對誘惑時懂得取捨,面對浮躁時學會從容。

01

面對人際,有良知即有自信

一個自卑的人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寧可自己吃虧也要遷就別人。總是下意識的去附和別人,在他人面前總是顯得很卑微。他們生了氣會忍著,總是怕鬧矛盾,一旦有矛盾就提醒自己別在意,但內心真實的想法卻並不認為自己有錯。這樣的他們其實特別糾結,身心受到殘酷的折磨。

大多數人都有自卑的情緒,但這絕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後天慢慢形成的。這個過程很複雜,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當你不相信自己良知的力量時,就會產生自卑。相信自己良知的人沒有一個是自卑者,因為他們心中都“住著”一個聖人,這個聖人就是自己的良知。

王陽明:你的良知,是你的優勢。有良知即能從容!

王陽明曾對弟子們說:“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很多人因為不自信良知的力量,而漸漸埋沒了本該充滿心中的浩然之氣,不再能明善惡、辯是非,與人交往也變得無法真誠坦蕩,慢慢就變成了自卑的“階下囚”。趕走自卑的方法很簡單,反身求己、自省內查、掃除私慾,喚醒良知,讓良知的力量化解自卑。

有人彷彿天生善於社交,熱情好客又進退有度。仔細觀察他們,你會發現他們在熱情的內心深處時刻保持著一種清醒的認識。無論他們在事業上是多麼的成功,你都會發現他們平易近人得就像是你的兄弟。

其實這種對人際關係極有掌控力的人,只是因為他們的內心“住著”聖人,良知帶來的自信佔據著內心的最高處,才讓他們行走世間,彷彿乘風破浪,所到之處皆為其開道。

02

面對誘惑,有良知即懂取捨

放棄優勢不僅是一種智慧,還是一種人生態度,一種很少有人具備的積極處世的態度。按照王陽明的解釋,人在有良知的情況下都是聖賢。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優勢,但很多人的良知已被物慾遮蔽。

有人認為自己頭腦靈活,有人認為自己處事能力很強,還有人認為自己才華橫溢。的確,如果不是白痴或瘋子,人的智力水平不會有很大懸殊,所以每個人都有別人沒有或者別人有卻比別人強的優勢。

但是,你真的認為自己自負多年的優勢是真的優勢嗎?其實,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都抱著自以為是的優勢不放,到最後卻弄巧成拙。

王陽明:你的良知,是你的優勢。有良知即能從容!

心學講求的永恆就是修行不止,即便是良知也不是一勞永逸的,必須時刻警醒。如果不把自己的優勢升級,它自然會變成劣勢。

有時如果我們能放棄內心的固執、狹隘和偏見,以及一些優勢、利益和享受的話,我們能得到的可能要遠比想象中的多。適度的放棄,腳踏實地去幹每一件事,最後也會得到很好的結果。

03

面對浮躁,有良知即能從容

生活中,我們時常抱怨或是聽到別人抱怨:世界太吵,無法工作,恨不得給周身按下“靜音鍵”,王陽明卻說工作即修行。那是因為如果能在工作中致良知,進入“四和”境界,就沒有什麼不能從容面對。所謂“四和”就是與天和、與地和、與人和、與己和。

與天地和,就是萬物一體之仁,做官時,要把百姓當作自己的一部分;與人和,則是處理好自己與上下級的關係;與己和,就是聽從良知的命令來行事。

王陽明對“工作即修行”的解釋是: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地按照良知要求去行事,除了良知的指示外,心無旁騖。

王陽明:你的良知,是你的優勢。有良知即能從容!

無獨有偶,日本實業家鈴木正三說:“工作坊就是道場。”基於對禪宗智慧的深刻體會,他把勞動看作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和提升精神境界的需求,在工作中鍛鍊自己的能力,磨練自己的心性,藉助勞動來證悟自身的價值,並透過工作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昇華。

因此,當我們希望提高自己的人性時,並不需要困難的修行。只是在平常生活中賦予自己的角色,或者自己應該從事的營生,不管是公務還是家事,或者求學,都要謹慎地、孜孜不倦地堅持。

這本身就是為磨鍊人格所做的修行。或者說,正是在每天的勞動中才能夠磨鍊、提高心智,並一點點走上領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