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寨、祭祖、樹神、愛情——瑤白擺古節聲音紀行

侗寨、祭祖、樹神、愛情——瑤白擺古節聲音紀行

侗寨、祭祖、樹神、愛情——瑤白擺古節聲音紀行

侗寨、祭祖、樹神、愛情——瑤白擺古節聲音紀行

地理上難以觸及的境域,往往存在更多樣的聲音——古老、凝重、灑脫、自然。伴隨全球化的程序,聲音技術與現代流行音樂的介入,為這些民族的基因提供了另一種可能。在這個欄目系列中,聲音中國將聯合中國傳媒大學,將這些採風與調研的歷程與你分享,而這些片段將以音樂影像志等形式呈現,邀你一起光顧那些遠離城市的

“邊境之地”

侗寨、祭祖、樹神、愛情——瑤白擺古節聲音紀行

影像志《節日聲境:瑤白擺古節聲音全紀錄》

調研與拍攝團隊:張謙、姚萌、李生柱、王禹力

專案支援:北京摩登天空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影像志特別鳴謝:滾明焰、楊安亞

全球化背景下,旅遊的目光為瑤白帶來了機遇與挑戰,一首流行配器編曲的宣傳曲在擴聲系統的幫助下於村寨間迴盪。擺古節的儀式音聲意義表徵系統在外來旅遊者的“凝視之下”似乎也變得愈加複雜。

“擺古”,是將村寨歷史說(或唱)出來的意思,為九寨地區在無文字時期追憶祖先、回顧歷史與教化後人的方式。“擺古”的規模有大有小,其中整個村寨或多個村寨聯合參加的大團體的“擺古”選在為每年秋收後。時至今日,“擺古”及其相關習俗、儀式已漸漸發展成為節期固定在農曆六月初六、“一年一小擺,三年一大擺”的大型節日活動,即——

瑤白擺古節

侗寨、祭祖、樹神、愛情——瑤白擺古節聲音紀行

侗寨、祭祖、樹神、愛情——瑤白擺古節聲音紀行

2021年7月14日-15日

他們從早忙到傍晚,透過儀式和聲音感受身份、建構屬於村寨的記憶;夜晚,他們在山坡上對歌,無需伴奏,即時即興,唱著關於愛情的話題;2021年7月14日,農曆六月初五,也是“六月六”瑤白擺古節前夕,在張謙老師與李生柱老師的帶領下,來到在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瑤白村,任務明確,我們要去拍攝一部關於擺古節聲音景觀的音樂影像志。

各種搜尋引擎上鮮少有關於擺古節的報道。貴陽到瑤白之間交通的欠發達,使得時間還未消滅空間,路程的耗時在貴陽至瑤白村之間營造了強烈的空間感:從錦屏縣下高速後,一輛私家車需要不停駕駛1。5小時方能到達瑤白村,越靠近瑤白,山路愈蜿蜒與曲折。最重要的是,山路也隨著目的地的靠近變得越來越狹窄,這讓使用車輛在瑤白村寨內代步的可能性大幅減弱,尤其是在人流熙攘的擺古節前後。唯一的解決策略就是下車步行,我們扛著攝影機與三腳架以及沉重的錄音裝置,在擺古場、祭樹場、祭祖場、鬥牛場、寨門等多個擺古節活動場地之間不停穿梭,這使得步行感受不同的空間及空間內的聲音成為可能:

侗寨、祭祖、樹神、愛情——瑤白擺古節聲音紀行

車從白天開到傍晚,已至擺古節節前準備的尾聲,吊腳樓與錯落分佈在山坡上,廣播裡迴圈播放著瑤白擺古節主題歌《六月瑤白樂悠悠》,演唱者為歌喉甜美的民族女聲,編曲精細,使用現代流行音樂作曲與配器手段,正因為太過精緻,這首精細打磨的歌曲挑戰了我們想象中的瑤白那種古老的、未經加工的聲音,時刻提醒著我們,擺古節不是一個純粹的他者,當地人用一種雜糅的聲音來表達自己的文化。現代擴聲系統的參與也讓瑤白村的節日音聲意義表徵系統複雜化,它作為瑤白村寨的重要聲音媒介,在節日中的使用令一些傳統的儀式音聲在響度上被突出出來,使得瑤白的擺古節不止延續了傳統,也具備了現代媒介展演的意味。

我們透過一些細節發現在旅遊衝擊下瑤白擺古節的現代轉型痕跡。2010年,瑤白擺古節正式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獲得了“中國傳統村落”、“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美麗侗寨”等榮譽稱號,這些都吸引了旅遊開發者的目光。在視覺領域佔據全村視覺焦點之一,也就是正對著擺古樓的土坡被幾幅醒目的紅色橫幅覆蓋,寫著“XX公司祝瑤白擺古節圓滿成功”字樣。

我們一行人居住在當地的滾明焰老師家。愈發感受到在瑤白村寨中擴聲系統的“聲音統治”,喇叭中迴圈播放著的《六月瑤白樂悠悠》似乎可以充斥至寨子裡的每一間房屋,喇叭裡傳來的音樂與主持人聲音,令村民即便在家中看著電視也能得知節日流程已進行至何處。

侗寨、祭祖、樹神、愛情——瑤白擺古節聲音紀行

瑤白村寨門

2021年7月15日 上午8:54

瑤白寨門是瑤白村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場域。迎賓隊伍從擺古場出發,隨大鼓、蘆笙吹奏敲打的節奏有律動地向寨門行進,隊伍有時會因為前後步長不一致拉開一段距離,後方的隊伍便會小跑跟上,歸隊後繼續回到律動中。同樣的一個節奏型,鼓手、蘆笙手要在擺古場與寨門的距離中要重複成百上千次,隊伍裡的村民亦跟隨節奏把手足配合的律動重複成百上千次,在身體律動與儀式音聲的的重複間不斷感知身份。

樂手與旗手走在前列,領頭有“錦屏縣瑤白村”字樣的寨旗與其後的十餘面房族族旗迎風招展,壯觀的大紅色與綠意盎然的山林形成了強烈的色彩衝突,增添了視覺上的節日氛圍。

隊伍行進至寨門,迎賓姑娘們圍繞供桌並排站在寨門前,手拿盛酒的牛角杯,待寨老祭祀完畢,便正式開始迎賓,前來過節的賓客有相鄰各村的代表隊,如小廣代表隊、彥洞代表隊等,也有由遠嫁的瑤白姑娘組成的回孃家隊,隊伍也和瑤白迎賓隊伍規制相似,有人舉旗,有人吹吹打打。

迎賓姑娘們面帶笑顏唱著侗語迎賓歌,各代表隊也會請出幾名代表對歌迴應,對歌罷,喝過姑娘們敬的酒,賓客才能入寨。這一環節週而復始,在對歌的互動中,瑤白人與隔壁村寨的人們、遠嫁出去的女兒們互訴衷腸,情誼也在互展歌喉間不斷升溫。

侗寨、祭祖、樹神、愛情——瑤白擺古節聲音紀行

祭祖場

2021年7月15日 上午10:45

在群山峻嶺、道路閉塞的瑤白村,依靠自然生存繁衍的瑤白人,需要透過集體協作與團結互助來抵禦自然風險。宗族組織就是他們社會組織中的關鍵一環,也就是他們口中的:房族。

祭祖場上,各房族房長正在古碑群前擺放供桌與供品,等待迎賓隊伍返回後在供桌前列隊開始祭祖儀式。一名寨老作為司禮生,在寨中央“郎我祭祀石碑”前焚紙上香,並以侗語唱禮,上香時,司禮生每唸完一部分,各房族子女亦需齊聲“嘿”、“哈”、鞠躬、叩首以迴應,以聲音與身體動作表達對祖先的情感,聲音的互動以此被附著上了規範村寨內社會制度的意義。

“祭祖可以說是感恩,可以說是追本溯源,我們感謝我們的祖先為我們找到這個地方(瑤白村),讓我們安居樂業。“

——楊安亞(瑤白寨老)

侗寨、祭祖、樹神、愛情——瑤白擺古節聲音紀行

祭樹場

2021年7月15日 上午11:19

正值7月下旬,屬於盛夏的炎熱來到了北半球,而瑤白村子裡卻依舊溫和舒適,蟬鳴陣陣,這與村寨裡的豐富的參天古樹資源脫不開關係。擺古場上,參加儀式的村民們在樹蔭下散落而坐,裸露在地面的巨大樹根成為了天然的觀眾席,古樹對於他們而言有著別樣的意義。

身穿道服的道士帶領著隊伍,從祭祖場轉移到祭樹場,這一段路程不長,但也花費了一段時間,道士前進並不是以直線進行的,而是隨鑼鼓節奏,以橫向、豎向、轉圈式綜合的踩八卦步伐有序前進,一邊誦唱經文。從一條小道拐進樓梯上山坡後,隊伍一行人在幾個穀倉前的平地停留,繼續吹奏,道士等人開始在一棵“風水最佳”的紅豆杉古樹前設案作儀,向古樹進香、唸經、唸咒、宣讀祭文。

在瑤白人關於疾病的記憶中,瘟疫、火災、氣候變化引起的冰雹等自然災害,都給他們帶來了沉重的打擊與傷痛,敬畏自然成為了重要的生存法則。人們相信樹木有靈。祭拜樹神,既是感恩也是敬畏,寨老楊安亞說:

“人們相信樹是有神靈的,孩子們生長都希望他能夠像樹那麼生長:高大粗壯、枝葉茂盛、根系發達。人們把希望寄託給樹,希望像樹一樣,能發達起來、興旺起來。“

——楊安亞(瑤白寨老)

光照充足、水源豐富,目及之處皆有參天古木是我對於瑤白村寨的深刻印象。作為錦屏縣域內擁有品種最豐富古樹資源的村寨,珍視古樹是這裡的傳統。

對樹的信仰與崇拜滋養了瑤白人心中愛護古樹、保護環境的意識。他們在大路旁或村寨邊發現幼苗時,便會主動把幼樹周圍的雜草清楚,修剪枯枝,並打上草結以提醒路人不去損壞它。古樹也在炎炎夏日為瑤白人付諸廕庇,穩固水土,以自己的方式回報著瑤白。

侗寨、祭祖、樹神、愛情——瑤白擺古節聲音紀行

擺古樓

2021年7月15日 下午15:35

擺古是瑤白擺古節的核心程式,如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所言,在鄉土社會中,“好古是生活的保障”。瑤白人將對傳統的敬畏融入行為中,誕育了瑤白這一口頭傳承歷史的儀式——擺古。

木質方桌拼接在一起,便成了“長桌擺古”中的長桌。擺古師集中坐於長桌一端,佔據了長桌中的重要視覺焦點,在擴聲系統支援下,戴著耳麥,眼神格外專注。

瑤白寨老楊俊模告訴我們,擺古所用之調,一個是說,侗語叫“臘聳”,一個是唱,侗語叫“或板”,先“說”後“唱”。坐於長桌的賓客還是樹下搖扇的村民,開始將目光集中在擺古師身上,一張關於瑤白歷史的記憶地圖緩緩鋪開。

侗寨、祭祖、樹神、愛情——瑤白擺古節聲音紀行

在採訪中,說到擺古時,寨老楊安亞的眼神中亮起了光,“擺古,就是擺我們村的歷史”,瑤白的村寨歷史、結親聯姻、村規民約、重大歷史事件等都在每次擺古中被擺古師“說”、“唱”出來。楊老師口中的“我們村的歷史”正是得益於擺古的過程,不斷被“三年一大擺,五年一大擺”地週期性建構,成為了瑤白侗寨村民感知“我們”的方式。

侗寨、祭祖、樹神、愛情——瑤白擺古節聲音紀行

對歌樓

2021年7月15日晚

農曆六月初六夜幕降臨以後,是屬於民歌比賽的時間,這是擺古節的夜間部分。報名民歌比賽的男男女女正拿著話筒,在對歌樓舞臺的燈光下按順序表演著,而在不遠處,“歌唱”有著另一幅模樣:

早在比賽開始之前,以年長者居多的“歌唱愛好者們”已開始聚集在民歌比賽場地後的一方小山坡上,多為同性結伴三兩一組席地而坐,旁邊或對面總是坐著另一組異性,有時也圍成一個小圈。夜色朦朧間,他們一一開始對歌,在經由瑤白村導遊滾明焰老師翻譯後,我得知他們所唱歌詞均以愛情為主題,這樣的歌唱形式便是侗族人口中的“玩山歌”,簡稱玩山。

夜幕下的山坡不似民歌比賽的舞臺,環境幽暗、燈光微弱,若有人拿起手機,亮光則異常明顯,也就是在這種不太能看清對方臉龐的環境中,“玩山歌”賦予了侗族人愛情以新的儀式感:對歌中的歌曲,雖然詞是即興所作,曲卻有規則和玄機,曲目的選擇表徵著對歌雙方對於彼此的“愛情選擇”。《初會歌》是第一次相見的喜悅、《架橋歌》是訴諸愛意、《相思歌》是傾訴分離後的想念。

侗寨、祭祖、樹神、愛情——瑤白擺古節聲音紀行

如果說有的音樂讓你想隨之跳舞,有的音樂令人不自主地踏步,那麼在玩山中,山歌的魔力似乎是讓你安靜地站著或是坐下來。它是一種即興與即時同在的歌曲形式。歌詞的創作依靠即興,男女老少根據此情此景抒情表意,曲調雖然有“模板”可套,但歌詞卻是即興的,曲目的選擇也代表了對歌雙方對於彼此的“愛情選擇”。

“玩山”也是即時的,它作為一種需要即時互動的歌曲形式,你方唱罷我方須對方能即時登場,在一來二去的對唱互動中完成相見、相思或定終身的愛情協商,因此唱功、即興作詞能力等“音樂素養”也被納入到愛情協商的考量之中。

于山坡上玩山的男女小組中,幾乎沒有青年人的面孔(約20-40歲,中國適婚年齡段)。筆者聽老鄉們敘述著他們年輕時“玩山歌”的故事,總是用過去來形容。“玩山歌”似乎成為了一代人的過往,曾經的愛情儀式也變成了一代人的記憶。儘管如此,山坡上的歌聲仍徹夜不休,延綿不絕。

“漢人有文傳書本,侗家無宇傳歌聲。祖輩傳唱到父輩,父輩傳唱到子孫。”

——《擺古辭選段》

沒有文字的瑤白人,用說、唱擺古辭來建構、傳承村寨集體記憶,形塑村落認同;他們祭拜樹神,瑤白人愛樹,樹亦護瑤白人;攔路迎賓裡,鄰近村寨於寨門對歌訴衷腸,這不正是空間孤島化趨勢下現代人所渴求的那一抹珍貴“人情味”嗎?行歌坐月間,愛情的節奏由“玩山歌”互動中你來我往地把握,北侗人慢節奏的愛情也充滿了儀式感。

與此同時,現代聲音技術與流行音樂的摻入,暗示著擺古節儀式音聲意義表徵系統的複雜化,這也讓我們更加慶幸能有機會以聲音和影片的形式記錄下擺古節的聲景,並繼續行走在田野間,記錄更多不為人知的聲音。

本文作者:姚萌

系中國傳媒大學19級音樂學(音樂傳播方向)本科生

本文指導:張謙(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 副教授)

參考資料:

[1]李生柱,楊安亞。 記憶的狂歡:清水江邊瑤白侗寨擺古節的民族誌研究[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7

[2]費孝通著。 鄉土中國[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3。09。

侗寨、祭祖、樹神、愛情——瑤白擺古節聲音紀行

The Pollux Music strives to protect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usic, national music and world music。

北河三音樂 | PolluxMusic

掃碼新增「小北」

獲取演出資訊及福利,和音樂人近距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