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金剛川》中的影像敘事語言

電影是以影像為媒介的敘事作品,一般是透過聲音與畫面實現對情感和意圖的表達。聲音和畫面組成鏡頭的“詞”和“字”,敘述主題是透過對聲音和畫面的組織安排,傳達出編導的意圖,表達出作品中的思想。電影《金剛川》中的鏡頭語言和聲畫關係都有其自己的意義。

電影《金剛川》中的影像敘事語言

(一)長鏡頭的運用

長鏡頭是一種相對的說法,不是一種精確的鏡頭形式名稱,長鏡頭是相對構圖結構和情節動作比較單一的短鏡頭而言的,一個短鏡頭本身很難具有完整獨立的表意功能,而一個長鏡頭中包含多個動作行為或至少一個完整的敘事段落,可獨立地完成敘事和表意作用。

法國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在1945年發表了電影現實主義理論體系的奠基性文章《攝影攝像的本體論》, 提出照相本體論的觀點。

他主張對一個場景或一場戲進行一個較長的、連續的拍攝,從而真實、完整地表現客觀世界的思想。他認為:“電影的本性就是客觀世界的復原,應摒棄戲劇式的按因果關係的省略手法,應完整地自然的再現現實,不割斷事物發生的時間和空間”。

《金剛川》在塑造人物形象時採用了較多的長鏡頭描寫,例如片中張譯飾演的角色決定點燃草堆暴露自己為隊友吸引火力的時候,導演給了他一個長達十七秒的長鏡頭描寫,對他的面部表情進行了特寫拍攝,表現出了角色不畏犧牲,壯烈赴死的決心。

電影《金剛川》中的影像敘事語言

在長鏡頭描寫的加持下,他的那種視死如歸的堅毅品質會讓觀眾動容,這種方式極具感染力和真實性,導演透過長鏡頭的運作,充分展示了人物形象的飽滿程度,使得影片更具有說服力與感染力。

(二)鏡頭的安排與排程

影像結構的基本單位是鏡頭。根據馬爾丹的定義:“從技術上講,鏡頭是拍攝過程中攝影機自開至停這段時間內被感光的那段膠片;從剪輯的角度看,便是剪兩次與接兩次之間的那段影片;從觀眾的角度看,便是兩個接頭之間的那段影片”。

一個鏡頭的內容既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攝影師操控攝影機對運動的或靜止物體進行連續時空的拍攝。鏡頭的運動是導演表情達意、進行言說的重要方法,透過推、拉、搖、移、跟,導演可以根據故事的需要有目的地引導觀眾,對所要講述的內容進行表達,從而實現自己的敘事意圖。

《金剛川》作為戰爭片,片中包含大量的激烈的戰鬥場面,導演在選擇鏡頭運動時大多數用的都是搖鏡頭和移鏡頭,這樣能對戰鬥場面中人物活動或活動範圍和環境,做連續性的具體的呈現,能不間斷地展示戰爭的場面,具有強烈的流暢感和真實感,能夠更加直接的給觀眾呈現視覺和聽覺上的效果。

電影《金剛川》中的影像敘事語言

場面排程原意為“舞臺化一個行動”,最初被應用在戲劇中,在影視藝術中場面排程擴大含義指導演對影視畫面的安排和控制。總的來說,場面排程不僅包括單個鏡頭內容的排程安排,還包括鏡頭之後整個地組接以及如何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整體安排。

《金剛川》中鄧超飾演計程車官出場方式不同於其他普通士兵,他騎著白馬,從畫面右出場至左,即使沒有交代他的軍職,觀眾也能透過這種出場方式明白他與一般士兵的身份的不同。

導演對鏡頭畫面對操控與安排,透過演員出場的方式,自然而然地交代一些故事線索與情節。在對敵軍轟炸機的鏡頭安排上,則採用了綜合排程:敵軍的轟炸機出現的時間方向都不可得知,增加了危機感和壓迫感。

“影像只通過與其有關的事實整體,才能具有特定的意義和表意能力。它由此獲得的獨特的意義,而反過來又會賦予整體以新的意義”]影片中導演正是透過場面排程的安排,來完成自己對作品意義的表達。

空鏡頭,即景物鏡頭,指“畫面中沒有人物的鏡頭”。 影片出現了很多個對金剛川的空鏡頭描寫,每一個獨立語義段之後,導演都會以俯拍角度給你來放鬆個幾秒。

這幾個鏡頭很有意思,金剛川看似平靜,實則暗流洶湧:水底下的炸彈,蓄勢待發的修橋工人,旁邊匍匐的過橋士兵,還有遠處的美軍指揮部和天空中的偵察機。這些都能刺激著觀眾的心理,引起他們對劇中人物的擔心,同時營造出緊張的故事氣氛。

“空鏡頭就像是中國畫中的留白,平生出許多韻外之致。空鏡頭不空,雖不見人,但景物宜人,內涵豐富、韻味獨特。它們好似中國詩話中的景語,而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三)畫面與聲音的氛圍渲染

影視作品中的聲音是和畫面同等重要的資訊源。聲音和畫面一樣是構成聲畫語言的基本語彙。《金剛川》中,導演使用了大量的聲音源來推動影片的敘事。

電影中採用了親身經歷過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兵的人聲作為旁白,更加讓觀眾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也奠定了影片的悲壯基調。對於敵軍的轟炸機,多次在敵軍轟炸機來臨之前將金剛川上的靜謐無聲做對比,體現出緊張危機四伏的氛圍。

對音樂的選擇著重使用自然音響和武器音響,旨在還原和創造逼真的環境效果,體現戰爭的殘酷性。單從聲音上對影片敘事節奏進行安排是遠遠不夠的,同時還得結合畫面,二者構成的綜合能力能豐富敘事的表達方式。

電影《金剛川》中的影像敘事語言

《金剛川》多采用聲畫合一的效果,戰爭中的爆炸、轟炸都是一觸即發,有效地達到了一種有聲有色的真實感和可信感。

結尾表現志願軍搭起的“人橋”場面採用了聲話對位的方式,透過壯烈的場面和恢弘的背景音樂,讓觀眾產生聯想,具有很強的隱喻效果,即對戰爭的憎恨和對戰士的歌頌,影片的主題更加鮮明。

“影視藝術中的構圖是把要表現的物件,根據主題和內容的要求,有組織地安排在畫面之中,以體現創作者的意圖”,即導演透過拍攝手法,安排畫面內部各要素,呈現出某種程度具有意義的結構形式。

《金剛川》中最具震撼力的就是電影結尾時,由志願軍人肉搭起的“人橋”,極具雕塑質感:志願軍掙扎著舉起橋板,從最底層扶人的戰士,到中間支撐的戰士,和最後在最高層抗木板地戰士,他們從高到低形成金字塔形,畫面富有張力和感染力。

這種金字塔形構圖象徵著這群戰士求勝的意志,是一種悲情的人文關懷,導演用金字塔形來體現這一結尾構圖,一是體現人物即志願軍的痛苦磨難,傳達著他們的奮力拼搏;二是金字塔是堅固的、穩定的,傳達的是尚未成功但一定會成功的革命決心,以及對革命勝利的迫切心理願望。

電影中的特寫鏡頭很多,如特寫士兵臉部的鏡頭,嘴角細微顫抖的動作都清晰可見,還有老張腿斷手斷之後艱難前行回到高炮位,最能反映出心理活動和情緒以及烘托緊張的氣氛。

《金剛川》作為一部戰爭片,除去恢弘大氣的場面,那些熱血鏡頭透露了戰爭的殘酷和現實的無情。

影片除去第三段中為了刻畫人物使用的暖色調外,塑造“高炮班”關張兩名戰士的形象時,用了暖色黃色。全片畫面偏暗,即冷色調,意在營造悲壯壓抑的氣氛以及凸顯電影的主旨,即透過戰爭的殘酷提醒人們,今天的一切都來之不易。

電影《金剛川》中的影像敘事語言

影片劇情基本是在夜晚,對光線的處理只能靠微弱的火光和手電來進行。第三段中,張飛為了吸引敵軍,點燃草堆,此時在黑夜中他猶如太陽一樣,發出光芒犧牲自己。

導演透過黑暗和火光的鮮明對比,透過對光線的明暗處理,突出了張飛這一角色的英雄形象。

光線在片中還有推動劇情發展,營造故事氛圍的作用,志願軍修橋大多都是在夜晚進行,天亮時,就意味著更加危險。當光線增多,天亮,志願軍就進入了緊張的情節氣氛裡,現場的觀眾也不自覺地會進入到導演所設計的情節節奏裡。

構圖、色彩、光線作為影像媒介最不可缺少的語言符號,在《金剛川》中都極大地發揮了他們的敘事表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