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的她,憑啥可以當柏林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柏林國際電影節宣佈,2023年它家第73屆主競賽單元的評委會主席,將由克里斯汀·斯圖爾特(Kristen Stewart)擔任!

90年的她,憑啥可以當柏林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訊息一出來,哇聲一片。

有人質疑:她去了是起到一個造型的作用吧?

有人調侃:柏林要倒閉了??????退出三大?????

有人說這真是“一個真敢邀請,一個真敢答應”。

對於普通人,自小k出道以來,貼在她身上的標籤主要有三個:暮光女、出軌以及出櫃。

90年的她,憑啥可以當柏林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對於影迷,小k這些年更多是與藝術片勾在一起,她的事業重心不在商業大片上。不過吧,似乎沒有出來特別耀眼的作品,普遍好評的片子也沒幾部。

90年的她,憑啥可以當柏林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那麼,憑啥?

憑她是女演員?以性別+作品排資論輩的話,舉個例子,85年出生的法國女星蕾雅·賽杜就要明顯優於她。

90年的她,憑啥可以當柏林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憑她是洛杉磯出生的美國人?這還真是個理由,柏林的官方說法裡,說她是美國電影和歐洲電影的橋樑。但歐美又沒斷交,需要人搭橋嗎?

憑她粉絲多,是頂流愛豆?這的確是個重要原因。三大頭牌戛納每年也變著法地吸引好萊塢大牌明星過去,身為老三的柏林,星光和作品都要暗淡許多,邀請小k當普通評審的話吸引力不足,讓她領銜當評審主席才夠噱頭。

憑她和女生戀愛?這也是個不可忽略的因素。政治正確潮流發展到如今這地步,對於歐美影展,身份牌不得不打。至於怎麼打,就看自己發揮了。

最近五年,三大的評委會主席——

戛納:凱特·布蘭切特(澳大利亞女演員)、亞歷杭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圖(墨西哥男導演)、斯派克·李(美國非裔導演,2020取消舉辦)、斯派克·李、文森特·林頓(法國男星,本來是阿斯哈·法哈蒂);

90年的她,憑啥可以當柏林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威尼斯:吉爾莫·德爾·託羅(墨西哥男導演)、盧奎西亞·馬特爾(阿根廷女導演)、凱特·布蘭切特、奉俊昊(韓國男導演)、朱利安·摩爾(美國女演員);

90年的她,憑啥可以當柏林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柏林:湯姆·提克威(德國男導演)、朱麗葉·比諾什(法國女演員)、傑瑞米·艾恩斯、六位金熊得主(不設主席)、M·奈特·沙馬蘭(印度裔男導演)。

90年的她,憑啥可以當柏林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整體變得越來越多元。但無論是誰,履歷上都有些過硬作品,也就是以作品服眾。沙馬蘭有爭議,是因為他拍了不少爛片。

小k太年輕,遭遇非議在意料之中。她生於1990年,才32歲,重新整理之前鞏俐在柏林的最年輕紀錄,鞏俐當年是34。更年輕的是1966年戛納的索菲婭·羅蘭,不滿32。

90年的她,憑啥可以當柏林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擔任戛納評委會主席之前,索菲婭拿過威尼斯影后、戛納影后和奧斯卡影后。

90年的她,憑啥可以當柏林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鞏俐擔任柏林評委會主席之前,拿過威尼斯影后,演的《紅高粱》得過金熊、《大紅燈籠高高掛》是銀獅、《秋菊打官司》金獅、《霸王別姬》金棕櫚、《活著》戛納評委會大獎。之後過了兩年,她又擔任威尼斯評委會主席。

論獎項,論作品,索菲婭和鞏俐秒殺小k。

小k最能拿出來說的,是她的接片趣味。暮光之前,她參演過西恩·潘的《荒野生存》;暮光收尾時期,她演了巴西導演沃爾特·塞勒斯執導的英語片《在路上》;之後她和法國導演奧利維耶·阿薩亞斯三度合作,和李安、伍迪·艾倫、凱莉·萊卡特、帕布羅·拉雷恩、大衛·柯南伯格等導演合作過,還演過新浪潮女神珍·茜寶的傳記片《茜寶》。

90年的她,憑啥可以當柏林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現下是一個政治正確帶來的新秩序越來越穩固的社會狀態,但電影作品的反饋越來越紊亂。年末一堆年度十佳的榜單中,女性和有色族群的作品所佔的比例非常醒目。同時,入榜那些片,上豆瓣一搜,不到7分甚至不及格,也是常事。不像以前,榜單裡的低分片僅是少數,一般只有在《電影手冊》、《視與聽》等少數媒體才會出現。

別笑,豆瓣評分很重要的。拿下今年戛納評委會大獎的《親密》,連續兩週入圍「豆瓣一週口碑電影榜」,導演盧卡斯·德霍特在推特上曬了截圖,炫此成就。沒有誰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在全世界都反饋良好,哪怕是一個他並不能獲取票房收益的地方。

小k主演的《私人採購員》,讓奧利維耶·阿薩亞斯在戛納斬獲最佳導演獎,但目前豆瓣評分6。2,IMDb評分6。1。法國女導演克萊爾·德尼的《雙刃劍》,在今年柏林拿下最佳導演獎,目前豆瓣和IMDb評分都只有6。3分;她的《正午之星》,在今年的戛納獲評委會大獎,豆瓣目前只有5。9分,IMDb更低,是5。5。

90年的她,憑啥可以當柏林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簡言之,這是一個電影審美、評價標準無法形成共識的時代。精英、中產、底層,歐洲、美國、亞洲,電影人、影迷、普通觀眾,不同群體之間的美學意識形態分歧相當大。

在這個時代,縱然小k的演技更好一些,也難以像鞏俐、索菲婭·羅蘭,像朱麗葉·比諾什、凱瑟琳·德納芙她們那樣,有不少在全球範圍有口皆碑的作品。當然,屬於演員的個人表演獎項,還得小k自己去爭取更多認可。

90年的她,憑啥可以當柏林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戛納一年攫取了藝術片領域50%以上的注意力,威尼斯不擇手段地和北美頒獎季貼近,柏林最弱。正因相對較弱,包袱小負擔輕,反而可以做一些大膽選擇。事後來看,不乏一些年份,柏林頒發的獎項比大師雲集的戛納更銳利,也更有意義。衝著流量也罷,履歷不過硬也罷,小k連年和藝術片導演合作,口味差不到哪裡去,至少視野不會過於狹窄,柏林選她沒什麼不可以。如果像一些漫威大片的演員,比如湯姆·赫蘭德,那是萬萬不可的。沒有說荷蘭弟不好的意思,只是不適合。

最後,旗幟不鮮明地,支援小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