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昭殺死曹髦後,被忠臣們責罵,他是怎樣善後平息眾怒的?

曹髦死在了他和司馬昭的“決戰”中,曹髦看似魯莽,但事實上,曹髦和群臣都知道,即便他不“垂死掙扎”,司馬昭遲早也會學習曹丕“接受禪讓”,所以即便結果還是輸,曹髦都要讓司馬昭背上“弒君之罪”。

因此,看似衝動的曹髦,依舊在用自己能付出的最大代價,來干擾司馬昭,而事實上,司馬昭在有生之年始終不能登基為帝,跟曹髦這一“阻攔”,有很大的關係。

司馬昭殺死曹髦後,被忠臣們責罵,他是怎樣善後平息眾怒的?

司馬家在後世人眼中,即便是成為了皇族,拿到了江山,卻依舊無法洗去“弒君篡位”的反賊標籤,自古以來以“禪讓”篡位的皇帝不少,但是卻都沒有司馬家名聲這麼差的。

曹髦這一招陽謀

“血濺司馬昭”

,代價雖大,但效果是真的不錯。

失落的曹魏,隱忍的天子。

公元249年正月的某一天,到了幼帝曹芳祭拜魏明帝曹叡的日子。

此時的朝堂中,曹爽獨攬大權,他把司馬懿直接打擊到

“告病休假”、“在家療養”

,權勢風頭一時兩無,所以祭拜魏明帝這天,曹爽沒有什麼擔憂和警惕,帶著自己的心腹和曹芳就出發高平陵了,而洛陽的大權,都交給了他的其他心腹。

一路高平陵,做什麼東西都是順利的,只是曹爽不知道的是,在昨天晚上,被他排擠到幾乎要“沒落”的司馬家,以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為首的一股政變力量,此刻已經在洛陽“改天換地”了。

司馬昭殺死曹髦後,被忠臣們責罵,他是怎樣善後平息眾怒的?

曹爽離開後,司馬懿立即帶著自己的“死士”、“私軍”控制洛陽的各個實權人物,又順勢把兵權奪了過來,而後司馬懿又讓郭太后公佈了曹爽罪行的“懿旨”,讓司馬懿名正言順地廢掉了曹爽的地位。

就這樣,洛陽的政變無聲無息地奪走了曹爽的一切,後來曹爽被人告知“大本營”給司馬懿一鍋端了,但是司馬懿給他開了

“投降便優待”

的條件,曹爽信了,懦弱的他,竟然帶著心腹回去找司馬懿“認輸”。

而司馬懿壓根沒想過放過曹爽,於是誅滅了曹爽及其兄弟、心腹。

這也是司馬家的第一個“罵名”,即便曹爽相信司馬懿的說法這個行為有點蠢,可司馬懿絲毫不考慮承諾,立即就背信棄義的行為更讓人不齒。

不管怎麼說,曹爽被除掉後,朝中只有司馬懿的權勢最大,而且不是一般的大,再經過司馬師的經營,司馬家在曹魏的地位,就與東漢末年曹家在劉漢的地位一樣。

但權勢大,卻不意味著他們就能夠直接“篡位”登基,該遵守的“規則”和“共識”,他們一樣都不能疏忽,如果不遵守這套規則,那麼他們今天敢直接篡奪曹魏江山,明天也有人會這麼幹,到頭來只會是一場空。

司馬昭殺死曹髦後,被忠臣們責罵,他是怎樣善後平息眾怒的?

司馬昭殺死曹髦後,被忠臣們責罵,他是怎樣善後平息眾怒的?

所以司馬家要繼續“扶持”一個天子,然後再利用天子以

“過渡”、“禪讓”

權力的方法來把皇權“送給”司馬家。

本來司馬懿及其兒子認為想要完成這件“篡位大計”,光是曹芳就夠用了,但是在司馬懿去世後,曹芳也開始長大了,他對於司馬懿之子司馬師“掌權”極其不滿,曾暗中想要剝奪司馬家權力,可惜手段太嫩,被司馬家察覺,曹芳因此被司馬師廢黜。

曹芳被廢,司馬家一下子就失去了可以幫助他們完成“篡權”的目標,既然如此,司馬家就要選擇一個沒有背景的“宗室”來繼承皇位,於是乎,他們選擇到了曹丕之孫曹髦。

曹髦乃是東海王曹霖之子,因為他是曹丕的孫子身份,所以他有資格繼承這個皇位,雖然看起來十分牽強。

就這樣,年僅十三歲的曹髦被迎接到了洛陽當皇帝。

雖然年少,但是曹髦此人心思深沉,思想早慧,他深知司馬家不安好心,他的命運一樣是坎坷未卜,所以他需要一場縝密的計劃,來漸漸讓自己擺脫困境,更順勢除掉司馬家。

此時的司馬師、司馬昭都不知道,眼前這個看似唯唯諾諾,唯司馬家馬首是瞻的少年皇帝,無時不刻都在找他們的破綻。

司馬昭殺死曹髦後,被忠臣們責罵,他是怎樣善後平息眾怒的?

崩潰的曹髦:忍無可忍無需再忍。

曹髦的想法是好的,在接下來得時間裡,曹髦一邊對手下的大臣們施予“仁政”、“恩惠”,一方面對司馬師、司馬昭是“有求必應”,久而久之,還真的讓曹髦拉攏到了一些“心腹”,這些心腹都是後來為他聲討司馬家的重要力量,可惜的是,這些人的力量,還不夠強。

因為司馬師太強了。

雖然司馬師繼承了司馬懿的權力,還要繼續侵蝕曹魏的江山,但不可否認的是,司馬師確實是能力出眾,十分地強。

在文治上,司馬師把內政、民生處理得井井有條,在武功上,司馬師多次粉碎叛亂、動亂還有邊境的入侵,所以司馬師有一絲當年“曹丞相”的風采,即便曹髦再多心思,當時的朝堂,還是以“實力”為尊。

幾多時候,曹髦都絕望了。

不過在公元255年,一件讓曹髦看到了“曙光”的事情發生了,那就是司馬師“病重”而亡。

司馬師去世後,曹髦立即盯準了司馬家空出來的“權力空白”,然後透過一系列運作和政變,只要“架空”了司馬昭,那麼大魏的江山依舊還是他們曹家人的。

司馬昭殺死曹髦後,被忠臣們責罵,他是怎樣善後平息眾怒的?

這個時候,曹髦也才十五歲,其心性之強,讓人歎服。

但也是這個時候,司馬家做出了一件很“犯規”的事情,那就是“抗旨不遵”。

曹髦在司馬師死後,立即下令讓司馬昭留守許昌,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自己的心腹把司馬師去世後空出來的“兵權”拿到手上,然後再讓大軍回到洛陽拱衛天子,如此一來,司馬昭就蹦躂不起來了。

可誰知道,司馬昭直接玩賴,他不遵聖旨,直接帶著大軍回到洛陽,這一舉動,把曹髦給驚呆了,年輕的曹髦才明白,原來人家也可以跳出這個規則,不跟他在規則中周旋,而這件事也是司馬家讓人唾棄的第二件事:

“視聖旨於無物”

經過此次曹髦“展露”爪牙,司馬昭也知道曹髦不簡單了,於是乎也加快了“篡位”的腳步,一次又一次地逼著曹髦給他“加官晉爵”,地位一提再提。

公元260年五月,這個時候司馬昭距離“登基”只有一步之遙了,司馬昭不斷要求曹髦給他加封加封了晉公還不夠,最終走出了篡位最明顯的那一步:加九錫。

司馬昭殺死曹髦後,被忠臣們責罵,他是怎樣善後平息眾怒的?

也是在加九錫後,曹髦忍無可忍,他知道他已經沒有機會翻盤了,他在位這麼幾年,雖然時刻都在想辦法擺脫司馬家的掌控,可政事從來都不是他來執行,這就導致他的威信近乎於無,他想要建立威信的時間與司馬昭篡位還需要的時間相差極大,所以曹髦決定“魯莽”。

會雨,有司奏卻日,遂見王經等出黃素詔於懷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今日便當決行此事。”

曹髦召來了一眾心腹,然後讓他們收攏手上能用的力量,其實也只是幾百個士兵而已,曹髦告訴他的心腹們,他就要“誅殺”司馬昭了,因為司馬昭的意圖,司馬昭心裡想的是什麼,大家都知道,既然大家都知道卻還不阻止,那麼就意味著等別人“拯救”他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而有人勸解曹髦,讓曹髦不要“以卵擊石”,曹髦卻豪情地說,反正橫豎都是個死,既然後果都是一樣的,那麼他就要對自己的死亡給予選擇權。

曹髦的決絕打動了一眾心腹,於是乎曹髦行動了,帶著數百士兵,穿著甲冑,直接趕往司馬昭所在的地方。

找到了司馬昭後,曹髦的衛軍和司馬昭的衛軍遭遇,曹髦一言不合就開始殺向司馬昭,一開始還有司馬昭的軍隊敢阻攔,但是曹髦一副英勇模樣,並且告誡那些蠢蠢欲動的將士,如果敢阻攔他,就是弒君之罪,要誅滅九族的。

司馬昭殺死曹髦後,被忠臣們責罵,他是怎樣善後平息眾怒的?

一時之間,眾人還真的被曹髦嚇住了,而司馬昭此時也只能眼睜睜看著曹髦揮舞著劍向他殺來。

這個時候司馬昭的心腹賈充(賈南風父親)就站出來了,他指使“太子舍人”成濟出手誅殺曹髦,他暗示成濟,既然“晉公”都養你這麼久了,現在是不是應該報答晉公了,而成濟本就是軍人,沒想太多,直接揮動武器殺向曹髦,曹髦哪裡是對手,被成濟一擊得手,立即斃命。

入白太后,遂拔劍升輦,帥殿中宿衛蒼頭官僮擊戰鼓,出雲龍門。賈充自外而入,帝師潰散,猶稱天子,手劍奮擊,眾莫敢逼。充帥厲將士,騎督成倅弟成濟以矛進,帝崩於師。時暴雨雷霆,晦冥。

而史官還把這件事用“天氣”來修飾了,說什麼曹髦被殺後,立即暴雨雷霆交加,以此來表明弒君造成的“天變”。

曹髦此刻躺在了冰冷的地上,他被殺了,司馬昭鬆了一口氣,但也立即頭疼了起來,因為自古以來想篡位的人,幾乎沒有一個是透過“弒君”成功的,接下來他該如何“洗白”,這就成了問題了。

司馬昭殺死曹髦後,被忠臣們責罵,他是怎樣善後平息眾怒的?

司馬昭的“洗白之計”。

弒君之罪,可以說是當世最頂級的死罪,除非司馬昭是“起義軍”,那就無可厚非,但他殺死的卻是他在明面上要“忠誠”的皇帝,所以司馬昭遇到了一個很大的麻煩。

最起碼,曹髦以自己的身死,讓司馬昭不敢“登基”了,原因也很簡單,他敢讓人殺了曹髦,以後他在位時,也有人會以這種方法殺了他,這就叫做“因果報應”。

但司馬昭自己可以不當皇帝,卻不能斷絕司馬家拿走江山的希望,於是他開始想辦法給自己洗白。

雖說曹髦就死在他的面前,可是司馬昭卻有一個很大的優勢,那便是他沒有“親自動手”。

動手的是誰,那麼就處置誰。

洗白第一步:推卸責任。

動手的自然是被賈充暗示“盡忠”的太子舍人成濟。

成濟本來還以為給司馬昭立了這麼大的一個“功勞”,自己還能繼續加官晉爵,誰知道曹髦被殺不久後,成濟就被通知因為“弒君之罪”,要被“抄家滅族”。

司馬昭殺死曹髦後,被忠臣們責罵,他是怎樣善後平息眾怒的?

這一下子把成濟弄傻眼了,也還沒等他全家反應過來,司馬昭一邊聲淚俱下哭訴著成濟的暴行,一邊“責怪”自己沒有救下曹髦,而朝廷的軍隊已經來到成家抓人了。

最後成濟和他的兄弟二人走投無路,只能“赤身”逃跑出來,然後跑到了司馬昭的宮殿上方,破口大罵司馬昭,這件事還成為了一件“奇觀”,可沒等人圍觀起來,成濟兄弟就被“射殺”伏法了。

就這樣,司馬昭的第一步完成了,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把弒君罪名完全“劃清界限”。

洗白第二步:醜化曹髦形象。

有人給曹髦喊冤屈,那未必是他們真的忠誠於曹髦,而是各派都有自己的心機,給曹髦喊冤,本身就是在削弱司馬昭,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司馬昭不可能大開殺戒,這並不一勞永逸,所以他要在根子上解決問題,比如,把曹髦給醜化,廢掉皇帝的身份。

這個時候,司馬昭又開始利用到了“郭太后”(高平陵政變、曹髦登基、曹髦死後被追貶,都和這個女人有關係),他讓郭太后出一份“令”,上面要寫的是曹髦“不孝順”,經常要威脅她的性命,最終在“孝”的問題上,醜化曹髦。

司馬昭殺死曹髦後,被忠臣們責罵,他是怎樣善後平息眾怒的?

而郭太后也很配合,畢竟她從沒有不配合的資格:

皇太后令曰:“吾以不德,遭家不造,昔援立東海王子髦,以為明帝嗣,見其好書疏文章,冀可成濟,而情性暴戾,日月滋甚。吾數呵責,遂更忿恚,造作醜逆不道之言以誣謗吾,遂隔絕兩宮。其所言道,不可忍聽,非天地所覆載。吾即密有令語大將軍,不可以奉宗廟,恐顛覆社稷,死無面目以見先帝。

郭太后的“令”堪稱是大爆料,她聲淚俱下,訴說著曹髦對她的不尊重,並且她提出,曹髦沒有資格當皇帝,如果曹髦有資格當皇帝的話,她這個“太后”以後就沒臉看到先帝和曹魏的列祖列宗了。

要知道,自漢以來,道德和孝是最重要的“指標”,下至庶民,上至天子,無一不是,所以郭太后的令一出,曹髦立即被追貶為“庶人”。

但這還不是結束,因為更精彩的劇情來了,在得知曹髦被貶為庶人後,司馬昭和一眾“忠臣”苦苦哀求郭太后把曹髦的葬禮上升到“王”級,郭太后看到他們如此“忠誠”,便被打動,因此同意了。

就這樣,司馬昭化險為夷,還賺了名聲。

司馬昭殺死曹髦後,被忠臣們責罵,他是怎樣善後平息眾怒的?

洗白之計三:再立曹魏天子,自證“清白”。

雖然司馬昭把弒君的影響降到了最小,但是曹髦的“飛蛾撲火”還是讓他頗感憤怒的,因為他從此就被人“盯死”了,他不敢在有生之年坐上這個皇位,那麼他自己不敢坐,那就讓後人來做皇帝吧。

於是乎司馬昭將計就計,再立曹魏皇帝。

就這樣,曹操之孫:曹奐又被司馬昭找到了,並且推上了皇位,司馬昭用這招表明自己的“忠誠”。

而曹奐也是曹魏的最後一任皇帝了,在司馬昭去世後,司馬昭之子司馬炎便把父親司馬昭的“手段”再用了一遍,成功登基,改朝換代。

結語:

不管司馬昭怎麼洗白,歷史在眾人的心裡都如“明鏡”似的,正如司馬昭從來都沒有說自己要當皇帝,可是曹髦卻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有些事情,即便是做得很隱晦,動機明確的前提下,一樣被人完全洞悉。

而司馬昭弒君,前後司馬家還把事情做絕了,這被後人不停詬病,最終也成為司馬家“德衰”的根源。

後來司馬家統治的江山,還爆發了內亂,又因為內亂爆發了五胡亂華,所以司馬家人,一直被認為“自私自利”,棄天下於不顧,只為了爭權奪利,沒有資格位於“皇家之列”。

所以這些苦果和罵名,就是他們一步步所種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