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珠茶的製作過程

珠茶是我國傳統綠茶種類之因外形顆粒細圓,緊結重實,色澤綠潤潤,形似珍珠而得名。珠茶原產浙江省紹興縣平水鎮一帶,後擴充套件到紹興其他縣區、寧波等地,現在全國茶區均有生產,產品以出口居多。

一、珠茶品質特徵

談談珠茶的製作過程

優質珠茶外形圓緊,呈顆粒狀,色澤綠潤,茶骨重實,如同珍珠,香氣味濃,經久耐泡,葉底黃綠明亮,芽葉完整。

二、珠茶加工技術

東想珠茶炒制分為殺青、揉捻和乾燥等三個步驟。其中於燥又分為二青、小鍋、對鍋、大鍋四個步驟落.

1.殺青

談談珠茶的製作過程

張茶初制殺青技術基本上與眉茶初制相同。但珠茶殺青不同的是:由於珠茶茶殺青葉含水量要求比炒青綠茶的殺青葉高,一般為60%~64%,所以在殺青方法上“悶”的傾們謀和主著腰時間較多一點,殺青的時間稍短一些。但必須滿足殺青破壞酶的活性為限。

珠茶先悶後拋的方法,殺青時間短,葉色翠綠,香氣清爽,較先拋後悶好。珠茶悶炒時間較眉茶殺青長1~2分鐘。悶的目的是提高葉溫,使葉質柔軟,避免產生紅梗紅葉,有利於以後做形。但悶炒時間不宜過長,防止產生水悶氣和葉色顯黃熟。適當多悶,對殺透殺勻都有好處,特別是可減輕在較長的乾燥過程中的黃變程度。珠茶殺青還必須根據原料的不同而靈活掌握。以一般雨水葉和露水葉,應掌握多拋少悶的原則。對芽葉特別肥壯的打頂芽葉和節間較長的嫩葉老葉,應掌握多悶少拋的原則。

殺青葉適度為葉熟不黃,色翠不生,葉質柔軟而不焦,折梗不斷,青氣消失,清香顯露,緊捏葉子成團,鬆手可自動彈開,含水量60%~64%。

2.揉捻

談談珠茶的製作過程

珠茶揉捻所用機械,方法基本上與眉茶相同。不同點在於珠茶的揉捻時間比眉茶稍短,壓力比眉茶輕,為了保持葉質柔軟,殺青葉子經推晾立即揉捻。一般嫩葉揉10~15分鐘,老葉15~20分鐘。揉捻葉應適當解塊,及時乾燥,以防葉色悶黃。在之揉捻適度標準為細胞破壞率45%~60%,嫩葉成條率90%左右,4~5級成條率85%左右即可。揉捻時間過短成條率差,不利於製成顆粒狀的珠茶

3.乾燥

談談珠茶的製作過程

珠茶成形特點決定了其成形乾燥工藝與炒青綠茶有明顯不同,它分炒二青、炒小鍋、炒對鍋、炒大鍋四個過程。一般採用“低溫長炒”、“投葉量多”等技術措施促進茶葉在鍋中炒圓。炒二青:青主要是蒸發大量的水分,為下一工序做形作準備,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溫度要高。鍋溫要達到160℃以上,細嫩的或含水量高的葉子,尤其更要鍋溫高粗老的或含水量低的葉子,鍋溫可略低,整個炒二青過程必須掌握“先高後低”的原則。84型珠茶炒幹機每鍋投葉量12~15千克,嫩葉或含水多的葉子可少投,粗老或含水量少的葉子可多投,每鍋炒40~45分鐘,炒至葉色變暗,手捏不粘,葉形略有彎曲,含水量一般為40%45%時,可停機出茶。

( 1 )鍋炒二青,由於揉捻葉含水量高,黏性大,炒時葉子易成團或粘在炒手板上,葉汁也易粘結鍋底而成“鍋巴"。為了避免鍋炒二青結鍋巴和葉色暗,改鍋炒為烘二青,但烘二青葉質變硬,不利炒幹成圓3出油氣(在生產上二青多采用滾筒炒幹機機,這種炒幹機機,筒徑90釐米,長150釐米,有效長度110釐米,投葉30~35千克,溫度在200℃以上,炒二青所用用的時間需根據殺青葉含水量和二青程度而定,一般炒35~45分鐘,含水量高,炒時長,含水量低,炒時短珠茶呈圓珠形對炒二青要求很高,既要葉子失去部分水分,又要保持茶條具柔軟性。如果茶條硬變或茶條失水過多,炒成圓坯就比較困難,如果茶條失水過少,雖茶條柔軟,但含水量過高,在炒三青,鍋溫低,炒速慢,茶條因茶葉黏性而易粘鍋結鍋鍋巴,同樣影響炒製做圓。所以二青過程應特別注意二青葉程度的掌握。過幹不易成圓,過溼容易結塊。二青葉一般以含水量40%左右為宜。夏茶氣溫高,炒干時葉子失水較快,二青葉含水量應比春茶高,以45%較好。

(2)炒小鍋,炒對鍋、炒大鍋:小鍋、對鍋、大鍋是珠茶成圓的過程,它們都是在相同的珠茶炒幹機內完成的。炒小鍋在蒸發水分的同時,主要是使較細嫩和較碎的原料首先成圓。炒對鍋是珠茶成圓的主要階段,顆粒的形成主要是量多的中段茶;大鍋則是進一步乾燥,使無成形的顆粒固定並使面張茶成圓。即所謂“小鍋腳、對鍋腰、大鍋頭”。

太炒小鍋:在二青葉出鍋後,須經一段時間攤晾,然後再進行炒三青。炒三青投葉量約15千克(相當於4鍋二青葉合併成3鍋)。如二青葉炒較幹可略多投一點(兩鍋並一鍋)。鍋溫一般開始要求要高,120~160℃,這是為了避免茶汁在鍋中黏結,同時便於下角細小的容易成圓;到後期鍋溫保持在100℃℃左右。炒三青時間約45分鐘,並且在炒三青過程中以拋炒為主,拋炒高度比炒二青時略低。炒到含水量為30%~35%,70%以上的葉子成鉤曲形,細小的葉成顆粒狀即可。這時便可並鍋,開始炒對鍋。點冰頭炒對鍋:炒對鍋是將3鍋小鍋葉併成兩鍋。並要調節調幅杆,使炒手板在炒時,葉子在鍋內翻動而不拋起,並能達到炒茶4次,葉子能全部翻轉一週。鍋溫控制在60~80℃,葉溫保持在45℃左右,並掌握春茶宜高、夏秋茶宜低,高階茶宜高、低階茶宜低,時間約約100分鐘左右。炒到中、下段茶有80%~90%形成顆粒,緊握手中,放鬆後能顆顆分散,炒至八成幹,含水量在16%~18%時,可停機出茶,炒大鍋。炒大鍋:炒大鍋主要是使面張茶成圓。炒大鍋時將兩鍋對鍋葉並一鍋,並調炒手板,使茶茶葉拋高降低,在鍋內滾翻,大約炒手板炒茶5次,茶葉轉一週。掌握好鍋溫和鍋面覆蓋是制好面張茶的重要一環。鍋溫應先低後高,般葉溫掌握在40℃左右並做到火力均勻,受熱面廣,茶葉下鍋炒到手提有些發硬時,應及時加蓋。並提高火溫,葉溫達到50~55℃,使鍋內保持一定溫溼度,茶葉回潮,易於炒圓炒緊,但加蓋要時蓋時揭,以免影響內質。炒大鍋時間最長,一般需3~4小時,炒至90%以上面張茶都已捲成顆粒,茶葉色澤墨綠並富有光澤,冷後手捻成粉末,含水量為5%~6%時,可停機出茶。

珠茶之所以能形成圓形一是炒幹機炒葉腔的結構和炒手板的形狀,二是力的作用,兩者就構成了珠茶成圓的主要因素。珠茶炒鍋是斜鍋,斜度23~25度,並鍋前沿高約18釐米成斜面的弧形,斜面傾斜度13~15度,這樣就構成了圓形俯向鍋臍的炒葉腔,利於茶葉在鍋內球狀翻滾,有利成圓。同時在鍋中還配有凹弧形的炒手板,它與茶鍋相近處,與鍋呈切面弧形,透過炒手板的往復運動、茶葉在鍋內不斷翻滾,在熱和投葉量較多的條件下,茶葉就逐漸由捲曲到顆粒形。

茶葉在鍋內成形,還受力的影響。鍋中茶葉受炒手板的作用力(推力)和鍋,灶壁對茶葉的反作用力,鍋、灶壁對茶葉的摩擦力以及茶葉本身的重力、茶葉內部的相互擠壓力的作用,來自上下、左右各方的拋、推、翻、壓力便構成了作用在茶葉各部分上的向心力。在這種向心力的作用下以及適當的溫度投葉量和炒茶方法相配合,經一定時間的炒制,茶葉逐漸形成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