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吃個不停,會不會一直胖下去?如果一直節食,會瘦到什麼程度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這樣的疑問,我們的體重到底是如何調節的?如果我們一直吃個不停,會不會一直胖下去?體重有沒有一個界限?或者如果一直控制飲食,能瘦到什麼程度?

本文就帶大家瞭解一些有關體重調節的問題。

體重調節

如果吃個不停,會不會一直胖下去?如果一直節食,會瘦到什麼程度

想象你家裡有一個溫度自動調節器。你設定它將房間的溫度調節到20度,這個調節器能持續感知房間的溫度。如果溫度超過了20度,空調就會開啟;如果溫度低於20度,暖氣就會開啟。這就是一個調節系統。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體重和體脂率也被認為是類似的調節機制。意思就是,

身體會努力維持在一個設定的水平,主要是透過調節食慾、行為和運動等等。

有許多動物研究支援這個模型:讓一隻老鼠捱餓,它的代謝率就會下降,也會動得更少(節省能量),它的食慾會提高。當你給它不限制食物時,它就會吃到原來的體重水平。相反的情況也成立。

一些研究也在人類身上發現了相似的效應,不過相關研究結果不一。

當一個人瘦下來時,我們會看到代謝率下降的幅度比預期的要大。

如果吃個不停,會不會一直胖下去?如果一直節食,會瘦到什麼程度

舉個例子,基於你減去的體重,你的代謝率應該要下降200kcals,但是當你真正實際測量時,卻發現降低了300kcals。這個額外的100kcals就比預期的要多,表明身體“適應”了減肥這個過程。這樣不僅僅會降低減肥的進度,還會讓你很容易長回減去的體重。

除此之外,也還有其他的適應,

比如降低了活動水平,脂肪燃燒速度下降,儲存速度上升,食慾也會上升,這樣當你有很多食物選擇時,你就會吃更多。

不幸的是,為了將體脂率降低到一定水平,這就是我們需要付出的代價。唯一避免這個過程的方法就是不要減肥。

如果吃個不停,會不會一直胖下去?如果一直節食,會瘦到什麼程度

有關這個話題最經典的一個研究就是明尼蘇達飢餓實驗了。在20世紀中葉進行的一項為期半年的研究,裡面的男性受試者創造了50%的熱量缺口,每天還要被強迫走好幾公里的路。

在他們達到了人類身體脂肪率的極限後,當時出現了非常強烈的食物渴望。當他們結束實驗後,就很快吃回了原來的水平。該研究也側面反映了,

只要你能持續創造熱量缺口,意志力強大,你確實是可以瘦到非常可怕的水平,而且這個與你的代謝沒有關係,你的代謝也不會損壞。

調節系統不是對稱的

與老鼠不同的是,人類過量進食後對提高代謝率的影響則沒有那麼大。也就是說,

人體的體重調節系統是不對稱的:它會更多地去對抗你減肥,而不是對抗你長胖。

如果吃個不停,會不會一直胖下去?如果一直節食,會瘦到什麼程度

背後的原因比較複雜,但通常認為,由於人類沒有任何真正的進化壓力去不變胖,所以身體就從來沒有發展出對抗體重增長的機制。相反,

在進化過程中,餓死的風險比較高,所以身體有很多方式去對抗減肥。

到了現代社會,食物隨處可見,活動水平持續下降,這真的是一件壞事。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也有一些例外。比如有的人似乎在過量進食後的反應就很大,現在被稱為非運動消耗(NEAT)或者自發的身體活動(SPA):

一些人在吃了很多之後會提高活動消耗,燃燒額外的熱量,而不是將它們儲存起來。

這些其實就是很難增重的人:

當他們試圖提高食物攝入時,他們不僅僅會下意識地開始動起來,他們的飢餓水平也下降了

。你身邊也許有這樣的人,他們總是在動來動去。這樣細微的活動量累計下來就非常多了。

如果吃個不停,會不會一直胖下去?如果一直節食,會瘦到什麼程度

不幸的是,NEAT似乎非常受遺傳因素影響,研究人員還未能找到具體的原因。這也許不僅僅與各種激素有關,還可能與大腦的反應有關。

這一切都可以說明,人類的體重存在設定點(set point),會讓我們很輕易去適應熱量的增減。不過,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贊同這個觀點,一些研究人員認為適應點(settling poin)理論能夠更好地描述這個現象[1]。

現實世界中的設定點和適應點

前面提到,設定點理論認為,身體會試圖透過調節代謝率、活動水平、飢餓等來保護體重或者體脂水平,以響應體重或者體脂肪的變化。

這幾乎就意味著,任何試圖改變體重或者體脂水平的嘗試都是徒勞的,因為身體存在這樣的對抗機制。當談到減肥時,這一點尤其正確,因為人體似乎更能對抗體重的減少而不是體重的增加。

如果吃個不停,會不會一直胖下去?如果一直節食,會瘦到什麼程度

相反,適應點的觀點認為,體重/體脂水平會基於環境“安置”在某個點。

食物的供應或者缺乏以及食物的美味程度,包括我們的活動量,所有這些都是為了調節身體的適應點。

所以當一個人有吃不完的食物,每天也不需要什麼活動量,那麼TA的體重就會定在較高的點。現在改變TA的飲食,或者要求TA大量運動,TA的體重則會定在較低的一個點。

現在看來,兩種觀點似乎都有道理,而且也有資料支撐。考慮到我們現在對不同體重調節系統的理解(穩態和享樂),我認為這兩個概念都是在調節體重或者體脂水平。

如果吃個不停,會不會一直胖下去?如果一直節食,會瘦到什麼程度

沒有人能否定,當體重或者體脂水平改變時,身體會去對抗,尤其是體重/體脂降低。同時,如果認為人類只不過是由一種自我平衡驅動的自動裝置,卻無法控制進入嘴裡的東西,那就太愚蠢了。

在一定範圍內,很明顯是適應點占主導地位。

更新的體重調節模型將設定點和適應點整合到了一個綜合模型中[2]。

在相對較小的範圍內(可能是當前體重的10%以內),適應點佔主要地位。在這之外,身體對減肥和節食表現出明顯的代謝適應能力[3],這是無可爭辯的。這就是設定點發揮作用的時候。

環境的作用

很顯然,環境在進食行為上起著很大的作用。增加食物分量、接觸食物廣告以及其他一系列因素都會影響飲食行為。

如果吃個不停,會不會一直胖下去?如果一直節食,會瘦到什麼程度

從本質上來說,雖然設定點可能會讓我們保持在一定的體重範圍內,但即使在這個範圍內,個人行為和環境也最終會影響到我們。試圖把生理學和心理學分開是不明智的,它們相互作用,一個因素可以影響另外一個,反之亦然。

我要提到的是,

無論是設定點還是適應點,普遍的環境和個人行為都是可以克服的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在當前的環境下,這就意味著要保持一個比預期更高的體重水平。

不過這也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一些證據表明,隨著慢性肥胖的維持,設定點可能會上升(也許是永久性的)。其他的事情,比如懷孕、青春期,也可以永久性地將設定點升高。然而,也有一些人群能夠透過不同的行為方式將體重和體脂水平維持在設定點以下。

健美運動員們通常就會將體脂水平減到設定點以下,對抗飢餓,代謝下降等等。當然很少有人能夠長期維持那個水平,而且大多數人都會存在暴食。在12-16周的備賽期結束後快速增加體重的例子已經屢見不鮮,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他們通常會完全放縱自己。一些行為是心理上的,也有一些是生理上的。

小結

人類的體重調節是一個比較複雜的系統。無論是設定點理論還是適應點理論,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

然而,我們似乎更加傾向於去對抗減脂,而不是長胖。這背後既存在生理原理,也存在心理原因。多年的進化本能也讓我們更加容易去堆積脂肪,我們所能做的只有改變所能改變的東西。

參考文獻:

[1]Wirtshafter D, Davis JD。 Set points, settling points, and the control of body weight。 Physiol Behav。 1977 Jul;19(1):75-8。 doi: 10。1016/0031-9384(77)90162-7。

[2]John R。 Speakman,et al。Set points, settling points and some alternative models: theoretical options to understand how genes and environments combine to regulate body adiposity。Dis Model Mech。 2011 Nov; 4(6): 733–745。

[3]Maclean PS, Bergouignan A, Cornier MA, Jackman MR。 Biology‘s response to dieting: the impetus for weight regain。 Am J Physiol Regul Integr Comp Physiol。 2011 Sep;301(3):R581-600。 doi: 10。1152/ajpregu。00755。2010。 Epub 2011 Jun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