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修行是自己的,和社會環境關係不大

其中“四書”不僅在內容上講述了很多道理,還有很多修行的方法。可以說,只要修身養性,不論世事紛繁,不論自然環境的變化。都需要看一看。1、《禮記·禮運第十·問俗第三》中說道:“禮之作,貴乎順。”是對道德的正確評價。這句話也充分地說明了修行的重要性。有的人認為修行是不需要考慮環境因素,只要自身修行足踏實,就可以了;也有人認為修行需要考慮大環境,大環境的變遷不可避免,需要“事在人為”……這兩種人都沒有真正明白修心的真諦是什麼。修其心為首當其中,修行需從心開始。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修行是自己的,和社會環境關係不大

《論語·里仁》中的一句話說的很對:“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這是孟子為孔子做的配圖。其實修心從不用剋制,它是一種狀態,就是你開始把心靜下來了,心清靜了,對這個世界也能有所領悟,便會有開悟的感覺。3、《道德經·第四十一章》有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利可得,非常利。名可名,非常名。是的,一切的一切,本質上都是“名”,都是有名。修行不需要刻意,不需要刻意的去追求利害得失,不需要刻意的去攀比,所以這段話就變的沒有意義了。一切都有固定的道理,這是天定的,那麼這個道理是誰定的呢?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修行是自己的,和社會環境關係不大

這是天意。道是自然而來,也是靠自然而來。4、《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中說:“大乘佛法講的‘性本善’的本質上是一種‘絕對自由’,絕對自由的本質上是一種‘絕對絕對’。”這句話就是在講:“性本善,惡的基礎是絕對絕對”,“性本惡,善的本質基礎是絕對絕對”。所以說‘道可道’和‘言可御’都是絕對的,本就無所謂“道”和“言”,“言”只是一個媒介,而“性”是無所不包的。修行是自己的,和社會環境關係真的不大。修行修的最終目的是覺悟,覺悟在人間是一切事物變化的根本,自己覺悟不了的事物何談影響他人?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修行是自己的,和社會環境關係不大

佛法修行的最終目的,就是改變社會和人,社會進步,人生改變才是我們修行的理論基礎。覺悟之後對於身邊的人,他們是由我們來影響,這一點非常重要。人與我們的關係是什麼?就是我們的能力!沒有能力我們和螻蟻又有什麼區別?其實任何行業,無論是金融還是修行中,其實核心的東西都在於人。以下只是回答一下個人觀點:可能覺得有太多不妥之處,權當拋磚引玉的。首先宣告,我沒做過什麼大善事,也沒做過什麼惡事,完全是個人感受。其實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有很多傳統有很多規矩,人都是社會的人,所以,我認為,人在社會中很大程度是受到周圍環境影響的,修行與社會發展緊密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