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逆向設計”

初識“逆向設計”

最近看到了一個詞語,“逆向設計”覺得很“新”,“逆向”可理解為“反向”“反推”與正常思維相反。

“逆向設計”意指:老師在考慮如何開展教與學活動之前,先要努力思考學習要達到的目的到底是什麼,以及哪些證據表明學習達到了目的;必須首先關注學習期望,然後才有可能產生適合的教學行為,認為最好的設計應該是“以終為始”,從學習結果開始的逆向思考。

“以終為始”,值得深思,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拿到一個課題,總會想這堂課我們教什麼和怎樣教,這也許算是逆向思維,這也是一種習慣性的定性思維吧;知道了教什麼,我們將能根據所要教的東西來設計如何教即教學環境和過程。也許應該是換成“我們這堂課應該讓學生學會什麼”。突然想起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話:“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那教學生學什麼?教學生學知識、方法、能力等,作為老師的我們,是不是應該不止侷限於“教什麼?怎麼教?”而應關注一下學生學習的預期學習結果,這樣會不會更能產生合適的教學設計?每堂課如果我們從這堂課達到的學習結果匯出,而不是從我們所擅長的教法、教材和活動匯出,從預期的結果思考教學,我們不應只關注自己的“教”而應多關注學生的“學”,我們不應該只思考自己要做什麼,使用哪些材料,要求學生做什麼;而是應首先思考為了達到學習目標,學生需要什麼?

如能在教學中把握好自己和學生的位置,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為學生思考,那這樣的課堂也許是有效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