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總能實現目標,有些人卻總是半途而廢?

稻盛和夫是世界著名的企業家,一生創辦過兩家世界500強公司,管理過三家世界500強公司,很多商界大佬,比如任正非,馬雲都非常尊敬他。

為什麼有些人總能實現目標,有些人卻總是半途而廢?

在京瓷發展的早年,有這樣一件事情。

有一次, 美國電腦巨頭IBM公司給京瓷一批製造IC用積體電路基板的大宗訂單,大概數量有2500萬個。

這批訂單,佔到了京瓷年訂單的四分之一。

更為重要是,IBM的品質基準極為苛刻,產品精度與京瓷過去的產品相比,要高出10倍以上,遠遠超出了京瓷當時具備的能力,甚至公司連測定這種尺寸精度的儀器都沒有。

公司上下都覺得無法完成這個訂單,但是,稻盛和夫並沒有放棄。

稻盛和夫是這樣思考的:

“接下訂單的時刻,憑我們的製造技術,難以透過IBM的檢驗。但經過努力,將技術提升以後這個問題就能解決。並且如果能做到這一點,京瓷的技術就能達到世界最高水準,這樣以後的訂單就不用發愁了。”

不難看出,稻盛和夫的思維方式,是以機會和目標為導向來思考問題,並不是以現在的能力在做決策 。

這種思維方式,本質上是不以當下的能力水平限制自己, 用目標來倒逼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不斷進步的。

今天不行,透過努力明天也可以做到。

因此,稻盛和夫毫不猶豫地將訂單接了下來。

他告訴IBM公司:“我們可以做到。”

於是,稻盛和夫從採購必要的裝置開始,一切工作都衝在第一線指揮。 每天從清晨到深夜,有時通宵達旦 ,全力投入到產品的開發中。

經過幾次失敗和不懈的努力,京瓷的產品最終達到了IBM的要求,圓滿地完成了訂單。京瓷公司的技術能力也得到飛速提升,京瓷公司在行業內名聲大噪。

稻盛和夫常說:“

我們需要用更高的目標和要求來倒逼自己成長和進步,而不要被現有的能力所束縛,必須要用未來的能力來做現在的決定”。

正是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稻盛和夫的京瓷集團,才得以在行業中脫穎而出,躋身世界500強之列 。

為什麼有些人總能實現目標,有些人卻總是半途而廢?

成功者往往是以機會為導向,他們看到機會,然後確定目標,再想辦法整合資源,提高能力,抓住機會,最終實現自己的想法。

反觀大多數人的做事方法,簡單來說,就是量力而行。

先看自己擁有什麼,然後再根據現有的資源和能力去設定目標,這樣做,能夠讓人獲得確定感,因為所有事情都在自己現有資源和能力能掌控的範圍內。

但也正因為如此, 能達到的成就,非常有限,也很難取得更大的進步和突破 。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成功者和普通人的最大差異:

普通人的思路:

量力而行,根據自己的資源和能力,來確定自己的目標,來選擇自己的機會。

創業者的典型思維模式:

以機會為導向,以目標為導向,從未來的目標出發,倒逼自己不斷提升能力,擴充資源。

為什麼有些人總能實現目標,有些人卻總是半途而廢?

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不論在哪個行業,哪個時代, 優秀的企業家,他們都有著類似的思維模式。

他們不以自己現在的資源和能力,來確定自己的發展目標,讓自己的發展受制於當下的條件。而是以自己的目標為出發點,站在未來的角度,思考現在的計劃和策略。

一旦他們確定了目標,就會像那句老話說的: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蒙牛公司當年的發展創造了很多行業奇蹟,被業界稱為“蒙牛速度“,蒙牛是怎樣取得這樣成績的呢?

2000年,公司的銷售收入只有不到3億元,但在2001年制定未來“五年計劃”時,蒙牛竟然將2006年的銷售目標定在了100億元。

很多人認為目標定

是不是太高了,五年增長30多倍, 這怎麼可能達到?

結果2005年,蒙牛就實現了100億元的銷售目標,提前完成了計劃 。

為什麼有些人總能實現目標,有些人卻總是半途而廢?

蒙牛是怎麼做到的呢?

蒙牛採用了一種逆向思考的模式,以目標為導向,根據目標來確定企業的策略和計劃,用目標倒逼企業能力的提升,從而取得了快速發展 。

一般企業制定戰略目標的過程是這樣的:首先根據往年的市場資料,再根據公司的投資、產能等等資源能力,最後確定公司的業績目標。

而蒙牛卻正好相反,先定目標,就是自己要達到的財務目標,然後再反向推導,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整合什麼樣的資源,確定配置和戰術。

簡單來說,一般的企業都是根據自己的能力來確定目標,量力而行,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情。

而蒙牛則不同,根據目標來確定自己需要的能力,調整資源和發展自己的能力。

透過這種目標導向的思維,在短短的兩、三個月時間內, 完成了一般企業幾年才能完成的快速擴張。

蒙牛的發展過程 ,同樣可以看出,成功企業的一個重要思維特點,不是看自己能做什麼,而是看自己想做什麼,需要做什麼,以戰略目標為導向,倒逼企業能力成長,從而突破現實,實現快速成長。

這一點上,蒙牛的例子和稻盛和夫的例子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專注於未來的目標,超越現實的束縛和限制,實現自我的快速成長和發展。

為什麼有些人總能實現目標,有些人卻總是半途而廢?

在個人成長領域,我們也可以發現類似的規律。

彼得聖吉博士在他的暢銷書《第五項修煉》中,提到過一個“創造性張力”的概念。

我們的目標和現實之間往往會有巨大的差距,這種差距會產生情緒的壓力。因為這種壓力,我們會感到沮喪、焦慮,甚至痛苦,我們想要去消除這種差距,彼得聖吉稱為”創造性張力。“

想象一下,現實和目標是兩個點, 兩個點之間有一根橡皮筋,距離越遠,橡皮拉得越緊,彈力就會越大,人的情緒壓力也就會大。

人是不喜歡長期處於壓力之中的,這時候,就有兩種方式來消解壓力:

一種是降低目標,就是向現實妥協,彼得聖吉稱之為“目標侵蝕”策略;

一種是改變現實,不斷進步,從而實現目標,彼得聖吉稱之為“自我超越”策略。

兩種策略最終會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一種是向現實妥協, 導致平庸;一種不斷超越,最終更加卓越。

這也是成功者和普通人面對目標,面對機會,表現出巨大差異的深層原因。成功的人有著堅定的目標和願景,所以他們會努力創造,改變現實,突破現狀的束縛,最終實現夢想。

為什麼有些人總能實現目標,有些人卻總是半途而廢?

無論是創業還是個人成長,本質上都是面向未來。

想要在未來取得成就,實現目標,就要堅定自己的目標,站來未來的角度,看待今天的的行為和決策。

用目標倒逼自己能力的提升, 不斷挑戰和突破自我,改變現狀,最終才能實現真正的自我超越,獲得我們想要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