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只知道碧螺春是綠茶,卻不知道它還有特殊的味道!

“碧螺春”幾個字,看人就讓人舒服,而茶如其名,沏出的茶水也是口感清香、回味綿長,使人神清氣爽。而它也是我國名茶、茶中珍品,拋開香氣濃郁、滋味甘醇不說,單單看著它的天然碧綠,就讓人忍不住想喝上一口,所以,一直受到人們的青睞。

很多人只知道碧螺春是綠茶,卻不知道它還有特殊的味道!

蘇州產茶、採茶的歷史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從唐代開始,蘇州洞庭茶就成為了貢品茶。而碧螺春就產自於洞庭山,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洞庭山分為東山茶區和西山茶區,這兩個茶區的土壤由山岩石風化而成,土壤中有機物質、磷含量高,質地疏鬆,屬呈微酸性或酸性土壤。因為太湖水面的影響,使整個地區空氣溼潤清新,雲霧瀰漫,為茶樹的生長提供了優越的自然環境。同時東、西山茶區也是我們國家著名的茶、果間作區,地理環境獨特,果樹成林、種類繁多、生長繁密,四季花香。山上的各類果樹與茶樹根邁相通,枝丫相連,青翠欲滴的茶蓬與濃郁如傘的果林交織在一起,茶充分吸收著各類花香、果味,造就了碧螺春花香果味獨特的天然品質。

很多人只知道碧螺春是綠茶,卻不知道它還有特殊的味道!

關於“碧螺春”三個字的由來,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因為碧螺春最早產自碧螺峰而得的名;有人說是因為茶色碧綠、成茶外形蜷曲像螺、採摘於早春而叫碧螺春;還有人說是清朝康熙帝所賜;又有人說傳說是因為一個叫碧螺姑娘從懸崖上採回茶葉救了情郎性命……

而其中有一則故事,比我們通常所認為的出現得更早一些:碧螺春原本是野生茶,俗名“嚇煞人”,生長在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上。有一年明朝宰相王鏊回鄉,題書“碧螺峰”三字於石壁上,並在回京時特地帶回一些野茶獻於孝宗皇帝。哪知孝宗帝飲後大為讚賞此茶清香甘甜,便詢問茶名,王鏊心想“嚇煞人”這個茶名太不夠雅馴,而自己剛回鄉題了“碧螺峰”三字,不如這個茶就叫“碧螺春”吧,從此,“碧螺春”這個名字就流傳開了。

很多人只知道碧螺春是綠茶,卻不知道它還有特殊的味道!

其實,不管碧螺春名稱的由來如何,總之它歷史悠久,並且十分貼切:形狀蜷曲像螺,色澤澄綠如碧,滋味甘甜芬芳,條索纖細而又茸毛披覆,蘊涵著無盡的春意。

品飲碧螺春時,比較適合用白瓷茶杯或者玻璃杯,茶葉別放多,3克即可,先用少量熱水浸潤,等芽葉稍稍展開後,再加入80度的水沖泡(切記不能用過熱的水,不然會將茶葉“泡熟”,影響口感”),片刻間碧綠纖細的芽葉就於杯中飄飄然棲息杯底,隨後又徐徐綻放,散發出襲人香氣,令人賞心悅目,茶未飲,心已醉!

很多人只知道碧螺春是綠茶,卻不知道它還有特殊的味道!

碧螺春葉芽細條蜷曲、嬌嫩易折,醇厚欠持久,相比其他如龍井、或雲南碧螺春並不耐泡,三開即淡。但對於善於品飲的人來說,就喜歡洞庭碧螺春這種“稍瞬即止”的感覺上,因為它的第二開為最佳品飲時機,如能掌握好“三開”的時機,淺斟慢酌,細品它澀中帶甘的果香味,看著杯中鮮綠的色澤,必定趣味無窮。

品碧螺春講究環境與意境,試想,坐在蘇州畫舫中,河中畫舫悠悠,兩岸柳煙飄飄,船內笑語連連,碧螺春幽香陣陣,多麼讓人陶醉的畫面,而碧螺春的個性也在此時表現得淋漓盡致。

很多人只知道碧螺春是綠茶,卻不知道它還有特殊的味道!

不同的人品茶,能品出不同的意韻,而每個人對待茶的態度,有的始終如一,有的見好都愛……沖泡後的碧螺春,那綠瑩瑩的滿杯綠色,好似飲春水一般,應該足以打動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