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時評|騎行千里回鄉,怎樣的終點,才配得上這一路的顛沛流離

極目新聞記者 周萍英

1200公里,從四川盆地進入陝西,穿越秦嶺,最後抵達家鄉河南……近日,成都商報紅星新聞、中新網等媒體報道了一則95後小夥騎車穿秦嶺回家過年的新聞。讓人感慨:不管年味變得多淡,回家,永遠是獨屬於中國人的文化和情結。怎樣的終點,才配得上這一路的顛沛流離。

極目時評|騎行千里回鄉,怎樣的終點,才配得上這一路的顛沛流離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報道截圖

文章中說,95後小夥遊群超從樂至縣出發,經綿陽從廣元出川,進入陝西,過漢中,穿秦嶺,經西安,最後進入河南,抵達老家洛陽市白牆村,全程1200公里,耗時將近100個小時。文中還提到,12月26日早上9點半出發的那天,遊群超騎行124公里,路上就吃了兩塊餅乾。

這不僅讓我想起2011年由常河導演的紀錄片《1350KM》,5個農民工、3輛摩托車,騎行1350公里,橫跨4個省份,歷經5天4夜。

這是一個有關中國人回家過年的故事,沒有任何煽情的橋段,沒有悲天憫人的同情,深深感動了億萬中國觀眾,不論在哪個年代,哪個階層,“回家過年”都是中國人心中最為樸素的觀念,也是我們千百年來最大的執著與堅守。

在那樣一個交通和手機不便利的年代,數十萬摩托大軍成了每年過年都會出現的大場面,這支堅強隱忍又特殊的遷徙隊伍,牽絆著數十億國人的心,每一輛摩托車上承載的都是中國人對春節和團圓的質樸嚮往,或許在這些人眼裡,只要是能想得到的工具,就沒有到不了的故鄉,究竟是怎樣的終點,才配得上這一路的顛沛流離,為了省下一點路費,這一切真的值得嗎?

回答是:尚健在的老人,和逐漸長大的孩子,殺著膘肥體壯的年豬,吃著最簡單不過的團圓飯,所有的奔波勞苦都被這樣簡單而珍貴的幸福所抵消。

95後小夥騎行回鄉,也許並不是為了省那點路費,這和紀錄片中農民工回鄉的背景或許不一樣,但是,讓人欣慰的是,不管是當年的摩托大軍,還是現在的95後、00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終點:家。

據統計,1月21日至27日,全國鐵路傳送旅客5017。4萬人次,日均傳送716。8萬人次,同比增長57。0%,恢復至2019年的83。1%,其中1月26日、27日迎來返程客流高峰,連續2天突破千萬人次。

這一串春運人數的背後,是中國人才能理解的過年意義。一邊是背井離鄉的遊子,一邊是家中守望的親人,一個熱氣騰騰而又滿含希冀的“年”字將互相惦念的心連在一起。

這是中國獨有的文化和情結,是獨屬於中國人的浪漫。不論何時何地在做什麼,放下手上的一切,不遠萬里奔赴家鄉。或許春節年味越來越淡,或許春晚變得不如當年有趣,或許大魚大肉不再能勾起我們的食慾,最重要的是,一家人在一起。是對來年的期盼和憧憬,是一聲喜氣洋洋的美好祝福。整整一年的辛苦打拼,以及一路上的奔波坎坷,在此刻都開始變得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