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海吼”有32噸重,屹立千年未倒,卻倒在專家自以為是的聰明上

中華文明千年以來屹立不倒,長久的歷史傳承中,我們後代從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寶物中受益良多。不但從文物中瞭解到過去更多的歷史外,而且我們還能從中吸取經驗,發展未來。從流傳下來的歷史文物中我們可以得知,中國古代就已經有了相當成熟的鑄造技術,其工藝精湛程度在那個時期來講是世界頂流,代表著最高技術。

“鎮海吼”有32噸重,屹立千年未倒,卻倒在專家自以為是的聰明上

許多這樣的流傳下來的文物因為其工藝的精湛和精美被人們所熟知,成為了一個地方的代表性標誌,承載著多年來的歷史。河北滄州就是因為其代表性的鐵獅子而聞名,被大眾親切地稱為獅城。這裡儲存著一尊完好的重達32噸的鐵獅子,鐵獅子也被稱為“鎮海吼”,在滄州屹立了千年未倒,卻倒在專家自以為是的聰明上,這是怎麼回事呢?

“鎮海吼”有32噸重,屹立千年未倒,卻倒在專家自以為是的聰明上

這個“鎮海吼”屬於國家級別的文物,千年還能儲存完好實屬難得,讓人不得不感嘆古代製作的工藝高超。專家對這尊鐵獅子進行了嚴格考證,一致得出結論是這具鐵獅子是在後周時期鑄造而成,具體時間是公元593年,矗立於滄州東南郊區的開元寺門口。眾所周知,鐵器極其容易被侵蝕,所以文物當中儲存完好的鐵質物品極其少見,相比於青銅器,青銅器的元素比較惰性,不容易發生化學反應,所以我國被發現的青銅器一般都儲存得完好。

“鎮海吼”有32噸重,屹立千年未倒,卻倒在專家自以為是的聰明上

此鐵獅子身形巨大,神情嚴肅,渾身散發出凜冽的氣勢,獅身上刻有獅子王字樣和背上刻有蓮花寶座,除此以外,讓人震驚的是這座鐵獅子腹部還刻有金剛經文,由隸書字型撰寫而成,但是時至今日多數字體已經模糊不清了。這麼巨型的鐵獅子是不可能一次性鑄造的,專家考究認為是小塊疊加的方式匯在一起。一直到19世紀,鐵獅子都屹立於滄州城郊,毫髮無損,氣勢依舊在。千年來也只有表面有些許的小變化,不過19世紀開始,這座鐵獅子便遭遇了人為災禍和天災。

“鎮海吼”有32噸重,屹立千年未倒,卻倒在專家自以為是的聰明上

1803年一場狂風暴雨將鐵獅子給颳倒了,想要扶起來是件很難的事情,當時不想耗費太多人力物力,所以直接放任鐵獅子不管,直到90年後才將其扶正。90年來與土壤雨水親密接觸,使得獅子的腹部被腐蝕,但是好在最後還是屹立於滄州城郊,風采不減昔日。新中國成立後,各地採取各種方式保護文物,所以滄州十分重視此鐵獅子。

“鎮海吼”有32噸重,屹立千年未倒,卻倒在專家自以為是的聰明上

1956年的時候,還特意向蘇聯專家請教如何維護。蘇聯專家認為鐵器與地面接觸後已經發生了鏽蝕,所以一定要避免再次受到雨水的侵蝕,當時文物局都認同蘇聯專家的話,於是便耍小聰明的自主建造了一個遮雨棚涼亭。但是讓人意外的是,涼亭使得鐵獅子的損壞達到了最大程度,因為涼亭導致鐵獅子身上的水分不容易被蒸發出去,鐵獅子周圍空氣溼度高,從而再次加劇了鐵獅子表層的鏽蝕。

“鎮海吼”有32噸重,屹立千年未倒,卻倒在專家自以為是的聰明上

知曉之後,當地政府趕忙拆了涼亭,為將鐵獅子固定於一個修建的臺座上,居然向鐵獅子腿部灌注了水泥。直接導致了鐵獅子腿部出現裂痕,最後文物局也只得對鐵獅子腳進行修復工作。“鎮海吼”屹立千年未倒,卻在這些專家自以為是的聰明保護下加劇了其損毀程度,令人感慨萬分。如果沒有合理有效地保護文物的方式,便對文物進行修復,往往會得不償失,而這也給人們在保護文物的方案上提了一個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