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原理——從人物的內心慾望出發構建高階喜劇

人,無欲則剛”,指的是人若可以完全控制住自己的慾望,就可以做到剛正不阿。把這句話放在喜劇領域,我們則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當人物的慾望都消失了的時候,很多經典的喜劇作品都不再成立了:

陳佩斯的小品《吃麵條》沒法演了,因為他對面條等可以填報肚子的食物都不再感興趣了;甯浩的電影《瘋狂的石頭》也不再成立了,因為大家對那顆鑽石都不感興趣了,沒必要費盡心思去追逐了;小說《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不會因為兩根燈芯心疼油的事情而不敢嚥氣了,因為他不再吝嗇了……

喜劇原理——從人物的內心慾望出發構建高階喜劇

我們可以發現,幾乎所有的經典喜劇作品,其喜劇性都是建構在人物的慾望上面的,就在人物慾望的滿足與不滿足之間,喜劇效果迸發而出。

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在前面的文章(喜劇原理——喜劇(笑)是如何產生的?)一文中提到過:從本質上講,喜劇是由“表面和諧”下的“內在衝突”產生的,而

‘’

內在衝突

在很多時候的表現其實就是人物慾望的實現預期與實現路徑之間的衝突。當人物慾望的實現預期與實現路徑相互之間可以很好的匹配時,人物的心理、動作、語言與周圍的客觀環境就會表現出高度的協調性,這個時候是不會產生喜劇性的;但是當這二者之一因為某種原因發生了變化,而人物未能意識到這種變化或者迫於客觀原因導致未能及時調整或調整不同步時,人物慾望的實現預期與實現路徑就會發生偏離和錯位,人物的心理、動作、語言與周圍的客觀環境就會產生不協調性,這個時候喜劇性也就相伴而生。

搞清楚這個問題之後,我們繼續向下探索,不難發現具有以下兩個特點的喜劇作品,其喜劇效果是最為強烈的:

一是由慾望驅動的實現預期非常強烈、非常迫切;

二是實現路徑與實現預期完全相反。

想要強化喜劇作品的喜劇效果,就往上面這兩個方向上去努力絕對沒有錯。不過在此之前,我們還要搞明白人的慾望都有哪些。

通常來講,人的慾望分為兩種型別,其中一種是人類所共有的具有普遍性的慾望,比如生存、自由、榮譽、溫飽、性、財富等。關於人類的基本慾望,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先生在《人類動機理論》中已經闡述的非常清楚了,該理論也在全世界範圍內被人們廣泛認可並被應用到各相關領域中。

馬斯洛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由需要引起,包括五種由低階到高階的不同層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喜劇原理——從人物的內心慾望出發構建高階喜劇

除了人類所共有的具有普遍性的慾望以外,還有另外一種型別則是由人物個性帶來的具有獨特性的慾望(心理),如膽小、好色、貪吃、吝嗇、貪財、愛慕虛榮、附庸風雅、嫉妒心強、疑惑心重等等。

普遍性慾望和獨特性慾望一起決定了人物的心理反應機制,可以說是所有喜劇作品用來創造喜劇效果的終極來源。

在搞清楚為什麼優秀的喜劇作品總是與人物的慾望息息相關,以及人的慾望都有哪些之後,我們還要回答最後一個問題

——

如何讓人物慾望的實現路徑與實現預期發生偏離併產生不協調性,從而創造喜劇效果?

客觀來講,人物慾望的實現預期與實現路徑之間的不協調性有非常多的型別,每種型別又有著千變萬化的表現方式,我們很難進行窮舉,這也正是喜劇創作的多樣性和魅力所在。雖然無法一一列舉,但我們不妨說一下幾種典型的情況:

“誤入歧途”

——

透過欺騙等手段使人物走上錯誤的道路,卻誤以為可以實現自己的期望,如趙本山的《賣柺》系列。

“南轅北轍”

——人物慾望的實現路徑與預期相反而不自知,自認為非常正確的做實際上錯誤的事情。

“有路難行”

——因自身能力有限或功能受損導致有路徑而無法前行,但實現期望卻很強烈。

“冤家路窄”

——

不同人物慾望的實現路徑因偶然事件而交叉衝突,導致撞車,在實現期望不變的情況下實現路徑發生重大改變。如甯浩的瘋狂三部曲。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

因為某種原因,人物慾望的實現路徑無法公開進行,不得已透過側路迂迴來實現,如趙本山的《不差錢》《就差錢》系列。

在我們利用人物慾望的實現預期與實現路徑之間的不協調性創作喜劇效果的時候,要注意一個問題,普遍性慾望由於存在於每個人的認知當中,相對來說更容易引發觀眾的共鳴,比如陳佩斯在《吃麵條》中對食物的渴望,大家一看就會感同身受;而獨特性慾望則具有非常明顯的個性化,比如有人喜歡附庸風雅、擺弄文字等,很多觀眾並不知曉或者並不理解,甚至即便理解也無法對人物的這種慾望產生強烈的共情,我們利用這類慾望進行喜劇創作的時候,就要做好充足的鋪墊或者透過一定的藝術手法對觀眾的認知進行

訓練

下面,我們結合趙本山的春晚小品《捐助》來說明一下本文理論是如何體現在經典喜劇作品中的。

縱觀這部小品,我們不難發現在

3

萬元去向

背後牽動的不同人物的心理慾望:

&趙本山看到窮苦的母子,勾起了對弱小的

“惻隱之心”

,因此主動捐了“3千元”;

&王小利第二天要“相老伴”,對異性的

“渴望之心”

&趙本山發現誤捐了三萬,但因為

“虛榮之心”

(或者說“大義之心”)而騎虎難下;

&王小利對於趙本山與女人密切互動的

“嫉妒之心”

&記者小瀋陽對於3萬元捐款的來由和去向的

好奇之心

貫穿這部小品的核心元素,就是上述人物形態各異的心理慾望。在這部作品裡面,趙本山捐出的3萬元現金是不同人物不同心理慾望能否實現的決定性因素,所有人物心理慾望的實現路徑都要依賴於它,但它又無法同時滿足所有人的心理慾望,於是就像拔河一樣,長繩中間的紅布條一會移到這邊讓這個人看到了慾望實現的可能,一會又移到那邊讓另外一個人看到了慾望實現的可能,來回移動之間,挑撥著各個劇中人物那急切想要實現的慾望,觀眾也與之共情,在慾望滿足與不滿足的挑撥之間不斷爆發出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