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茶=中國質感(博鰲茶觀察二)

2021年亞洲博鰲論壇結束了,海風依然輕輕吹,拂面之感非往年。

個人感受,今年的論壇更加讓人們感到中國的質感。

什麼是國家的質感?

簡單說,就是國家的文化氣質。

比如人們說的西方人直率、東方人含蓄,就是這個大範疇。

我在泰國旅遊時問泰國朋友,遇到你覺得不好的東西時,你怎麼表達?她說我們沒有不好這個說法,只有好的程度不同。中國遊客是泰國最大客流來源地,前幾年難免出現冒犯泰國風俗的人和事。她告訴我:老國王告訴我們,那也要“忍迎”。看到這個詞彙,我對自己的言行生出一種更高的約束,因為實在不忍心讓人家忍著脾氣歡迎自己。這話扯遠了,但泰國人的氣質,由此可以見一斑。

多年前還去酒吧時,在798遇到一位法國小夥子,大家閒聊天,不知誰說了句你們法國人很浪漫,小夥子急紅了臉,說不是不全是,好像浪漫是種羞辱。當時我不太理解,過後想,大約他不願意被以偏概全吧。但即使大資料時代,人們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城市的認知,一定是從它的精神風貌、文化氣質入手的。

這種國家或者民族的氣質如何讓人感知呢?

宏觀講就是民心相通,微觀說就是增加國家與民族的質感,這是民心相通的一個重要途徑。

放到最近的熱點事件“博鰲亞洲論壇”來分析,得到一個經驗:

博+鰲+茶=中國質感

“博鰲”之“博”意味著什麼?

“博”提醒我們世界很大,國家很多,民族各異。

截止2018年,全世界共有233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國家有197個,地區有36個。

全世界共有2000多個民族,民族存在著多種分類法:有的按分佈地區,有的按種族特徵,有的則按經濟文化或語言系屬。國際上多以語言譜系分類為基礎來劃分。

而咱們亞洲地區,居住有1000多個民族。他們在種族、語言、宗教、經濟和文化生活上各有自己的特點,處於社會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

所以,博鰲論壇的存在價值就因為世界之博,如果單一了,論什麼壇何為?

“博鰲”之“鰲”暗合了什麼?

今年正好是博鰲亞洲論壇誕生20週年。

博+鰲+茶=中國質感(博鰲茶觀察二)

在進入21世紀之前,世界上就流傳著一句表達各異但核心一致的觀點:21世紀是亞洲世紀、中國世紀。

雖然我不研究國際關係,但對中國歷史和地理地緣做過漫長的學習。在前些年國內對要不要韜光養晦起了爭論時,我就有個觀點:

韜光養晦一定是一時之計,而成為世界之屋的大象是我們的宿命。

簡單說:中國西南世界屋脊、西北沙漠戈壁北部高原隆起,相對封閉但也隔絕的地理空間,一定會形成一個大的統一的文化單元;華夏民族的象形文字和東方思維與原始哲學,助推了大一統國家的形成(這一點和歐洲的字母語言的演化分野以及外來民族一馬平川的東衝西突對比來看,很有意思);獨立地理單元、獨立東方文化,形成了世界上少有的延續5000年有文字記錄的歷史,鑄就了我們牛逼的低調奢華的文化氣質。

一句話:厚土+文化+歷史+14億人口,你讓她做不存在,她會說“妾身做不到啊”!你讓他做馬仔,他會在動手保護鄰居時,不小心幹翻了一窩強人!

中國一定是世界的一極,這個宿命應該在五千年前就寫下了。也就是說,當這個“鰲”,由不得你。你能做的是怎麼當好這個“鰲”!

博+鰲+茶=中國質感(博鰲茶觀察二)

“茶”告訴了我們什麼?

從古希臘人穿著仙風飄飄的絲綢開始,中國的物產和勞動最先以“絲綢”豔羨了西方,還送給我們一個名字“賽里斯國”;等李希霍芬考察歷史上東西方貿易通道後,給出了一個流傳至今的名字“絲綢之路”。事實上,大家都知道“絲綢之路”也是“茶葉之路”,但為什麼茶葉之名不彰呢?

博+鰲+茶=中國質感(博鰲茶觀察二)

我分析有兩方面原因:

絲綢從消費端看,絲綢是外在的東西,穿在身上,看在眼裡。最形象化、也最容易俘獲人心;從生產端看,絲綢在中國經濟社會的地位一直是經世濟民的“顯業”,從秦漢時期中央政府就

“獎勵耕織,發展蠶桑”,要不

,何以把養蠶始祖的名頭推給黃帝之妻嫘祖?

茶葉從消費端看,西方學也好偷也好,開始引進茶樹形成產業也才幾百年,當年嫁到英國的西班牙公主的茶箱子也是藏著掖著的;從生產端看,中華茶葉文明品種太多、技藝太深、名稱(方言)太繁,都制約著李希霍芬和西方市場的觀察之眼。

但正是茶葉的低調奢華和質樸無華,迎來了她今天最好的年華。茶說:現在這個時代和世界,是我最好的家長裡短和折衝樽俎。

博+鰲+茶=中國質感(博鰲茶觀察二)

壺中有乾坤

她是飲品,滋潤身心;

她是禮品,溝通你我;

她是介質,因為存有中國歷史文化的晶片,所以成為中國的名片、符號。

她是氣質,和而不同,又美美與共。

她最終是一種處世之道:

茶的含蓄內斂和酒的熱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讀世界的兩種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並不是不可相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

所以,博+鰲+茶=中國質感,她是傳達中國質感的山水結晶,是讓世界感受中國的絕佳撫觸。

沒到博鰲亞洲論壇現場,後來才知道作為“官方指定用茶”的小罐茶,提供了包括“隨飲杯”“傳統功夫茶”“創意特調飲品”共三款茶。

這是面向不同喜好、不同場景的細分,體現了專業理念和服務水準。

博+鰲+茶=中國質感(博鰲茶觀察二)

細分的結果就是今年博鰲論壇的2600多位中外代表、1200多位媒體記者,4天裡喝掉了15000杯傳統原葉功夫茶、600杯特調茶飲,平均每位與會者與小罐茶代表的中國茶有過四次親密接觸。他們中包括15個國家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99位部長以上的官員和前官員、29位國際和地區組織負責人,以及近百位世界五百強和知名企業高管、眾多學者和文化精英。

從這個角度說,這杯茶很值!因為這種中國質感一定會融入他們心中。

從這個角度說,這杯茶值得點贊——小罐茶好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