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金銀器延續宋代風尚,注重金的成色,作品刻有作坊和工匠名字

元代金銀器延續宋代風尚,注重金的成色,作品刻有作坊和工匠名字

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於元代的金銀器的。元代南方金銀器的造型和裝飾承繼著宋代的風尚,模仿佳花瑞果的器物更加逼真。臨澧窖藏中的瓜形金盃,杯身如半剖的香瓜,做出瓜稜、瓜臍,以瓜葉上托出的小瓜為柄,形象生動。

元代金銀器延續宋代風尚,注重金的成色,作品刻有作坊和工匠名字

呂師孟墓中的水盂體呈柿形,蓋如柿蒂,蓋柄如柿梗,蓋下接小勺,既實用又具觀賞性。不僅杯、碗、盤、盒的口、身等形制仿梅花、蓮花、菊花、葵花、荷葉,追求賞心悅目,甚至有些器物的把樹也只是為了裝飾,並無實用功能。益陽關王村窖藏的鎏金瓜形銀盃側邊以鏤空的如意幾何為把,鎏金圓杯以飛龍為把。臨澧新合窖藏的瓜形金盃以瓜葉上託一小瓜作環把,瓜形杯以三片瓜葉附以彎曲的瓜藤作環把,銀盃外附獸形把。此類把多為裝飾,不能受力承重。此時的動物形象也十分生動。金壇窖藏器物中的蟠螭銀碗外壁飾一浮雌蟠螭,螭首伸出盞口成為提於。螭雙臂扶沿,前爪搭於沿邊,螭體環繞碗身。內壁陰刻雲雷紋。外沿下刻“範婆橋西徐二郎花銀”九字,為私人作坊產品。此碗利用外壁裝飾的蟠螭使器物造型顯得厚重而活潑,富有生機,為元代銀器中的精品。

元代金銀器延續宋代風尚,注重金的成色,作品刻有作坊和工匠名字

元代的銀製妝奩用具比宋代更加精美和完備。安徽六安夫婦合葬墓以菱形刻花百子銀奩盛裝梳妝用具,銀奩內建三層:第一層裝銅鏡一面;第二層裝木梳一把、銀粉盒四件、銅粉具一件;第三層裝銀胭脂碟一件、銀粉缸件、銀胭脂罐一件、銀粉盂兩件、銀粉具兩件、銀蝴蝶飾一件、銀獅形飾件,以及有柄銅鏡一件、角梳四把、黑漆盤一件、錢幣四十枚。這些銀器與福州南宋黃昇墓所出多有相同,而裝有各種梳妝用具的菱形刻花百子銀奩又與蘇州張士誠母曹氏墓出土的近似。

元代金銀器延續宋代風尚,注重金的成色,作品刻有作坊和工匠名字

張士誠為元代末年一度割據姑蘇的吳王其母曹氏墓葬規模大,隨葬品豐富,均為元代的高階用品,特別是齊全、成套的梳妝用具,彌足珍貴。六瓣葵花式的大銀奩也分三層,內盛銀鏡、銀粉盒、銀梳、銀篦、銀叉、銀匕、銀柄刷、銀水罐、銀剪刀、銀碟等,還有金銀錢四十八枚。這應是元代貴婦人日常生活中的實用器具。

元代金銀器延續宋代風尚,注重金的成色,作品刻有作坊和工匠名字

曹氏墓的銀鏡架更是難得的發現。鏡架由前後兩個支架交叉組成,後架為主體,上部為如意式頂背,雕鏤雙鳳戲牡丹圖案和卷草紋,頂端是闊葉襯托的葵花;中部的正中為團龍,龍兩側雕鏤牡丹,牡丹上下鏤有菱形窗式圖案;底部為橫樑,以可活動的方板與前支架相連並起固定支架的作用,板心的六瓣花形邊框內飾浮雕狀花鳥。前架上橫樑置活動方板,方板的另一端以雙鉤勾連後架,形成斜面承放鏡體,板心的六瓣花形框內錘出浮雕狀玉兔、蟾蜍、靈芝。架體橫樑的兩端均飾雲頭。銀鏡架仿木質框架結構,設計新奇。

元代金銀器延續宋代風尚,注重金的成色,作品刻有作坊和工匠名字

其裝飾技法是在支架上包鑲銀皮,再在銀皮上敲製出精巧的紋樣。後支架上、中部的裝飾系一塊銀皮製成,豎杆、橫樑處捶打成半弧形,鏨鑿面成的細膩的紋樣看上去猶如模製,足見工匠的手法嫻熟,功力極深。所飾的團龍牡丹及鳥雀花草等紋樣,象徵著至高無上、富貴榮華和喜添祥瑞。此限架用於承鏡,既可立放,又能摺合,設計精巧,美觀實用,是一件極為珍貴的元代銀器精品,也是元代銀器工藝的代表作。

元代金銀器延續宋代風尚,注重金的成色,作品刻有作坊和工匠名字

元代是很注重金的成色的,錢裕墓的金器無論出自“鄧萬四郎”,還是“陳鋪造”,都特別標明成色為“十分赤金”。許多金銀製品上也刻有製造作坊和工匠的名字,如合肥窖藏中發現的三件金碟、四件金盃、五件銀壺上均刻有“章仲英造”的銘文,四件刻“至順癸酉”,四件刻“盧州丁鋪”。“至順癸酉”為元文宗至順四年(133年)。這是一批製作工匠、作坊、時代明確的遺物。

元代金銀器延續宋代風尚,注重金的成色,作品刻有作坊和工匠名字

錢裕墓出土金銀器以素面器物為主,形制多樣,是元代民間的日常生活用品,金盃、簪、箍形飾壓印有“鄧萬四郎·金”,金帶飾三件和銀瓶、銀盒、銀匝、銀唾盂、銀筷、銀匙、銀匕壓印有“篠橋東陳鋪造”或陳鋪造”字樣。雖然“鄧萬四郎”和“陳鋪造”分別出現在不同的物品上,但帶流杯底和木梳銀櫛背壓印有“陳萬四郎”,或許二者為一家,金銀器皿、飾品都製作。而無官的鄉紳所能置辦的家用當在本地製作。金壇縣湖溪窖藏發現的五十餘件銀器多帶有“沈萬貳郎”、“董乙郎”、“林子成”、“張四郎”、“陳子禾”、“朱五郎”等銀匠的戳記。銀鐲還帶有“集慶陽四”、“金陵姚記”、“高口記”、“鮑浪記”、“花銀”、“十分銀”等銀鋪號和銀子成色的印記。

元代金銀器延續宋代風尚,注重金的成色,作品刻有作坊和工匠名字

此外,還有“時宅行嫁”、“葛華甫宅頓丘郡記”、“範婆橋西徐二郎花銀”等字樣,足見元代民間的銀器製造延續著宋代的風習。根據這些銘文,可確認一些名不見經傳、卻留下優秀作品的工匠。元代還出現了一些技藝超群且留下姓名的工藝大師。浙江嘉興的朱碧山,以善制精美的銀器而頗負盛名,作品曾受到元代文人的歌詠稱頌。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帶有“朱碧山”題款的銀槎是體現其造詣的傑作。好的,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歡迎大家訂閱我們,我們會繼續為大家帶來更多好玩有趣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