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搶玩具不打架,為什麼就沒人願意跟我孩子玩?

為什麼沒人願意跟我玩?

小區新來了一個小女孩,和王寶年齡差不多,雖然小女孩非常想和王寶玩,但是王寶就是不想跟她玩。一會兒說她臉上有包不跟她玩,一會兒又說自己根本不想跟她玩。

小女孩其實很乖,不打架不搶玩具。為什麼王寶不想跟她玩呢?我從近處觀察了一番就發現了端倪。

我們這個小區非常小,小區裡沒有兒童樂園,也沒有其他孩子可以玩耍的公共設施。孩子們出來,一般會帶一些玩具或者各種車。幾個小孩湊在一起,要麼跑著玩,要麼交換玩具玩。

但是,這個小女孩呢?出門從不帶玩具也不騎車,但是她非常想玩我們的玩具,王寶剛開始還願意跟她分享玩具,玩了幾次就不想和她分享玩具了。即便她只是想摸摸我們的玩具,王寶也不願意。

不搶玩具不打架,為什麼就沒人願意跟我孩子玩?

沒有玩具,那就玩點小區裡的東西吧。王寶帶小女孩去拔草。結果,她們剛把草拔好放桌子上,女孩姥姥就衝過來說道:不能拔草。然後,把草給扔了。

王寶不理會她,看看我,然後又去拔草了。姥姥對女孩說:你不能拔啊,你只能看著姐姐拔。結果,女孩就一直看著王寶。王寶拔完草,開始過家家,給小兔子喂草,給自己喂草,自己玩得很開心。

玩了一會兒,王寶可能覺得一個人玩有些無趣,就跑過來找我。我帶著她去蹦臺階學恐龍撞擊:她站在臺階上,我站在臺階下,她蹦著撲向我。

女孩呢,她站在旁邊看著我,我問她:你想玩嗎?我可以幫你。她不敢吭聲,看著姥姥。姥姥勉強陪女孩玩了幾次,然後掏出手機:我給你看看,你妹妹前幾天蹦臺階把膝蓋都磕破了。我感覺有些無語,拉著女兒走了。

不搶玩具不打架,為什麼就沒人願意跟我孩子玩?

過了一會兒,又來了幾個小孩,孩子們多了起來,都圍坐在桌前。大家提議玩遊戲。玩什麼呢?一個小姑娘提議玩生孩子,大家同意了,而且讓不讓拔草的女孩先生。

女孩還沒有開始生孩子,姥姥又衝過來:你們玩的是什麼遊戲啊?這個遊戲不好,小孩子家家的玩什麼生孩子!姥姥這麼說,讓孩子們覺得很無趣,頓時沒有了玩的興致,散開去玩其他的了。

孩子們在群體中通常充當三種角色:領導者,指揮大家怎麼玩;同盟者,對領導者的建議進行修正;追隨者,就是別人怎麼說就怎麼玩。

孩子們喜歡什麼型別的小朋友呢?我女兒喜歡領導者型別的小朋友,這樣可以有人帶著她玩;而她的好朋友則喜歡跟隨者型別的小朋友,這樣自己就可以帶領小朋友玩。

在孩子們的世界裡,會玩的小朋友受歡迎,能玩是受大家歡迎的最基本的條件。

會玩意味著,你可以提出各種有意思的想法,讓大家眼前一亮的想法;能玩的意思是,你沒想法沒關係,但是我提出想法,你跟著玩也可以的。

能玩意味著,我能快跑你也必須能,我能騎車你也必須能,我能躺在地上你也必須能,我能跳水坑你也必須能。

顯然這個女孩不屬於能玩的型別。並不是她不想成為能玩的人,而是姥姥阻止她成為能玩的人。當她想玩拔草時被姥姥攔住了,當她想玩生孩子時也被攔住了。

能玩,是孩子融入群體的基本條件。當一個孩子能玩,就表明他具備了基本的社會適應性。當一個孩子會玩,他無疑會成為最受歡迎的孩子。

不搶玩具不打架,為什麼就沒人願意跟我孩子玩?

01

會玩,是孩子社交的利器

孩子們交朋友在一起玩,其實主要看中以下幾點:

首先,跟你一起玩是安全的。

不打架不搶東西不欺負人,這是做朋友基本條件。當然也不是完全不打架,而是你打了架能真誠跟我道歉,還有不無緣無故打架。

但是,具備這些條件,並不能讓別的孩子喜歡結交你。

孩子天生喜歡玩,所以也喜歡會玩的小朋友。會玩的小朋友,會有天然的吸引力,

只要他召喚,小朋友們就會聚過來。

王寶有個好朋友特別會玩,只要王寶覺得無聊,就會去找這個好朋友。只要看到這個好朋友,她的兩眼就會放光,覺得人家家裡什麼都是好玩的。

並不是家裡沒有玩具,而是這個好朋友總能提出各種玩的想法。

她會把沙發當河岸,然後往下跳,把地墊掀起來蓋到身上假裝跳到河水裡。她還會把土當面粉,把凳子當烤箱,假裝烤蛋糕。她還會把玩偶放上衣裡,假裝生孩子。

不搶玩具不打架,為什麼就沒人願意跟我孩子玩?

總之,如果想玩就找她,她會把一切都玩起來,而不僅限於玩具。

當然,交友不僅限於對方會玩,孩子們也會因為對方有好玩的玩具或者好吃的東西而願意結交。但是,好玩的玩具玩久了孩子們也會嫌煩,因為孩子是喜新厭舊的。好吃的東西,小朋友們也不可能每次都帶。不過,好玩的事情卻可以每次都做。

在孩子們中間,會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有時大孩子並不能成為領導者,

反而是最有想法的孩子能成為領導者。

有一天下了點雨,小區裡有些地方積水了。小區裡有個小男孩,一大早拿著平衡車就下了樓。他專找有水的地方騎,車子從水裡劃過然後在地上留下一道道車痕。小男孩騎了一遍又一遍,王寶看著也想玩。於是,我們回家拿了平衡車。

兩個小孩開始在水裡騎平衡車,儘管兩個人因為車輪沾水打滑摔倒,但是都沒哭,而是一次次爬起來再騎。

後來他們又把皮球扔進水裡,濺起水花。小男孩可能感覺還不盡興,直接跳到水坑裡,開始學佩奇跳水坑。

王寶見狀,也不管水髒,也跳了進去。兩個小孩不停地跳,衣服全溼了,頭髮上也濺了髒水。

玩完後,王寶說:弟弟真會玩,今天玩得好開心啊。

第二天,我再次帶王寶下樓,水坑還在。我問王寶:你還想跳水坑嗎?她卻說:不要跳了。

為什麼不想跳了?顯然是因為小男孩弟弟不在,沒有人帶著她跳。

會玩的小朋友,他根本不用找人玩,因為小朋友會自動靠近他。

會玩是一種很有吸引力的能力,它會讓小朋友自帶發光體,走到哪裡都是閃耀的。

在陌生人交往中,會玩更是一種能力。當小朋友會玩,他無疑會成為群體中的焦點,所有人都會把目光投向他。

有很多父母引導孩子跟小朋友打招呼,希望可以讓孩子跟其他小朋友玩起來。也有很多父母覺得,孩子不會社交是周圍沒有小朋友可玩。但是假如把這樣的孩子帶到孩子多的地方,他照樣會傻呆呆地站著,不去跟人玩。

但其實,真正能讓孩子玩起來的,永遠是會玩這種基礎能力。

孩子之間的交往很多時候並不需要打招呼,只需要我能玩的你也能玩,兩個人保持同頻的狀態即可。

02

如何培養一個會玩的孩子呢?

不搶玩具不打架,為什麼就沒人願意跟我孩子玩?

會玩的孩子通常會有如下特點:

想象力

首先,他的想象力豐富,一切在他眼裡都是玩具,一切東西都會說話,一切東西都會走路,一切東西都可以互動。

很多父母覺得自己不會和孩子玩,主要是想象力匱乏,覺得這也不能玩那也不能玩;很多孩子覺得,只有小朋友才會玩,大人不會玩。並不是大人年齡大不會玩,而是大人沒有小朋友想象力豐富。

所以,要想培養一個會玩的孩子,首要條件是保護他的想象力。

不搶玩具不打架,為什麼就沒人願意跟我孩子玩?

動手實踐能力

其次,他的實踐力強,只要他想玩的他立馬能動手去玩,去試驗各種玩法。

光有想象力是玩不起來的,只有動手才知道能不能玩,以及好玩不好玩。會玩需要經驗的積累,當孩子自由玩耍的經歷越多,他就越會玩。

一個不會玩的小朋友也不是天生不會玩,而是當他想玩的時候他總是面臨各種阻力,他的耳邊會有各種聲音:這個危險,不能玩;這樣玩不行,必須那樣玩;這樣玩太髒了,不能這樣。

當耳邊的聲音越多,他越不敢玩。本來一個會玩的孩子變得不會玩了。這樣的孩子,即使身處人群中,也不敢去找同伴。

這樣的阻力通常來自於家庭。當父母不允許他在家裡玩這個玩那個,告訴他這樣玩太危險,當身處群體時,小朋友們玩危險的遊戲,他通常也不敢加入。

不搶玩具不打架,為什麼就沒人願意跟我孩子玩?

風險評估

當然,會玩,也會伴隨風險。

風險係數越高,好玩指數也越高。當風險係數降低,好玩指數越低。

風險包括可能導致的身體傷害,也就是磕碰;也包括可能導致的“不正確行為”,比如不符合成人期待的言行。

如果我們要降低風險係數,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不讓孩子幹有風險的事情。比如,不允許他蹦、跳、跑、走,只允許他坐。

當孩子玩耍的風險係數高,我們內心的焦慮和不安就會增加:他要是摔下來摔斷腿怎麼辦?他要是磕破頭怎麼辦?

當我們將孩子玩耍的風險係數降低,我們內心的焦慮和不安就會降低,這是讓父母內心感到舒服的一種狀態。

假如我們降低風險係數,也會帶來負面影響。比如,孩子在性格上變得自卑、膽小,運動能力降低。

我文章開頭提到的女孩,她騎滑板騎得很慢,甚至能感覺到她動作不那麼協調,快要從滑板上掉下來;當跑的時候,她永遠都是最後一個,甚至落後於比她年齡小的孩子。雖然她做什麼都比較慢,但並不是很穩。

所以,當別人帶著她玩時,她永遠跟不上節奏,無法保持和隊友同頻的狀態。所以,小朋友不喜歡她是極有可能的。

有沒有一種方法,既能讓風險係數降低,又能滿足孩子比較高的玩耍需求?

那就是進行風險評估,再輔助必要的安全措施。

比如,玩恐龍撞擊,孩子從高高的臺階蹦下來當然有可能會摔倒。為了讓風險係數降低,父母可以離孩子近一些,這樣即使孩子摔下來也能快速接到。

同時,也需要看看孩子的基本彈跳能力,她如果蹦時腿部非常有彈性,就可以選擇高的臺階;如果彈跳能力不是很好,那就選擇低的臺階。

當我們將風險控制在可控範圍之內,就可以安全地帶著孩子玩了。

也有的孩子並不是不想玩,而是害怕。這種害怕是天生的,並不是大人干涉的結果。他總是這也不敢,那也害怕。

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要給予鼓勵,也要給他一定的安全感,讓他帶著安全感去冒險。

父母不僅可以從言語上鼓勵他,也可以從行動上給予支援。

比如,和她一起蹦跳,從難度低的開始蹦跳,這樣他的膽量變大,也就能嘗試更多的玩法了。

孩子天生愛玩,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擅長玩。當我們營造出一個安全的環境,孩子也會從不敢玩害怕玩變得敢玩會玩了。

不搶玩具不打架,為什麼就沒人願意跟我孩子玩?

03

孩子天生就喜歡好玩的事情

仔細觀察,孩子不僅跟同伴玩耍時喜歡會玩的人,

他們也喜歡會玩的父母。

小時候跟王寶躲貓貓,她總是喜歡安排我躲的地方,每當輪到她躲的時候,她總是告訴我她躲在哪裡,而我總是不去她躲的地方找她,她經常急得大叫:媽媽,我在這裡,我在這裡。

然後,我會假裝發現她:啊?這是我的寶寶嗎?怎麼躲在這裡?我好笨啊,只發現了可愛的小孩,沒發現這個小孩原來是我的寶寶!她會不屑地說:媽媽,你怎麼這麼笨!連寶寶都不認識了!然後,她會要求再玩一次。

她對識字沒興趣,我提議用認識的幾個字來講故事,她很有興趣。

我先做示範,我拿了一個“奶”字,又拿了一個“球”字,開始講故事:奶奶陪小朋友踢球,但是奶奶的鞋找不到了,只好光腳踢球,不小心把腳給踢疼了,奶奶哇哇大哭起來。

王寶聽了大笑起來,她也開始用“球”字講好玩的故事:奶奶覺得在地上踢球不好玩,於是跑到天上踢,結果不小心從天上掉了下來。

她講的很多句子和故事在大人看來可能非常不合邏輯,但是她非常喜歡,因為她覺得那些句子很搞笑,所以她就一遍遍去講搞笑的故事。

我們一起還用字講過長長的故事:

關於“吃”字的故事。

從前,有個懶漢非常餓,他很想吃飯。但是光張開嘴,飯是不會跑到嘴裡的,怎麼辦呢?他躺在床上非常不想起,一直在想:誰來餵我誰來餵我,誰來餵我?但是,喊破了嗓子,也沒有人來。他失望極了,心想:大家怎麼都這麼不喜歡幫助我呢?那隻好我自己幫我自己了。

他艱難地爬起來,去廚房找吃的,可是他平時太懶了,懶得去買菜做飯,所以他只找到了一點剩飯,還是涼的。怎麼辦呢?

熱飯太麻煩了,不過吃冷飯肚子會疼。他磨磨蹭蹭地開火熱飯,終於熱好了。他又想:可是飯還是到不了嘴巴里啊,怎麼才能到嘴裡呢?

他直接把嘴伸進鍋裡,可是鍋太深了,他只吃了一口,就滿臉飯粒。還是去找勺子和碗吧!他懶懶地找來勺子和碗,這下他終於舒服地吃上飯了。

吃飯太不容易了,光有嘴真的吃不到飯啊!他感嘆道。

故事講完,王寶樂得哈哈大笑:這人真懶啊!連勺子和碗都不想拿,怎麼能吃到飯呢!

對啊,沒有勺子和碗是無法吃飯的。所以呢,“吃”這個字不光有“口”,還有其他偏旁。這個字的右半部分的上側那個就像我們的勺子,下側那個就像我們的碗。有嘴巴,再加上勺子和碗,我們小朋友就可以吃到飯了。我總結道。

為了加深她對這個字的印象,我開始畫字,我先畫了一個嘴巴:你看這是一個小朋友的嘴巴,它有點像橢圓形。但是呢,它太調皮了,喜歡變身,“變變變”,它變成了方形。勺子和碗看嘴巴會變身,也不甘示弱,“變變變”,變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不搶玩具不打架,為什麼就沒人願意跟我孩子玩?

女兒聽了漢字變身的故事,也要拿著畫筆開始變身,“變變變”,變成方形。只是她畫的方形都不太規則,一會兒是大大的方形,一會兒又是小小的方形,甚至畫成了梯形。

我不知道她究竟記住這個字沒有,但是她的快樂我看到了,她很享受這個過程。

當她能享受這個過程,她的心理狀態無疑是好的。狀態好,不排斥,就是最好的漢字啟蒙了。

孩子天生就追求玩得有趣。當在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時,如果父母會玩,啟蒙的效果無疑是最好的。

在閱讀時,孩子也喜歡好玩的情節。女兒非常喜歡看《不一樣的卡梅拉》,其實她很多時候並不能記得清主要細節,但是她能記住裡面有意思的詞,比如醜八怪、落湯雞。當她不喜歡一個人時,她也會說出這些詞。

當我們在跟孩子相處時如果會玩,孩子也會成為我們的跟隨者,親子關係也會變得融洽起來。

孩子天生愛玩想玩。孩子也必須學會玩。

身為父母,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如果我們無法變得會玩,也不要阻攔孩子去追求好玩的事情。

在自由的空間裡,孩子可以隨意幹他們覺得好玩的事情,這樣他整個人也就會變得會玩起來。假如我們能在孩子追求好玩的過程中,給孩子以支援,那是最好不過了。

孩子追求好玩的過程,也是發展自己能力的過程。他的想象力得到發展,他的動手能力也得到發展,他的社交能力也得到提升,他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改善。

我們今天一直談底層能力,

其實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會玩也是一種底層能力,而且從孩子一出生他就在發展他會玩的能力,如果這項能力發展得好,他會呈現出良好的社會適應性。

那麼,在未來的二十年,他的競爭力也會日益提升。

我們今天也一直在鼓勵創新敢幹的精神,其實從一出生孩子的體內就流淌著這股精神,如果我們能加以保護和鼓勵,他的這種特質會一直持續到成年。

我們的父母也要成為敢於讓孩子自由玩耍的父母,這樣孩子自由的空間才會不斷變大,他才會由一個不會玩、不敢玩的孩子變成會玩敢玩的孩子。

不搶玩具不打架,為什麼就沒人願意跟我孩子玩?

作者|萌小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