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縣和沛縣的鄉親們,老家臘月裡的風俗你知多少?

文:蘆芝居士

圖二四:大俗攝影

豐沛縣北靠齊魯,南望江淮,西鄰豫宛大平原,特殊而優美的地理環境,孕育出豐富多彩的鄉風民俗。

豐縣和沛縣的鄉親們,老家臘月裡的風俗你知多少?

一到臘月,豐沛人便忙起年來了,漫漫歲月,便形成了自己的過年習俗。有民謠為證:盼新年,新年到,閨女要花戴,小子要放炮;奶奶想穿花棉襖,爺爺想戴皮氈帽。

從這簡樸的詞語中,彰顯出人們富有生活的追求 ,也表現出老百姓對過年的歡喜之情。因此,臘月便充滿了層層疊疊的人文色彩,毫不誇張地說,臘月是一天一俗。其習俗開啟源於老百姓的自覺與自知,在日復一日的平淡的日子裡便約定俗成。

臘月,它的稱謂與自然季候並沒有太多的關係,而是以歲時祭祀有關。所謂“臘”,本為歲終的祭名。漢代的應劭《風俗通義》中說“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後‘蠟’改為‘臘’)。臘者,獵也,言田獵獲取禽獸,以祭祀其祖先也。”

《左傳》上也記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說明古代人對祭祀是相當重視的。其祭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那麼,臘月的哪些日子是祭祀的日子?臘月十五拜玉皇大帝,即“祭玉帝,祈平安”;臘月二十三祭灶日,送灶王爺上天。

臘月初四是尾牙祭,“尾牙”源於詞語“牙帳”。古時將帥所居住的帳篷,前面要樹立大旗,故曰“牙帳”。古人出征時,首先要舉行祭旗儀式,寓意著“旗開得勝”。

後來成為商人的祭日,也是閩南地區民間的傳統節日——祭拜土地神的日子。其餘的便是生活習俗,如臘月初一,民俗蹦爆米花,老百姓稱之為“滅災”。

豐縣和沛縣的鄉親們,老家臘月裡的風俗你知多少?

俗話有“臘月初一不吃炒,這個起來那個倒”;初三為滿族的“族慶”之日,是最年輕的節日,1989年才正式定為“頒金節”。初五吃五豆,俗稱“五豆節”; 臘七為驅儺日。俗話說,臘七不驅儺,來年病患多。

臘八喝粥,民間流傳吃臘八粥,泡臘八蒜的習俗。有民謠:臘七臘八,凍死寒鴉;臘八臘九凍死老狗;臘九臘十,凍死小人兒。

民謠雖然沒有表明民風民俗,而實際上是在寒泠的氣候下,老百姓心裡卻熱乎乎的——準備過大年,有民謠為證: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才喝沒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臘月二十三祭灶王爺,就是送灶王爺上天,老百姓請求灶王爺多講民間的善行善事,以求老天爺的保佑。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除夕鬧一宿。這些都是臘月的生活習俗。

這暖融融的生活習俗,有的已從豐沛縣老百姓的生活圈子裡淡化出去了。而有的還在老百姓的生活中繼續紛呈多彩,給平常的生活增添亮點,增加溫度,讓老百姓享受生活的快樂。

臘八節的歷史由來已久,原是古人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的祭祀儀式,後來演變為喝粥的習俗。喝臘八粥是豐沛老百姓最喜歡的生活習俗之一。

在我的印象裡,老家的臘八粥也就是稠糊塗,只不過加幾粒米,幾顆花生豆罷了。

豐縣和沛縣的鄉親們,老家臘月裡的風俗你知多少?

喝粥時,家庭主婦先給庭院裡的棗樹抹上一點粥,說這樣棗樹來年會結好多棗子。而現在的粥就豐富多了,什麼八寶粥、蓮子粥、雞絲粥……五花大門的粥,總喝不出家鄉的稠糊塗粥的那種味道。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也是豐沛老百姓喜歡的習俗。二十三也是祭灶日,“祭灶”就是送灶王爺上天, 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俗,而豐沛的老百姓卻打破了這一習俗,女的照樣能祭灶。

祭灶日的這一天,早飯與午飯都很簡單,因為要打掃衛生。這一天的打掃與別的時間打掃不同,為的是送灶王爺上天,所以屋裡屋外都要徹底打掃,尤其是灶臺上要打掃得鋥亮鋥亮的,以表示對灶王爺的尊敬。

晚飯吃餃子,先盛碗餃子供在灶臺上,然後點上三根香放在灶王爺面前。灶王爺是個小方臉,生著三綹鬍鬚的人,是用低階的版印在廉價的白紙上的。灶王爺像上面印有農曆的年曆表,老百姓把它貼在灶窩門旁,而且要有點斜度的貼。

祭祀時將灶王爺的像剪下,和著黃表紙一齊燒掉,這時主祭人磕上一個頭,就算祭灶完成。然後全家人才能各自端起自己碗裡的餃子吃,越吃越香,越吃越暖和。餃子吃完後,說話辦事都要小心,不要說髒話,更不能罵人;不要摔碟子打碗,要過一個素素淨淨的年哇。

豐縣和沛縣的鄉親們,老家臘月裡的風俗你知多少?

祭灶日讓豐沛的老百姓養成了講衛生的好習慣,把自家的庭院打掃得乾乾淨淨。俗話說:“財,不入汙門”。把房間整理得有條有理,幾明案亮,才能接納更多的福氣。黃帝“宅經”中說:“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充滿良好習慣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老百姓生活在潔淨優雅美麗的環境中,不亦幸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