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滿足”的真相,被多少父母曲解?耽誤了孩子還不自知

導讀:

週末作為志願者,參加了公司的萬聖節親子派對,一共10組家庭參加了活動,其中一對母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小姑娘5歲半,屬於急性子,脾氣也比較孬,無論做遊戲還是吃東西,都搶著來,稍微落後於人,就使小性子,衝媽媽發脾氣。

她的媽媽也很有意思,孩子急得要命,她都表現得不緊不慢,孩子越急她越“淡定”,嘴裡說著“著什麼急?”

飯前每個小朋友發了個棒棒糖,女孩兒著急吃,媽媽堅決不同意,強調不吃完飯不能吃。孩子氣憤至極,飯也不吃了,開始哭了起來,媽媽很尷尬,有點hold不住了,聲音提高了八度吼道:“這麼多孩子,哪個像你性子這麼急?一點自制力沒有!”。

孩子哭得更大聲了,媽媽只能把孩子帶出了屋子,哄好了才領回來。

“延遲滿足”的真相,被多少父母曲解?耽誤了孩子還不自知

這個場景在很多家庭中都很普遍:

孩子提出要求——家長延遲滿足——孩子情緒崩潰——父母給孩子貼上“自制力差”的標籤——進一步培養延遲滿足的能力。

這種模式下,父母要求孩子等待的時間越來越多,孩子的耐性越來越差,形成一個惡性迴圈。

其實,要想讓孩子擁有自制力,有效的做法恰恰相反,那就是把選擇權還給孩子,不要過多地干涉,儘量滿足孩子的需求。

“延遲滿足”緣何而來?

上世紀60、70年代,斯坦福大學Walter Mischel博士做了一個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實驗——棉花糖實驗。

參加實驗的孩子們被帶到一個房間,每個孩子面前都放著棉花糖,實驗人員告訴孩子,如果選擇等待一段時間吃掉棉花糖,就能夠得到雙倍的糖果,如果現在吃掉,就不會有獎勵,交代完實驗人員就離開了房間,大概15分鐘之後返回。

大概2/3的孩子沒有經受住誘惑,吃掉了棉花糖,其餘忍住的孩子得到了雙倍的獎賞。

“延遲滿足”的真相,被多少父母曲解?耽誤了孩子還不自知

研究人員對這些參與實驗的孩子進行了長達數年的跟蹤回訪,結果發現那些當年能禁得住誘惑,得到雙倍獎勵的孩子,長大後普遍具有更優秀的人生表現,具體體現在學術成就、身體狀況,社會關係,以及注意力和抗壓能力等方方面面。

由此,心理學家得出結論,孩子從小具有自制力,也就是培養好延遲滿足的能力,與將來的人生成就是正相關的。

於是,很多看過這個理論的父母,簡單地將其總結為:延遲滿足的能力越強,孩子將來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所以他們從小就開始培養孩子的這一能力,凡事都要“等一等”。可是,這樣真的能培養出孩子的自制力嗎?

“延遲滿足”的真相,被多少父母曲解?耽誤了孩子還不自知

棉花糖實驗中的關鍵因素

整個實驗中,最關鍵的細節有兩點,如果忽略了,可能會適得其反。

一、主導者是孩子,而非他力

面對誘惑力極大的棉花糖,是吃還是等完全是孩子自己決定的,沒有任何外力的干預。也就是說,孩子不是因為這個實驗才學會了延遲滿足,而是實驗中等待的孩子本來就有自控力。

在這個實驗中,體現的是孩子的真實意願,這完全是孩子的自發和主動行為,孩子是跟自己的心在一起的。

而“訓練”孩子延遲滿足能力的,卻是家長做主導,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家長的一廂情願,孩子並不樂意,這是一種對孩子施加的控制,與孩子的主動選擇有天壤之別。

“延遲滿足”的真相,被多少父母曲解?耽誤了孩子還不自知

二、沒有信任,談何延遲滿足?

2013年,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Richard Aslin教授,重做了一次棉花糖實驗,這次的道具換成了蠟筆。孩子們被分成了兩組,他們用舊蠟筆作畫,實驗人員承諾過一會兒會給他們新蠟筆,一組孩子得到了新蠟筆,而另一組孩子並沒有被兌現承諾。

有了這個前提,再對這些孩子進行棉花糖實驗,結果表明,被“騙”過的孩子堅持的平均時間只有3分鐘,而得到新蠟筆的孩子,堅持的時間則達到了平均12分鐘。

由此可見,想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家長信守承諾是關鍵。面對誘惑時,內心充滿希望和信任感,才會堅信等待是值得的。

父母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時,當下拒絕得很乾脆,許諾過段時間兌現時,如果忘得一乾二淨,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就會被破壞,他們也不會再願意等待。

“延遲滿足”的真相,被多少父母曲解?耽誤了孩子還不自知

怎樣才能讓孩子擁有延遲滿足的能力呢?

其實,孩子只有獲得過充分的滿足,並建立了良好的親子關係,他們更相信父母時,才會願意等待,有以下3個關鍵點:

1、坦誠客觀地分析利弊

人本質上是趨利避害的動物,及時滿足帶來的快感很爽,所以才會有“及時行樂”的說法。

而孩子因為思維的侷限性,思考做不到那麼周全,如果大人強行讓孩子等待,孩子必定會不滿,因為這等待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煎熬。

做父母的應該在孩子情緒良好的時候,給他們分析清楚利弊,用一些淺顯的道做講解,孩子潛移默化中,就會有所領悟,為接下來的欣然接受奠定基礎。

“延遲滿足”的真相,被多少父母曲解?耽誤了孩子還不自知

2、將選擇權還給孩子

中國家長的“通病”就是缺乏界限,經常越界去管理孩子,哪怕孩子長大了也是如此。我們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其實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不妨從小給孩子一些決定權,讓孩子擁有選擇的權利,有利於自主能力和獨立性的培養。

哪怕孩子的選擇在我們看來是錯誤的,也要給孩子“試錯”的機會,讓他們承擔選擇帶來的自然後果,這樣孩子會成長得更快。

“延遲滿足”的真相,被多少父母曲解?耽誤了孩子還不自知

3、日常生活多滿足孩子

“及時滿足”和“延遲滿足”二者並不矛盾,他們是相輔相成的,一個被充分滿足的孩子就不會有匱乏感,面臨誘惑時才能有心力去等待。

唯有先前的滿足才能讓孩子安全感滿滿,他們才不會有難以忍受的渴望,才有可能延遲滿足。此外,家長應該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對孩子做出的承諾一定要“言必行,行必果”,不要讓孩子的願望成為水中月、鏡中花,空歡喜。

“延遲滿足”的真相,被多少父母曲解?耽誤了孩子還不自知

是包麻麻,關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