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時單挑5名高手,一生從無敗績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以金庸小說為代表的的武俠小說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每一代的少年們都免不了幻想自己是小說中行俠仗義、飛簷走壁的俠客。

這時候,父母都會笑著告訴我們,那都是作者虛構的,是假的。確實,小說是虛構的藝術,並不追求情節的真實性。

但是,當你聽說了這個人的故事後,就會知道,那種令人心嚮往之的大俠客,未必不存在。

他就是“天下第一手”——孫祿堂。

70歲時單挑5名高手,一生從無敗績

江湖上,至今還流傳著孫祿堂的傳說。有人說,他一生挑戰比武,未嘗敗績;有人說,他花甲之年,力壓日本知名武士板垣一雄;甚至有人說,孫祿堂是一個難得的武術思想家。

“天下第一手”,從何而來?

1860年,在河北順平縣的一個窮困家庭裡誕生了一個小嬰兒,取名喚作孫祿堂。後父親早逝,困頓的家庭陷入更深的愁雲慘霧中。

年少的孫祿堂喜愛武術,偶然間結識了一位行走江湖的拳師。這個姓名已不可考的江湖拳師,成為了孫祿堂武術的啟蒙者。

就像金庸筆下的少年主角一樣,11歲的孫祿堂離開了家鄉,外出闖蕩,增長遊歷和見識。想要成為一代宗師,勤學苦練是少不了的,而且他對不同門派不同師承的功夫都有濃厚的興趣,更是希望有機會集眾家之長,融會貫通,自成一派。

相傳,只要聽說有武術名師,孫祿堂都會主動登門拜訪,切磋武藝。一路上,他先後獲得拳師李魁元,郭雲深,郝為真等名師的傾囊相授。

70歲時單挑5名高手,一生從無敗績

郭雲深,是李魁元的師父,也是形意拳的代表人物,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而聞名。郝為真,則是武式太極拳的第三代傳承人,太極造詣深厚。在這些武術前輩的指導下,極具悟性的孫祿堂融合各方所長,創設了孫式太極拳和孫氏武學。

孫式太極拳,融合了形意、八卦、太極等眾多武術形式,但又自成一派。其後,孫祿堂致力於孫式太極拳的廣泛傳播,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弟子,遍及海內外。

時至今日,孫式太極拳依然是人民群眾強身健體的重要運動型別,動作流暢如行雲流水,在重心的不斷轉移中,動作平穩舒展,頗具特色。

“天下第一手”,揚名華夏

清朝末年,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日本人驕縱之氣日盛,以折辱大國為榮耀。對外,蒙受東亞病夫的辱名,對內,難望民生凋敝的江山,中華武術成為了為數不多能夠寄託民族驕傲的載體。

這時,日本人盯上了江湖上頗具聲望的孫祿堂。在利益誘惑面前,孫祿堂沒有動搖,嚴詞拒絕為日本人做事。無法利用的人,必須打敗他!

70歲時單挑5名高手,一生從無敗績

1920年,日本武士板垣一雄登門挑戰。板垣一雄,是當時日本天皇欽定的國手,身材壯碩,在日本武術界曾三奪金牌,被授予天皇勳章。

更重要的是,正值壯年的日本武士上門挑戰的這一年,孫祿堂已經年近花甲,無論是反應敏捷度還是肢體力度,都難以與青壯年相比了。

但是,故事的最後,孫祿堂戰勝了日本武士。面對日本人花重金向他學功夫的提議,孫祿堂想都沒想就拒絕了。

十年後,又有幾名日本武士前來向年逾古稀的孫祿堂下戰帖,並且提出“只比功力,不比技巧”的要求。此時的孫祿堂,已經琢磨了一輩子武術,深刻明白武術從來不是逞兇鬥狠,所以提議由遊戲代替實戰。

平躺於地的孫祿堂,由幾名壯碩的日本武士鎖住四肢和頭部,另外還有一名武士坐著壓在他身上,眾人一齊報數,一、二、三……一瞬間,日本武士竟然被彈了出去,孫祿堂一一扶起他們,送走了這些不速之客。

70歲時單挑5名高手,一生從無敗績

這件奇聞異事傳播很廣,有人欽佩他的武藝高強,有人質疑故事的真實性。但是,就像電影《一代宗師》裡的一句臺詞,拳有南北,國有南北嗎?孫祿堂的愛國之心是可昭日月的,也是值得我們深深敬佩的。

武學思想

在電影《一代宗師》中,有一句談習武境界的臺詞,說習武之人有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武術,好看的是令人眼花繚亂的招數,但絕不僅僅是招數,更重要的是蘊藏在招數背後的武學思想。

術是基礎,如果沒有術,道就失去了附著的載體;道是根本,如果沒有道,術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孫祿堂先生一手創立了孫氏太極拳,更可貴的是,他撰寫《形意拳學》、《拳意述真》等著作,強化了“武學”的概念,創造了“拳與道合”的理論體系。在招式上,孫祿堂融合了形意拳、八卦拳和太極拳,在武學思想上,他則融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

研習武術的過程,是修煉自我的過程,也是以武入道的過程。在孫祿堂的武學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個“中”字,儒家的“誠中”,道家的“虛中”,佛家的“空中”。

在儒家經典《中庸》中有言:中也者,天下之本也,而孫祿堂先生強調的“中”就是讓習武者靜下心來,排除雜念,更加接近事物的本質,如此才能達到上面說過的“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的境界。

70歲時單挑5名高手,一生從無敗績

在孫祿堂的武學思想中,也講到武學的三個層次,分別是明勁、暗勁、化勁。這個“化”字,就是希望透過武術修習的過程,達到人的質變,以“春風化雨”的教化,使人生進入更高的層次。

時至今日,對於孫祿堂的爭議依然存在,有人說他是武術大家,是“天下第一手”,也有人說,他名不副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但是,信也罷,不信也罷,歷史就在那裡,雖然後人已無法辨別真實的情況,但是,歷史就在那裡,也對映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

有言曰:寧做盛世狗,不為亂世人。

生於亂世就意味著人生中充滿著不得已。出生於清末明初,孫祿堂老先生在大是大非上從未迷失,他拒絕為日本人效力,並透過一己之力,挫敗了日本人的驕縱之氣,為中國人的志氣和民族精神的繼承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70歲時單挑5名高手,一生從無敗績

與很多同時代的武術家不同的是,孫祿堂特別重視武學思想,並撰寫著作,為後世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素材。與其他所有的藝術或運動形式一樣,武術本身只是“術”,是招數,是套路,是外在客觀的東西,但是它們發展到一定的階段,都會進入哲學的範疇,就是古代所謂的“道”。

“術”與“道”相輔相成,對立統一。沒有“道”的“術”,無法行穩致遠;沒有“術”的“道”,虛無縹緲。

對於我們每個普通人而言,心中有大德,是做人的根本,專業上的精進,是取得成就的關鍵。無論我們從事什麼職業,心中有國,心中有家,行動才有方向,而“術”的提升和“道”的頓悟,缺一不可,才能不斷取得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