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南宋人編寫的北宋歷史

省圖藏宋版《續資治通鑑長編》。

《續資治通鑑長編》中,關於“燭影斧聲”記載。(見畫紅線處)

本報記者 郭 平

提要

關於史籍,北宋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組織編撰完成的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為人們所熟知,不過,在宋朝還有一部由個人編撰完成的《續資治通鑑長編》影響深遠。這是我國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斷代編年史。目前傳世的宋代刻本僅存三部殘卷。遼寧省圖書館珍藏的這部是最全本。

這部南宋麻沙刻本記述宋太祖至宋英宗五朝的歷史。原有108卷,後經過戰亂,遺失兩卷,目前僅有106卷。

壹 省圖藏本是最全的一部

如今,傳承了800餘年的宋刻《續資治通鑑長編》靜靜地躺在省圖書館的古籍庫房中,特製的樟木盒,接近恆溫、恆溼的保管環境,讓人們對這部宋代古籍珍品能更長久地傳承下去充滿信心。

省圖書館古籍文獻中心主任劉冰說:“宋刻《續資治通鑑長編》是清宮《天祿琳琅書目續編》中的代表性珍藏,2008年毫無爭議地入選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關於歷史典籍,人們最為熟悉的便是《二十四史》,還有宋代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主持編撰的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這些歷史文獻多是由不同歷史時期的主政者指派學識淵博的官員主持修訂的,是官修的歷史文獻。除此之外,我國曆史上還有不少民間人士,收集、整理、編修歷史文獻,南宋史學家李燾便是其中成就最為突出的一位。他歷時40多年,收集整理了從宋太祖趙匡胤到宋欽宗趙桓共計北宋九朝的歷史,編成總計1063卷的編年體史書。它是史學家公認的、傑出的北宋歷史著作,是我國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斷代編年史。

然而,該書在當時雕版印刷了多少套以及印刷了多少本,沒有人知道。資料可查的是,這套書自元代以後,就很少有全本傳世。到了清代,宋刻本僅剩108卷,入藏清宮“天祿琳琅閣”。清朝末年,此書被溥儀盜出皇宮,後來被帶到長春偽皇宮收藏。歷經數次劫難,最終回到人民手中。然而,第75卷、76卷古籍與全書分離。

查對宋版《續資治通鑑長編》目錄卷可知,其第75卷、76卷記述的是北宋仁宗年間的史事。

劉冰說:“宋刻《續資治通鑑長編》目前國內外僅存3部:一部藏於國家圖書館,題名《續資治通鑑長編撮要》108卷,殘缺50多卷,用清抄本補配;一部藏於日本靜嘉堂文庫,題名同國家圖書館所藏,殘缺57卷;一部即為遼寧省圖書館藏宋刻本,全書僅缺75、76兩卷,是現存宋刻《續資治通鑑長編》五朝本最全者。”經版本學家鑑定,此書為南宋麻沙刻本。

貳 宋孝宗曾許諾題書名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研究員顧吉辰對《續資治通鑑長編》版本沿革做過專題研究。從鑑藏印來看,這部書曾為清代藏書家季振宜所藏,後入藏清宮。

彙總相關歷史記載,顧吉辰認為,李燾編撰《續資治通鑑長編》是宋人撰寫宋代史事,資料收集較為便利。同時,他和他的次子李垕都曾同修國史,能夠縱覽內廷檔案,並以親身經歷來校正史書記載上的錯誤。所以,當年《續資治通鑑長編》一問世,即為官、私所重視。千年來,對此書的雕版刻印不絕,可惜的是,大多散失了。

上世紀90年代,經我國著名版本、目錄專家潘景鄭鑑別,省圖書館藏的這部《續資治通鑑長編》,無論從避諱字、紙張,還是從版式和字型等方面看,確認是南宋刻本無疑。顧吉辰根據古籍內容,在不同版本間進行了比較,比如卷一“馬仁瑀”的名字,在其他史料中都寫作“馬仁瑀”,而浙江書局本誤作“馬仁瑞”;又如卷三十二中的“張鬱”,其他版本皆作“張鬱”,而浙江書局誤刊為“張都”……顯示出省圖藏宋刻《續資治通鑑長編》所表現出來的版本價值。

據顧吉辰考證,李燾前後歷時40餘年,在編著及修訂過程中,分7次將手稿進呈給宋孝宗。

第一次,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李燾知榮州時進呈。記述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開寶九年(976年)一朝17年史蹟,一年一卷,共17卷。

5年後,李燾為禮部郎官時第二次進呈。記述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閏三月,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五朝,共108年史蹟,一年一卷,分為108卷。宋孝宗於同年五月初一特下詔褒獎並對謂輔臣說:“自建隆至治平百餘歲,事蹟備於此矣。”……第七次,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李燾知遂寧府時,進呈《續資治通鑑長編》全卷。

宋孝宗是那位為岳飛平反的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他命人將這部書“藏秘閣”,並讚揚李燾“無愧司馬遷”。

據《宋史》記載,李燾去世後,宋孝宗非常難過,不停地嘆息哀悼。有一天他對大臣宇文價說:“朕嘗許燾大書‘續資治通鑑長編’七字,且用神宗賜司馬光故事,為序冠篇,不謂其止此。”

叄 韓世忠之子私抄副本

劉冰介紹,省圖藏宋刻《續資治通鑑長編》版心下鐫有刻工“餘才”“何萬”“範千”等名字。

查對《古籍刻工名錄》,在宋代刻工名錄中查到了“餘才”的名字,這位刻書匠人還在另外3部傳世的宋版古籍中留下名字。

關於《續資治通鑑長編》的抄錄翻刻,南宋詞人、文學家周密在他的筆記集《癸辛雜識》還記有這樣一則軼事,其中寫道:“燾長編成,有詔給臨安筆札,就其家繕寫以進,而卷數浩繁,未見端緒。彥古嘗欲備觀而不可得。彥古乃陰戒書吏傳錄,每一版酬十金,吏畏其威,輒錄送韓,故燾書未成帙,而韓已得全書矣。燾雖憤愧不平,而亦幸獲其成,竟用以進。”

彥古,全名韓彥古,是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的第四子,不過他沒有追隨其父從軍,而是頗有詩才,清代厲鶚編撰的《宋詩紀事》收錄了他的詩歌《大智院明月巢》:“清風去無塵,白雲來無心。一笑玉溪上,落花流水深。”

周密記錄的這則軼事中,韓彥古的角色是李燾的粉絲。原文的意思是說,韓彥古想看原著沒成功,就用金錢收買書吏,李燾每出新作,書吏都另抄一份送他。結果李燾本人還沒得到抄錄完《續資治通鑑長編》全本,韓彥古倒是先有了一套。好在韓彥古又將全書奉給李燾,使其可以迅速拿出抄錄好的《續資治通鑑長編》獻給宋孝宗,這也從另一個側面為後人解開了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完成僅一年,就能將總計1063卷全本呈給宋孝宗的原因。

(本版圖片由遼寧省圖書館提供)

手記

李燾大膽記述皇權爭奪

◤郭 平

李燾以宋人身份編寫宋史,有熟悉情況的便利條件,然而也有其特殊的困難。已故蘭州大學教授、著名歷史學家張孟倫評價李燾時就指出:“對今人進行褒貶以明是非,比撰古代史的對待古人要困難多了。”

據介紹,李燾修史之所以成功,與當時皇帝宋孝宗的支援不無關係。當年宋高宗趙構因為沒有親生兒子,不得不於紹興元年(1131年)立太祖有賢德的七世孫趙眘做太子。由此,宋朝皇位才回到太祖趙匡胤的後代子孫手裡,這為李燾寫北宋歷史提供了契機。

當然,關於宋王朝皇權更迭最大的傳聞便是宋太宗趙光義奪取他哥哥趙匡胤的皇位,有“燭影斧聲”之說。

對此,宋代僧人文瑩編著的《湘山野錄》中有記述。李燾大膽地採用了他的記述:“上聞其言即夜召晉王囑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見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似有所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

這段歷史在諸多官修史籍中都沒有記載,是“燭影斧聲”的直接描述。它講的是,在宋太祖趙匡胤死前一天的夜裡,叫晉王趙光義入宮囑咐一些後事,他們屏退了左右人等。侍從們只是遠遠看到窗戶映的燭影裡,趙光義不時地離座,好像在躲避什麼。後來又聽趙匡胤用斧子戳地並大聲說:“你好自為之吧!”

李燾在詳細解釋這段史事的出處後,記述:“癸丑,帝崩於萬歲殿……”記述了趙匡胤死後,皇后派太監去徵召趙匡胤四子趙德芳入宮。結果太監抗命,去召了晉王趙光義。皇后見到趙光義,大吃一驚。對此,《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述:“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勿憂也!’”

官家,在宋朝是臣下對皇帝的稱呼。皇后稱趙光義為官家,說明她知道事情已成定局,無可改變,只能求他保全他們母子的性命。

《續資治通鑑長編》關於趙德芳之死,還有這樣記載:“帝(趙光義)之始即位也,命廷美尹開封,德昭、德恭並稱皇子,外議皆謂帝將以次傳位。及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繼夭,廷美始不自安。”這段記載講的是趙光義繼位後,任命四弟魏王趙廷美任開封尹,還將他的兒子趙德昭、趙德恭都稱皇子,人們私下裡都說趙光義可能會按照年齡次序傳皇位,可是等到趙德昭受責自殺,趙德芳夭亡,趙廷美就覺得不安全了。隱諱地指出趙德芳22歲早亡與皇權紛爭有關。也就是說,趙光義沒有履行“共保富貴,勿憂也”的承諾,陸續清除了趙光義將皇位傳給自己兒子的障礙。

張孟倫指出:“在一向被太宗及其當皇帝的子孫嚴峻地捂住了蓋子,使史官不敢在國史上記載一字的‘燭影斧聲’之事,也就終於由李燾根據草野僧人的《湘山野錄》記載下來。”

小講堂

什麼是麻沙刻本古籍

宋朝經濟文化事業繁榮,雕版印刷業迅猛發展是重要表現之一,官方和私人都參與其中。如宋朝台州府公使庫就是官辦機構雕版印刷書籍,被稱為“台州刻本”。同時期,宋朝各地還有諸多私人刻書坊。南宋麻沙刻本是宋元時期非常典型的私人雕版印刷的代表,有相當數量古籍傳世。宋刻《續資治通鑑長編》是代表。

麻沙是地名,指的是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西麻沙鎮。南宋哲學家朱熹說過:“建陽麻沙版本書籍行四方者,無遠不至。”意思是說,建陽麻沙鎮的書籍廣銷全國,無論哪裡都見得到。

麻沙鎮刻書業發達有兩大優勢:第一,福建盛產梨木,梨木材質柔軟易刻,是刻書的好材料;第二,閩北盛產紙,便於印書。

此外,麻沙鎮的書商世代經營,樹大根深,當年與杭州、南京、開封、洛陽等地的書店和府學有著長期合作關係,既有豐富的推廣經驗,也有強大的人脈基礎,同樣質量同樣價格的書,他們賣得動,其他地方的書商只能望洋興嘆,因此麻沙本在宋代便聲名遠播。

一個南宋人編寫的北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