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節日·中秋】月是故鄉明 團圓在此刻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喲,為什麼旁邊沒有云彩。我等待著美麗的姑娘喲,你為什麼還不到來喲嗬……”當這首熟悉的歌聲響起,圓月當空的景象彷彿呈現在眼前,無聲的相思也如月光一般傾瀉下來。農曆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佳節——中秋節,屆時圓月高懸,如歌的美景在眼前鋪開,也有美酒佳餚相伴,我們與愛人、親人團聚,可以肆意傾訴滿懷的思念,共享溫馨的團圓時刻。

我們的節日

神話傳說渲染中秋氣氛

中秋節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定為農曆八月十五日,此時正值秋季正中,故名中秋,俗稱“八月十五”。據本土作家、民俗學者曹建成介紹,中秋源於農業,八月仲秋,萬物皆熟,民便以此為節慶豐收。唐初定節,宋盛。明、清與元旦(春節)齊名,有小大年之稱。中秋節一般在晚上慶祝,傳統習俗有供月、祭月、拜月、賞月,屆時離家出走者皆回家團聚,故稱“團圓節”。中秋節還有一些神話傳說,比如大眾非常熟悉的“嫦娥奔月”“吳剛折桂”“玉兔搗藥”等等。

【我們的節日·中秋】月是故鄉明 團圓在此刻

“媽媽,月亮裡真的住著嫦娥和玉兔嗎?”“等到了八月十五月亮最大的時候,裡面好像真的能看到她們的身影呢。”賽罕區的80後寶媽鄔女士說,小時候她問這個問題時,她的媽媽就是這樣回答的,“所以我也會給孩子講嫦娥奔月的故事,所以孩子很期待在中秋節賞月,看看裡面究竟有沒有嫦娥。每次一講這個故事,我就會想起已經去世的母親,會更珍惜當下有親人在身邊的日子”。

手工月餅傳遞家鄉味道

在中秋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月餅,曹建成回憶說,早年間一進8月,家家戶戶都要打月餅,從此時開始,也就是歸綏城鄉婦女們最忙的時候。因為餅鐺少,多戶人家便輪流用,今天在你家,明天去她家,忙裡忙外,成天閒不住手。打月餅講究三油三糖,打出的月餅叫混糖月餅,內包什錦、花生、五仁等,還會在月餅上印上紅點,或者是嫦娥奔月的印記,非常有過節的氣氛。他說:“早年打好的月餅需貯藏十天半月才能吃,經過貯藏的月餅軟和有果子味,口感好。存放時要把月餅一層一層地放入壇罐內,再放幾個檳果來提味,然後用白麻紙封住壇罐口,其間要翻看,到中秋節取出吃時,口感那叫一個絕,如今這種月餅已經不常見了。”

【我們的節日·中秋】月是故鄉明 團圓在此刻

雖說按照如今的健康飲食觀念,混糖月餅是不折不扣的熱量炸彈,為了避免出現高血糖、高血脂的身體狀況,還是少吃為宜,但是不少本地人還是喜好這一口傳統的家鄉味道。已經在臨河定居的清水河人張軍每年都要從老家買100多個月餅送長輩、朋友,他說:“外面的月餅太精緻了,不像老家的那麼實在,又大又圓,用塑膠袋裝著,但是餡料很足,嘗一口就能想起小時候跟著家人打月餅的場景。”

祭月祈福 承載美好希望

中秋節期間,古代帝王還有祭月的習俗,是一種祭祀活動,《禮記》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後官吏、文人效仿,散於民間。據曹建成介紹,擺祭品於供桌上,用玻璃高腳碟子盛月餅、蘋果、檳果、葡萄、西瓜等。西瓜要切成花籃牙狀。因此祭品多為圓形,寓意閤家歡樂團圓。

這個習俗也被很多呼市人完整地沿襲下來,每到中秋節,老家在託縣的包女士都要買一個大月餅放在供桌上,把西瓜切成花籃的形狀,裡面再裝上葡萄、香瓜、蘋果、石榴等水果,恭敬地把桌子放在陽臺上,供奉傳說中的月亮爺爺。“也說不清是在祈禱些什麼,反正從很小的時候,姥姥就告訴我們要供月亮爺爺。現在年齡大了,更覺得老人的話有道理,一家人圍坐一起邊賞月邊回憶兒時趣事,展望著未來。如果月亮真能聽到,並幫我們實現美好的願望,那該有多好呀。”包女士笑著說。

賞月品茗共話團圓美好

在有關中秋的習俗中,賞月是中秋佳節的亮點。最早宮廷文人興起,後傳民間,這天晚上,人們邊品茶、邊吃月餅、邊賞月。根據天文學家的預測,今年的最佳賞月時間是在八月十五的傍晚時分,屆時與家人一起觀賞月亮之變化,暢聊家庭趣事,更有一番情趣。

今年的中秋節正逢9月10日教師節,雙節同慶,喜上加喜。因此,今年的中秋節也多了一分感念師恩的意味。在漫長的學習生涯中,語文老師帶領我們走進璀璨的詩詞海洋,學習了很多有關月亮、中秋的詩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

因此,在今年的中秋節,與家人賞月品茗時,不妨玩一次頗具文藝氣息的飛花令,以“月”“中秋”為題,在回憶經典詩詞的瞬間,也會想到那些美好的校園時光,感念師恩,與家人共享團圓。

(呼和浩特晚報記者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