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也是育自己

為什麼看了那麼多育兒書

懂得那麼多道理

卻依然養出了一個熊孩子?

那麼要拷問,自己是不是個熊家長

懂那麼多道理,沒有用

做出來的部分,才意義深遠

從來沒有問題孩子,只有問題家長

《媽媽是超人2》早已完美收官,節目以全景觀察的方式記錄伊能靜、胡可、馬雅舒、包文婧四個明星媽媽的育兒生活,四組家庭的萌娃百態,成為了節目的最大看點。現在還記憶猶新。

鯽魚兄弟

調皮可愛的“鯽魚兄弟”圈粉無數,胡可的育兒經驗讓人紛紛點贊。相反,馬雅舒的帶娃方式,引起的議論和爭議大概是最多的吧?

先來看看馬雅舒都是怎麼帶娃的……

擔心孩子們在家裡磕著碰著,她撤下客廳裡所有的桌椅傢俱,一家人坐在地面上吃飯;

擔心孩子不高興,拗不過孩子的撒嬌、耍賴,於是乎“必須吃飯,不能吃零食”這些原則統統走開;

在小編看來,馬雅舒最大的問題就是過度的擔心和不肯放手。但這種從始至終的擔心,這份盡心盡力的替代,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呢?

直至Miya開始上幼兒園,諸多問題逐漸顯現:不會吃飯需要老師喂,不會上廁所弄溼了褲子,因為在家都是媽媽帶她上廁所。

育兒也是育自己

在被告知Miya可能因此要被勸退時,馬雅舒震驚了……

小編想說,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沒做好準備,而是父母不願意接受孩子獨立和長大的事實,不願意和孩子分開,才導致這樣的狀況。

孩子是第一次當孩子,當然,你也是第一次做媽媽,說到底,所謂的育兒,從來都是育己。

在現實生活中,有越來越多類似案例:十幾歲的高中生甚至成年的大學生,之前都是學業優秀的孩子,卻在本該獨立、擔當、陽光向上的年齡,要麼抑鬱休學,要麼啃老在家。

此時的父母已經無法像對待幾歲的孩子那樣,哄勸、替代、恐嚇一下就解決問題了。

這些家庭,都有各自具體的情況,但可能有一個共通的特點,那就是:童年時,父母太多擔心、太少放手、過多替代,導致“老大徒傷悲”的結局出現。

育兒也是育自己

孩子1歲多,喜歡抓飯吃,你覺得髒選擇餵飯,就要做好準備;他7、8歲了,還要你追著喂才會多吃點;

孩子2歲多,想要自己穿衣服、穿鞋,你覺得太慢等不及,就要做好準備:他上學後,還需要你幫忙穿衣;

孩子6、7歲,跟別人衝突打架,你護犢心切幫忙擺平,就要做好準備:孩子一跟別人有衝突就來找你幫忙,而不是自己解決;

孩子10幾歲,開始有喜歡的人了,你覺得早戀不好,直接杜絕,就要做好準備:孩子成年後,隨時做他的 “情感顧問”;

孩子考上大學,你覺得讀經濟比學文學更有前途,幫他選了專業,就要做好準備:他讀完大學可能不知道要幹嘛,你得幫他找好工作……

父母想把自己能想到的愛都給孩子,這無可厚非。但如果愛的給予,只是為了一味的表達父母對孩子的疼愛,而不是根據孩子成長的需求進行的,那就需要警惕。

不然,再多的愛和呵護,最終都成了父母親手給孩子挖的坑。

物質豐富的當今,父母愛孩子最好的方式是把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學會愛自己、不斷成長與學習;而不是盯著孩子的一言一行、費盡心思去“改造”孩子。

否則,一味過度關注孩子而忽略自己的成長,帶給孩子的,更多的可能是壓抑、無力、沮喪。

等孩子生理上成年,而心理上卻因為父母過多的擔心與保護,沒有發展起相應的獨立能力,此時,父母既無法像孩子童年時樣樣呵護,也無法促成孩子一夜長大、懂事。

釋出於: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