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花 20 塊買奶茶很隨意,10塊充會員卻很糾結?

當代年輕人現狀:

外面逛街大買特買,一杯奶茶 20 塊眼睛都不帶眨一下的;

回家看劇沒一會兒,那個,誰有會員啊,借我一下……

為什麼花同樣的錢,買使用期限一個小時的奶茶一點都不糾結;

買使用期限一個月的會員卻一萬個不願意呢?

真的不全是捨不得,這裡有科學道理的,不信你看——

這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商業邏輯——

給使用者的正向反饋週期越短,可見效果越直觀,讓使用者花錢越簡單。

我們舉個直觀的例子:

炎熱的夏天,你逛街路過一個冷飲攤,店主正好擺出一杯冰爽沁人帶著冰珠的檸檬茶。

你立刻心動,你購買的慾望是非常強烈的。

掏錢,拿飲料,一杯飲下冰爽入喉。

同樣是炎熱的夏天,你路過一個冷飲攤,店主說今天的冰用光了,拿出個海報。

說如果現在付費的話,只要一杯的價格,下次逛街再路過,給你兩杯一樣的檸檬茶。

相信很少有人願意買。因為反饋週期太長了。雖然實際上更划算。

為啥花 20 塊買奶茶很隨意,10塊充會員卻很糾結?

我們的大腦會更喜歡直觀的收穫而不是邏輯思考後的結果

為什麼短影片讓人上癮,想著「再看一個」就刷上半夜,就因為從期待到滿足週期很短。

看完一個,手指推推,新的刺激又來了。

這種「從行動」到「期待滿足」的週期非常短。

再比如減肥/學習都是大部分人很難堅持的事情,因為努力一次基本看不到正反饋。

而玩手機遊戲,很多人能迷戀一整天,因為點選手機當時就有音效+視覺效果,讓你立刻感受到在積分(金幣)上多了一點積累。

現在有了大資料,可以把你的運動量精準記錄,告訴你走了多少步,消耗了多少卡路里,就比以前悶頭運動要有了一些動力。

如果有個「知識數值」你每看一本書刷一套題都能知道考試會提高多少分,相信大家都會愛學習。

同樣,買奶茶是一個正反饋週期非常短,效果非常明顯的過程。

從付費,到奶茶入口,糖分和咖啡因立刻讓你大腦產生愉悅感和滿足,這個週期非常短。

而買會員的過程中,你實際需要的並不是會員,你想要的是看劇,透過劇情帶來快樂,或者感動等情緒體驗,比如恐怖片的緊張,或者正劇的思考。

這就要求你的大腦理性思考:買會員可以看劇→劇情可以帶來情緒體驗→這些情緒能替代你現實的壓力和負面情緒→ 忽略現實的壓力能夠讓人放鬆。

這個鏈條明顯太長了,所以人們往往更願意繞過會員,考慮能否透過其他方法直接看劇。

比如借用朋友的賬號,或者找免費的其他內容去看,甚至去玩遊戲不看劇了。

因為你的直接需要是「看劇」,是「獲得快樂」而不是「購買會員」。

所以,這種消費對使用者來說,決策更難,更謹慎,不是衝動型的消費。無法直接和需求建立關係。

同時,人還有一種「願意為獲得付費」而「不願為拒絕付費」的心理。

簡單說,就是我們願意為得到什麼東西而付費,比如你給我一杯水,我付錢給你。

這是一種簡單的正向邏輯,對我們的大腦來說更簡單。

而如果你告訴我「你可以拒絕看 30 秒的廣告,但需要付費。

」這就讓人很抗拒。

心理學上稱為「厭惡損失」,我們更喜歡「得到什麼」的邏輯,不喜歡「避免損失」的邏輯。

我們的大腦需要轉化,將簡單「付錢得到什麼」邏輯轉為複雜的「付錢避免什麼」邏輯來理解。

1。 我為什麼要買「跳過廣告」這個商品?

2。 因為我想看後面的影片,看影片就要看廣告。

3。 我不喜歡看廣告,所以付費來避免浪費時間。

這種邏輯的變化經歷了至少兩次甚至更多的轉化,是很難調動起情緒的,因為鏈路太複雜了。

所以我們會仔細思考,再謹慎選擇是否付費。

為什麼會這樣?

我們的大腦,說白了是依靠生物化學來支配的,而不是邏輯運算。

邏輯運算可以複雜,生物化學則刺激越簡單分泌越明顯。

當下午乾渴的你想到奶茶時候,全身的激素水平開始升高,每個細胞都在告訴你「買!買!買!」直接影響你的情緒,帶動決策。奶茶此時是 15 元還是 28 元,你的感受區別不大。

這是一種建立在「快速正反饋」上的衝動消費。

而當買會員時候,你需要冷靜思考,對比每個網站的資源,會員的折扣,月卡和季卡的價格,有沒有其他找到資源的方法。

這是一種理性漫長的「邏輯思考決策」,是不緊迫且需要綜合對比後決定的事情。

此時全身的刺激分泌很低,因為複雜的決策需要冷靜思維。

這種思考就像我們挑選一個需要認真對比效能的電腦硬體,一款讓人眼花的理財產品。

很多人雖然能知道收益,但半路就因為感到疲勞而選擇。

而奶茶屬於那種看到立刻想到味道,當時就決定付款,很快就喝到的,更快就忘掉花費的東西。

對這種消費,我們不做深度思考,對價格的敏感度會很低。

所以,除非記賬,否則大家很難記住一個月花了多少錢在吃喝玩樂上。

但對

會員

的費用,大家往往要猶豫下,而且對每次花了多少錢很敏感。

奶茶和會員,你選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