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陶勇教授的大作《眼內液檢測的臨床應用》一書作序

—十年磨一劍,熱烈祝賀陶勇教授的大作《眼內液檢測》一書出版!

首先衷心祝賀陶勇教授的大作《眼內液檢測》一書出版!

我為陶勇教授的大作《眼內液檢測的臨床應用》一書作序

剛剛出版的陶教授新作

我認識陶勇教授10多年了,我們算老朋友。他師出名門,曾在黎曉新教授和姜燕榮教授指導下學習。他留給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年輕有為”四個字,特別是他系統地建立了以葡萄膜疾病為切入點的眼內炎檢測方法以後,我敢大膽和肯定地說,他的工作把目前眼科發展引入到了精準醫學新時代,他做出了與他年齡不相符合的了不起的貢獻!

但是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2019年11月23日上海舉行的第13屆APVRS會議期間,陶勇教授鄭重其事地要求我為他的新著《眼內液檢測》寫一篇序言的時候,著實把我嚇了一跳。原因有三:

首先我從來沒有被邀請為別人的著作寫過序言。寫序言者一般都是本作業領域的所謂大牛。我有自知之明,小牛都算不上。我一直認為自己就是一隻不斷奔跑的小螞蟻而已。小螞蟻可以為別人的著作寫序言,能不嚇一跳嗎?

其次,實事求是地說,雖然我也能夠處理一些複雜的葡萄膜疾病及併發症,但是由於缺乏系統的學習和研究,還談不上是一個貨真價實的葡萄膜疾病方面的專家。

第三,該書所涉及到的大部分內容屬於分子診斷學方面的內容,也不是我的專長。

雖然也許還有比以上三點更多的理由我不是該著作序言的合適人選,但是看著陶教授真誠的態度和相似的成長經歷以及他在該領域所取得的獨一無二的成就,尤其是仰慕於他鍥而不捨的鑽研精神,再加上抱著認真學習他新著的態度,我還是非常樂意地接受了陶教授的邀請。

葡萄膜(uvea)為眼球壁的中層,位於鞏膜和視網膜之間,由前部的虹膜、中間的睫狀體和後部的脈絡膜三部分組成,彼此相互連線,並且血液供應系統同源,病變時相互影響。顧名思義,這些部位所發生的疾病即為葡萄膜疾病。葡萄膜疾病的病理損害是葡萄膜的炎症、腫瘤及退行性病變。葡萄膜疾病以炎症最多見,稱葡萄膜炎(uveitis)。它既是常見眼病,也是主要致盲眼病之一,其種類繁多。據統計在我國其患病率佔眼病的5。7~8。2%,致盲率達1。1~9。2%,因此葡萄膜炎的診治在防盲治盲中佔有重要地位。

現多認為葡萄膜炎是一種自身免疫病,還有一些研究認為與炎症介質的釋放、自由基的啟用等因素有關。相對於葡萄膜炎具有相似的臨床症狀和眼部體徵,例如,起病較急,疼痛和視力下降、瞳孔縮小、睫狀充血、KP、房水閃光和虹膜後粘連等改變,其病因及發病機制十分複雜。根據病因臨床上將其分為內因性、外因性、繼發性三大類,內因性是主要原因;也有將其直接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大類,因感染源不同和疾病性質不同又有各種不同的分類。理論上病因分類應當是最理想的方法,但實際上難以做到及時的病因診斷,況且到目前為止多數葡萄膜炎的病因還不明確,因此尚待完善。僅就目前所知的感染性因素就包括 ① 細菌感染,如結核、梅毒、鉤端螺旋體病等;② 病毒感染,如皰疹病毒、鉅細胞病毒、腺病毒等;③ 真菌感染,如白色念珠菌、組織胞漿菌病等;④ 原蟲感染,如弓形體病等;⑤ 寄生蟲病感染,如弓蛔蟲症、豬囊蟲病等。非感染性包括病原體不明,往往有免疫異常表現或伴有全身疾病。如晶狀體源性葡萄膜炎、交感性眼炎、Behcet病等。由此可見葡萄膜炎病因繁多,發病機制極為複雜,目前還不很清楚。一方面由於葡萄膜炎具有相似的臨床症狀和眼部體徵,另一方面,其病因及發病機制十分複雜,因此目前臨床上大多數情況下還是隻能選擇以拮抗炎症為主要手段的治標辦法,難以採用消除病因的根治辦法。這樣就導致了治療的盲目性,與目前倡導的精準醫學有很大的差距。

2015年年初,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國情諮文中談到“人類基因組計劃”所取得的成果時宣佈了新的專案“精準醫學(Precision Medicine)計劃”。按照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對“精準醫學”的定義,“精準醫學”是一個建立在瞭解個體基因、環境以及生活方式的基礎上的新興疾病治療和預防方法。簡單來說,精準醫學就是先建立一個龐大的患者醫學資料資訊庫,研究人員透過研究分析比對患者資訊與資料庫裡的資訊,進一步瞭解疾病的根本原因,從而開發治療針對特定患者特定疾病基因突變的藥物,並確定哪些患者服用哪些藥物,以及預測可能出現的副作用。

我理解所謂精準醫學,是指根據個體基因特徵、環境以及生活習慣進行疾病干預和治療的最佳方法。精準醫學的實質包括兩方面,即精準診斷和精準治療。在精準診斷方面,透過對病人臨床資訊資料的完整收集,對病人生物樣本(包括眼內液)的完整採集,並透過基因測序、分析技術對病人分子層面資訊進行收集,最後透過利用生物資訊學分析工具對所有資訊進行整合並分析,從而使得醫生可以早期預測疾病的發生、可能的發展方向和疾病可能的結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分子診斷。在形成精準的診斷後,就需要精準治療。對於臨床醫生來說,就是透過收集病人資訊及樣本並進行生物資訊學分析後,為臨床醫生的臨床決策提供“精確”支援和依據。對於病人來說,就是“精確”告訴病人使用什麼藥物有效,有效率是多少;使用什麼藥物無效,使用了這種藥物副反應有什麼等等。

早在2002年,陶教授面對一個骨髓移植術後視網膜血管炎進行病因診斷時發現血液中的病毒檢測持續呈陰性,所以當時其他專家考慮是自身免疫因素導致的,建議用激素,但是陶教授認為鉅細胞病毒性視網膜炎的可能性比較大。他最終說服病人取了房水,果然病毒檢測呈陽性。從這個病例開始,他就堅信常規血液學檢查不能全面反映眼內的情況,眼內是相對封閉的環境,需要進行原位檢測—這就是今天廣泛應用的眼內液檢測。雖然當時在國際文獻上已經有眼內液檢測應用到眼科疾病診斷的個案報道,但缺乏統一的標準,大多數都是各自實驗室自己做出來的結果,沒有進行系統化的對比分析研究,更談不上建立起一個完整的體系。陶教授一方面由於本身具有喜歡挑戰疑難問題的天賦;另一方面,葡萄膜疾病患者雖然數量不多,但是由於病因十分複雜,屬於眼科領域的疑難雜症,因此,大多數眼科醫生也不會把葡萄膜疾病作為自己專業方向,相對於白內障、玻璃體視網膜疾病而言,又屬於眼科領域的冷門方向。陶教授出於一個眼科醫生的天職,近10年以來,為了儘可能地挽救葡萄膜疾病患者的視力,作為一個孤獨的獨行者,在進行了無數次試驗的基礎上,終於建立起來了各種葡萄膜疾病的眼內液檢測方法。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同行逐步認可和接受他建立的眼內液檢測方法。

我認為眼內液檢測是精準醫學在眼科學領域具體實踐和應用最成功的例子。最初,眼內液檢測被應用於葡萄膜炎的診治中。葡萄膜炎包含一系列不同疾病及全身表現,其診斷往往具有迷惑性,而治療通常面臨著“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的一刀切,給患者帶來沉重的身體痛苦和經濟負擔。而眼內液檢測的出現讓葡萄膜炎的診治邁向了精準治療之路,既往懸而未決的病因有了確診的可能,從而能夠讓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近幾年隨著眼內液檢測的推廣應用,陶教授發現大多數葡萄膜炎都具有感染的背景,這對葡萄膜炎的病因研究和分類是一個很大貢獻。而隨著這項工作的進一步推進,目前眼內液檢測已經逐步應用於眼科其他疾病,包括老年黃斑變性、視網膜血管阻塞、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遺傳性眼病等等,幾滴眼內液中蘊藏的巨大資訊正在帶領我們走上眼科精準醫學之路。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現和發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可能會受到各種各樣力量的抵制。我相信眼內液檢測也不例外,而這些同行專家的友好質疑也應該是陶教授不斷負重前行的動力源泉之一;同時我們應該很慶幸生長在一個鼓勵創新的時代。而在50年以前發明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的Charles David。 Kelman就沒有那麼幸運了。由於他發明的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對整個眼科學界構成了強烈地衝擊。當時絕大多數的眼科醫生都在使用手術放大鏡進行操作,接受超聲乳化手術就意味著他們不僅要放棄沿襲了多年的手術方式,而且還要從頭學習顯微手術操作技巧。因此,在超聲乳化手術普及的過程中,Kelman醫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來自各個方面、甚至是整個眼科學界的抵制。幾乎在每一次演講過程中,他都會遭遇充滿敵意的聽眾,承受譏笑和挑戰。最嚴峻的一次發生在美國休斯頓舉辦的泛美眼科學會會議上,當Kelman醫生演講結束以後,在世界範圍內擁有極高威望的、年近75歲的Sergi Amandoresca 教授走上講臺,指著Kelman醫生的鼻子,公然發表了侮辱人格的評論:“Kelman 毫無醫德可言,他應該是出現在酒吧裡的小混混,而絕對不應該出現在醫學論壇上”。

事實勝於雄辯。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在全世界的推廣和應用。基於他對人類健康的巨大貢獻,2004年Kelman醫生成為有史以來唯一一個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獎(Lasker Award)的眼科醫生,這是第一次破例授於已故的科學家。我敢說,如果Kelman醫生還活著,也許獲諾貝爾獎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我國的屠呦呦等其他人就是先獲的拉斯克臨床醫學獎,後來再獲的諾貝爾獎,他們都是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醫藥學專家。

我為陶勇教授的大作《眼內液檢測的臨床應用》一書作序

受聘為我院特邀專家

陶勇教授作為我國眼內液檢測工作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他十幾年如一日地奮鬥在臨床第一線,親手建立了國內首個眼內液檢測的專業實驗室,無數的疑難葡萄膜疾病患者經過眼內液檢測得到了及時、正確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最終保住了光明,為推進眼科精準診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本書是陶勇教授多年以來辛勤耕耘的結晶,不僅囊括了他在眼內液檢測中的應用經驗,對提高臨床一線醫生加深眼內液檢測中的基礎知識和應用能力大有裨益;更閃耀著他一切為了病人的利益,不畏權威、勇於創新的精神境界和高貴人格魅力!陶教授作為年輕80後中取得突出成就的眼科專家,他的成功之路特別為當下年輕眼科醫生的成長提供了可以複製和借鑑的模式。從陶教授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評價一個人是否成功,可能不能完全根據年齡、排名和所坐的位置,而更應該看看他給我們改變了什麼、帶來了什麼、留下了什麼!

探索無止境!探索既充滿艱辛又充滿樂趣,最後衷心祝願和期待陶教授作出更大貢獻、造福更多患者!

最後再次衷心祝賀《眼內液檢測》一書出版!希望本書能夠進一步推廣精準醫學在我國眼科界的廣泛運用,為我國眼健康事業助力,造福更多的眼科疾病患者!

上海愛爾眼科醫院副院長 教授 博士研究生導師

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第三批專家會員

中國眼科未來領袖培養物件

中國首位ARVO學會“青年臨床科學家研究獎”獲得

李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