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醫不如求己,養生那些事

辛辛苦苦多少年,一病回到解放前。看病貴,看病難,已日益凸顯在現代人面前。

從記事起,身體虛弱的我,深刻感受到了病痛對生活質量的嚴重影響,當我從醫後,慢慢從經歷病痛的折磨和醫治病患過程的切身感受中,逐漸積累了一點點健康理念。當我用學習到的一些簡單的穴位療法和營養知識,迴歸健康的時候。感念還有很多朋友尚在病痛折磨之中,茫然不知所以,特現身說法。

我是一個體質非常虛弱的人,中醫的說法就是全身各臟器都虛。06年10月我患腰椎間盤脫出伴椎管重度狹窄之後,痛不堪言,四處求醫,專家眾口一詞,儘快手術,否則愈後很差。當時我的心情無比沮喪,刀割般的劇痛伴我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當我聽到身邊做治療的久病患者說:痛得想死的心都有了,真有一種感同身受的感覺。

在我陷入迷茫和苦思之時,當時遠在上海當醫生的朋友的類似經歷、信念和經驗讓我支撐著熬過了極其艱難的病痛時期,當一個多月正規醫院保守治療難見進展的療效,令我茫然失措時,有幸在一位同事的幫助下,找著了一名“以指代刀”的民間醫者,在五次的短期療效中,終於消解了身體的痛苦,也解除了巨大的精神壓力。

但愈後僵硬的腰部恢復和恐懼復發的壓力也時時觸動著我。有幸在07年又是這位遠在上海的朋友,利用五一假期,專程到我家並推薦了吳清忠先生的《人體使用手冊》(最近又從網上購得中裡巴人的《求醫不如求已》),它猶如一盞指路明燈,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正如西方醫學之父希波格拉底說:最好的醫生是自己。

患病後,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我為什麼會得這個病?這和我的生活習慣和工作性質有關,自2000年到機關工作後,尤其是從03年起使用電腦後,一是懶動多坐,而且坐姿不正,喜歡窩坐在軟沙發上;二是長期待在電腦前;三是沒重視腰腿部的保暖;四是思想上輕視,沒當回事,而且患病後一直是太相信和依賴醫生,沒有認真檢查過真正的病因。但當我忽視發病前一年內的連續四次小發作,而在面臨發病時的行走困難和檢查結果的嚴重性時,曾經從醫二十年的我才如夢初醒。

人往往是這樣,當大病過後才會真正有所改變。大家都知道健康的四大基石:一是良好的心態,二是充足的睡眠,三是合理的運動,四是均衡的膳食。人體使用手冊作者吳清忠說的:“治療的目標是疾病的根源,不是症狀。”。

經歷過大病後的我便開始按書中提出的保健基本五項:1、早睡早起;2、敲膽經;3、按摩心包經;4、不生氣;5、保持腸胃清潔;一是堅持修習一試三招:敲膽經、疏通心包經及按摩穴位。二是學會調節心態,保持快樂的心情,不生氣;三是保證晚上23時前睡覺,一天睡眠不少於8小時;四是不吃垃圾食品;五是均衡飲食,並堅持長期養成的好習慣,自己動手做粗雜糧早餐;六是。堅持每天晚上泡腳;七是堅持採用祖國醫學的刮痧療法——呂教授刮痧法,調氣行血,疏通經絡;八是特別注意腰腿部的保暖和坐姿;九是經常學習一點養生和保健知識,強化健康意識,轉化健康行為。

持之以恆的自我保健堅持,而今的我,身體狀態處於平穩狀態,無論是腰部還是其它慢性疾患都在明顯好轉和改善中,腰椎問題,從06年到至今從未復發,同時親人和同事也在受益中。

健康就是自我結束的副產品,遵循客觀規律,運用科學的方法,養成良好的習慣,一定會少生病和不生病。

檢討是一種智慧,檢討與標準之間的差距,探討如何改善和提高,比較中選擇適合的方法;檢討是一種生活方式,需要不斷的學習和提升,需要不斷的溝通和交流,也需要不斷的歸納和總結;失敗是成功之母,檢討是成功之父。檢討一下自己的不良習慣吧!瞭解自己的身體最重要,缺什麼補什麼,知道要做什麼和不要做什麼,一定擁有健康的身體。

求醫不如求己,養生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