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敝昔診法》殘篇中的理論傳承

《敝昔診法》 為成都老官山漢墓所出土醫學簡書中的一部。 “敝昔” 二字可通假為 “扁鵲” ,可 反映扁鵲診法的理論特點。

一:天人相通

1。 生氣通天 人與天地自然同出一源, 人身的化生有賴天 地之氣的化生。 《敝昔診法》第32簡談到 “敝昔(扁鵲) 曰: ‘ 人有九徼 (竅) 五臧(臟)十二節, 皆鼂(朝)於氣’ ” 。 即是說明人體髒 腑官竅皆有賴於氣的化生及氣的升降出入, 這成為了 《敝昔診 法》的論述基礎。

2。 五臟通天 人與天地相應, 故而得 “以天 地之氣生, 四時之法成” 。 《敝昔診法》中明確指出了五臟、 四 時五季之間的相通關係。 如 “ ·腎甬 (通)天為冬” 、 “肝甬 (通)天為春” 、 “肺甬 (通)天為秋” , “脾甬 (通)天為 ” 。

3。 五色通天 《敝昔診法》雖明確提出 “五色通天” , 但 由於醫簡殘損嚴重, 現僅存留有 “ ·黑色甬 (通)天為 ” (2) 以 及 “·白色甬 (通)天為 ” (6) , 故五色通天具體為何, 已不可 知。

從上述內容來看, 《敝昔診法》認為 “生氣通天” “五行通 天” “五臟通天” “五色通天” , 以 “天” 這一概念為核心, 構成 了五行、 五臟、 五色等相互連屬, 且具備較為固定的制勝關係 的完整系統, 形成了其診法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

二:色脈

扁鵲以五色診和脈診聞名於世,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談 到: “扁鵲雖言若是, 必審診, 起度量, 立規矩, 稱權衡, 合色脈 表裡有餘不足順逆之法, 參其人動靜與息相應, 乃可以論”。 即是說明扁鵲診病必以色、 脈為依據, 故色脈診是扁鵲診法體 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其診法體系的特色所在。

1。 五色診

1。1 髒色相應 《敝昔 診法》第44簡: “始生甚精且微, 其在蒿(膏)膚之時, 幾於色 變” , 說明《敝昔診法》認為疾病在尚輕淺而不易察覺的階段, 即可透過顏面色澤變化進行判斷。殘篇雖未能保留五色與五臟內應關係的文 字, 但其已殘缺的部分應具備相應論述。 在同一墓葬出土的《逆順五色脈髒 驗精神》中對五色與五臟的關係有明確論述, 如第696簡: “ ·心 氣者赤, 肺氣者白, 肝氣者青, 胃氣者黃, 腎氣者黑, 故以五臟 之氣 ” , 認為五臟之氣外現為五色, 即五色內應五臟之氣, 且 其具有明確的對應關係, 或可作為《敝昔診法》髒色相應的補 缺參考。 同時《敝昔診法》殘篇中保留了透過五色的疊加變化 判斷疾病預後的內容, 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其原文字中應存留 有五色與五臟相應的論述。

1。2 五色相乘 《敝昔診法》在五色內應五臟氣的基礎 上, 論述了 “五色相乘” 以判斷疾病預後的內容, 現可識讀者 共8條。 從殘存的內容可以看出, 《敝昔診法》多以 “某色乘某 色” 作為診斷疾病及預後的依據, 如 “敝昔曰: 白乘白病自已, 所謂白乘白者 ” (29) , “ ·倉(蒼)乘倉(蒼) 可治而久” (16) , “黑乘黑曰奪血, 不甬 (痛) , 發為水, 重 (腫) 以足始。 ” (38) , “ ·赤乘黑, 不治, 以冬死” (49) , “黃乘倉(蒼) ” (18-3) 。 透過以上的論述, 可以發現同色相乘者, 其病可治或可以自愈; 而得相剋之色者, 其病為不治之症。

2。 脈變

扁鵲精於脈診, 太史公曾稱讚扁鵲: “至今天下言 脈者, 由扁鵲也” 。 扁鵲對脈學的形成與發展有著巨大的作用 , 《敝昔診法》作為扁鵲遺書, 其豐富而全面的脈學理論也印證 了這一點, 其診脈方法主要為診察脈率和脈形, 分別為診 “損 至” 脈和診 “五臟病脈” 。

2。1 損至之脈 “損至” 指脈來至數的緩急, 診損至脈即 是透過診察脈率以判斷疾病。 損脈為一息而脈來至數少者。 《難經·十四難》指出: “一呼一至, 一吸一至, 名曰損” 。 即一 息(一呼一吸)脈來兩次者即被稱為損脈。 《敝昔診法》關於 損脈的論述僅存第34簡, 即 “ 再員 (損) 離亶, 三員 (損) 曰爭 (靜) , 爭(靜)者奪血 ” 。 傳世典籍《脈經·論損至脈》認為 “脈再損者, 人一息而脈一動……曰離經。 脈三損者, 人一息復 一呼而脈一動……曰爭, 氣行血流, 不能相與具微” [10] 。 與《敝 昔診法》對“再損” 及 “三損” 脈的定義較為相似。至脈為一 息而脈來至數多者, 《敝昔診法》中僅存殘第40簡 “ 之次, 故曰脈再至曰平, 三至曰離經 ” 。 同樣的論述也出現在《難 經·十四難》: “至之脈, 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 。此與 《敝昔診法》 “至脈” 尚存內容的描述相同。 故傳世典籍中對損 至脈的論述, 可為復原 《敝昔診法》殘缺部分提供一定的參考。 同時, 也說明《難經》 《脈經》等傳世文獻中扁鵲脈學的內容傳 承了扁鵲脈診的學術思想, 不可簡單視其為託名之作。

2。2 五臟病脈 《敝昔診法》同樣注重對脈形的診察, 並 從 “五臟” 的角度概括, 使之系統化。 《敝昔診法》殘簡中僅保 留有對 “脾” “腎” “肝” 三髒病脈論述的片段, 即 “脾至, 如鳥 之豆、水之深, 病出於脾, 內閉五臟, 骨肉不相 ” (21) , “腎闢辟如單(彈)石者, 病出於腎, 其骨侵侵流 ” (30) , “肝脈 至, 曰病出於肝, 血寒不類□, 善□” (36-2) 。 以上殘簡分別對 脾、 腎二髒髮病的脈形及相應病狀進行了描述, 對肝臟發病的 脈象則因醫簡殘損而闕如。 傳世典籍也有類似的論述, 如《難 經·十五難》 : “脾者……來如雀之啄, 如水之下漏, 是脾衰之 見也” [8]36 。 以及 《黃帝內經太素 · 五臟脈診》 : “死脾脈來, 堅兌 如鳥之喙, 如鳥之距, 如水之流, 如屋之漏, 曰脾死……死腎脈 來, 發如奪索, 闢辟如彈石, 曰腎死” [6]430-431 。 這些著作對五臟 病脈脈形的論述與《敝昔診法》相似, 可見其具有一定的傳承 關係, 也說明了早期扁鵲脈法體系對後世影響深遠。

3。 脈色合參 脈與五色均為五臟氣顯現於外的徵象, 兩者 均所反映了髒氣狀態。 《敝昔診法》第50簡指出 “五色通天。 凡 脈之出入與五色相應也, 猶鼓之應聲也, 猶影象刑 (形)也” 。 即是點明脈與五色當參相應。 《難經·十三難》對色脈關係也 給出了 “五色之與脈, 當參相應也” 的論述, 並例舉了五色與其 當相應之脈, 如 “假令色青, 其脈當弦而急; 色赤, 其脈當浮大 而散” [8]27 , 《黃帝內經太素》中對色脈相應也有論述, 如 “色青 者, 其脈弦; 色赤者, 其脈鉤” [6]411 。 現存的《敝昔診法》雖未能 保留色脈相應合參的具體例項, 但其 “色脈合參” 的理念得以 留存, 並反映於傳世典籍。

三:“五死”候

《敝昔診法》除圍繞色脈之外, 還有透過外在症候診治疾 病、 判斷預後的論述, 即 “五死” 候。 其內容尚存兩條, 分別為 “ 唇反人盈, 月 (肉)已死, 甲及 ” (49) , “汗出如貫珠, (轉)□□流, 氣已死, 朝則夕死, 夕則朝死” (54) 。 以上兩條 醫簡分別依據 “唇反人盈” “汗出如貫珠” 的外症特點判斷 “肉 死” “氣死” , 可知扁鵲診法注重透過形體症狀診察疾病、 推測 預後。 第49簡所論更是基於天人相通理論, 將時間、 臟腑形身 以及五行相聯絡, 從五行生剋的角度對 “肉死” 的預後進行了 分析, 認為木(甲) 克土 (肉) , 故 “肉死” 逢 “甲” 則變化, 體現 了其理論體系各個部分間的緊密聯絡。

對於 “五死” 候, 其他出土文獻及傳世典籍亦不乏記載。 出 土文獻中與之相似者, 有馬王堆帛書《陰陽脈死候》 及張家山漢 簡《脈書》 , 兩書將其概括為肉、 骨、 氣、 血、 筋五死, 並且其肉 死、 氣死症狀表述與 《敝昔診法》 相似, 如張家山漢簡 《脈書》 : “唇反人盈, 則肉先死……汗出如絲, 榑(轉) 而不流, 則氣先 死” [11] 。 《陰陽脈死候》與《脈書》作為與《敝昔診法》抄寫時 代接近的寫本, 但其內容歸屬上有著較大不同。 馬王堆帛書中, 《陰陽脈死候》為獨立章節, 書寫於《陰陽十一脈灸經》 之後; 《脈書》中 “五死” 則接續於經脈循行和主病後; 老官山漢墓醫 簡 “五死” 候則屬於論述診斷理論的《敝昔診法》 , 故從其體例 出發, “五死” 候不是孤立或附屬於經脈學說的內容, 而是作為 扁鵲診斷理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正是《敝昔診法》與 其同時代醫學簡帛的差異所在。

傳世典籍載有“五死” 候者, 可以《難經》為代表。 《難 經·十四難》將 “肉死” “氣死” 分別論述為 “肉滿則唇反, 唇 反則肉先死。 甲日篤, 乙日死” 。 “六陽氣俱絕者……絕汗乃出, 大如貫珠, 轉出不流, 即氣先死。 旦佔夕死, 夕佔旦死” [8]55-56 。 此與《敝昔診法》 “肉死” “氣死” 敘述相似, 同時《難經·十四 難》認為: “足少陰氣絕則骨先死, 足太陰氣絕則肉先死, 足 厥陰氣絕則筋先死, 手太陰氣絕則毛先死, 手少陰氣絕則血先 死” [8]53-54 。 將五臟經脈氣絕與五臟外合的毛 (皮) 、 肉、 筋、 骨、 血 (脈)聯絡的更為緊密, 是在《敝昔診法》基礎上的闡發與總 結, 發展了在扁鵲診法體系中 “五死” 候的思想。

結語

《敝昔診法》雖為殘篇, 但已展現了較為全面的扁鵲醫學 診法理論。 其所載內容以生氣通天為基礎, 進而闡明瞭五臟、 五季、 五行、 五色等之間的聯絡, 構建了一套較為完整的 “天人 相通” 的哲學體系, 並在此基礎之上以五色診、 脈診、 “五死” 候等為主幹, 構成了較為完整的診斷理論體系, 反映出扁鵲診 法注重診察 “色、 脈、 形” , 且提倡諸法合參的特點。 總之, 對 《敝昔診法》中診斷理論的總結及相關文獻的梳理, 為進一步 探討和應用扁鵲診法, 乃至恢復和重構扁鵲醫學的學術思想提 供了新的材料。 同時, 透過傳世文獻與《敝昔診法》內容的比 較, 初步辨析了扁鵲診法的傳承痕跡, 為重新評價被認為託名 扁鵲的著作及篇章提供了新的依據, 也為考鏡扁鵲診法源流提 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