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閱讀心得分享

我之前都一直在避諱閱讀弗洛伊德或者阿德勒這類“上古“(就皮這一下)心理學大師所著的書,因為他們當時所著的書的很多理論在現在看來是存在問題的。但是讀了幾頁《自卑與超越》之後,我改變了這樣的觀點。

《自卑與超越》最早出版於1932年,當時著書人阿德勒62歲,而他享年67歲。可以說這本書凝聚了他一生的成就和心血。而這本書一些理論,居然輕鬆解釋了困惑我多年的問題。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寫此文以解釋困惑我多年的問題的背後所流動的底層邏輯和本源。若有幸對您有所啟迪和幫助,於我而言是在是莫大的肯定和榮幸。

多年以來,我一直被這樣幾個問題所困惑:

1。 我喜歡嘲諷身邊的人,更確切地說,使用輕浮的語言打擊對方。因為這能讓我獲得快感。但我又討厭這種可能會傷害到對方的社交方式,害怕被別人貼上狂妄自我、難以相處的標籤。可是即使每次提醒自己要儘量剋制,為了獲取快感我又不由自主去嘲諷對方,結果快感之後的自責和內疚又讓我痛苦,於是需要更多的嘲諷帶來的快感來抹消這樣的痛苦。這樣的一種惡性迴圈令我苦不堪言。

2。 我總是下意識得希望把事情做得完美。這樣的希望會有兩種結局導向:第一種,在把事情做完之前就已飢疲力竭,最後認為自己不可能完成這件事,於是選擇放棄;第二種,雖然把事情完成了,但是總是將目光聚焦於那些尚不令人滿意的地方,以自我苛責。這兩種結局有一個相同點,即它們都會進一步加深自我否定,造成痛苦。但每次在設定目標的時候,又會習慣於希望能將事情做得完美。這樣的一種不受控制的自我踐踏令我無奈而困惑。

3。 我會下意識得排斥那些在學習方面比我優秀或者有可能超越我的人。一直以來我把這種排斥歸因為嫉妒而進行自我譴責,但是自我譴責對抹消這種排斥感毫無用處。那麼產生這種排斥的更底層的思維邏輯是什麼?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僅用前半本的幾句話,就讓我看到了這三個問題的根源:自卑。

於是,這三個問題背後流動的底層思維邏輯,也就一一浮現出來。

以下,分別對這三個問題進行底層思維邏輯的解釋:

問題一:透過語言打擊壓低對方在談話中的地位,並以此來彰顯自己的小聰明,這能夠換來我強於你的優越感。而我需要這樣的優越感來抵消痛苦——自我否定的痛苦。

問題二:我需要將事情做到完美,這能夠換來他人的稱讚和認可,而他人的陳贊和認可能夠讓我產生快感,以抵消自我否定的痛苦。即我的自我價值判斷取決於事情完成的結果好壞,事情完成得好,則說明我還是挺優秀的。事情完成不好,則用自責和內疚來進行自我否定。

問題三:看到在學習上比我優秀或者有可能超越我的人的成功,這會反過來加深自我否定,而自我否定所產生的痛苦,即為排斥感的根源。

而各個問題的底層邏輯有這樣一個相同點:自我關注的缺失,自我價值的認知飄忽不定,自我價值的判斷依附於外界評價。

透過上訴分析,我們也就可以看到,產生這些問題的本源問題,即為自愛的缺失。

關於自愛問題,實在複雜,暫且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