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改善微血管功能的通絡治療,為缺血性卒中帶來新的治療策略

腦卒中作為我國主要的心腦血管疾病型別之一,嚴重危害人民群眾健康。腦卒中及其導致的殘疾,給患者、家庭以及社會帶來了巨大負擔。2016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估計,我國是全球卒中終生風險最高的國家,從25歲起,卒中的終生風險高達39。3%。最新資料顯示,我國現有腦卒中患者約1300萬,且每5位腦血管病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於腦卒中。

作為國內卒中防控工作的頂級盛會,2021年7月9日-11日,中國卒中學會第七屆學術年會暨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天壇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本次大會雲集了國內外知名神經系統領域的專家學者,就腦卒中防治領域的基礎、臨床研究與臨床指南等熱點論題進行了線上線下雙軌並行的學術交流。會上,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胡文立教授

對通絡藥物治療缺血性腦卒中(腦梗死)的研究成果和研究進展進行了深入的解讀。

腦梗死的靜脈溶栓、血管內治療,臨床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在報告中,

胡文立教授

指出,

缺血性卒中治療的關鍵就是恢復患者腦血流灌注。

早期處理、早期改善恢復再灌注對患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基於改善微血管功能的通絡治療,為缺血性卒中帶來新的治療策略

胡教授介紹,缺血性卒中再灌注的靜脈溶栓之路是非常漫長的。從1995年歐洲的ECASS研究、美國的NINDS研究開始,再到2012年的IST-3研究,多年的循證醫學研究給予了溶栓治療缺血性卒中有利的證據。然而,很多患者在溶栓治療後,病情並沒有改善,甚至部分患者出現了病情加重的情況。有研究表明,在接受溶栓治療的每100名患者中,只有32名患者能從中獲益,其餘患者病情改善不明顯。

此外,血管內治療也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進行血管內治療的重要方法。

胡文立教授

介紹,DAWN研究和

DEFUSE 3研究顯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發病後6-24小時內或6-16小時內進行血管內治療,可改善患者的預後。DAWN研究和DEFUSE 3研究將“時間窗”延長,對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療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胡教授強調,

儘管靜脈溶栓和血管內治療的循證醫學證據很多,但整體上看也只是一小部分患者獲益,

臨床上還有很多患者並未從中獲益,仍有很多問題等待解決。

解決腦梗死後微血管供血,是實現有效治療的必要條件

胡文立教授

介紹,腦部的微血管迴圈是大腦正常運作的基本要素,是氧氣和營養物質的主要運輸和分配系統,為腦組織高且持續變化的代謝需求提供燃料,也是將血液運送到腦細胞的最後通道。

缺血性卒中發生以後,會導致微血管的損傷,進而導致神經功能受損。

神經功能的受損,會導致卒中患者殘障、生活質量下降。

目前常用的靜脈溶栓和血管內治療,都是針對的腦部大血管,真正為腦組織提供營養的微血管由於缺血、缺氧而壞死,以至於無法再向梗死區的腦細胞運送營養。通俗來講,就是說大血管再通後,並不等於小血管、微血管再通,所以

靜脈溶栓、血管內治療等治療未能解決微血管損傷問題。

胡教授表示,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接受靜脈溶栓或血管內治療的患者,大血管成功再通後,仍有50%以上患者不能獲益。因為這部分患者的“無效灌注”,並沒有將血液運送到缺血的腦組織。

基於改善微血管功能的通絡治療,為缺血性卒中帶來新的治療策略

胡教授介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療策略應包括時間窗內再灌注(溶栓、取栓)、腦保護、維持/建立良好的側支迴圈、腦微小血管保護治療。其中,

改善微血管功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有助於挽救半暗帶、縮小腦梗體積、改善神經功能,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療的新策略。

通絡中藥改善微血管功能,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預後

胡文立教授

介紹,近年來,絡病理論指導下研發的系列通絡藥物在微血管病治療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通心絡膠囊作為該系列藥物代表之一,在活血化瘀的基礎上能夠改善血管功能,對血管具有全程保護的作用,實現了治中有防,防中有治,防治結合的綜合效果,開闢了防治心腦血管病的新途徑。

基於改善微血管功能的通絡治療,為缺血性卒中帶來新的治療策略

基礎研究表明,通心絡膠囊可以抑制斑塊內微血管的滋生,抑制斑塊內炎症反應,調節斑塊成分,增加斑塊纖維帽厚度,降低斑塊負荷,從而達到減輕動脈粥樣硬化程度、降低斑塊易損指數的作用。對於腦缺血區域微血管,

通心絡膠囊可以透過增加腦微血管的密度、保護微血管內皮細胞結構、提高微血管內皮細胞存活率、上調微血管內皮細胞緊密連線蛋白,起到保護血腦屏障、縮小腦梗死體積、改善神經功能的作用

。2020年12月釋出的《中國多學科微血管疾病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也明確指出通心絡膠囊可透過改善微血管內皮功能等機制改善微迴圈。

通心絡膠囊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後腦血流灌注的作用在臨床研究中也得到了驗證。胡教授介紹,兩項臨床研究顯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發病後72小時或24小時內,在常規用藥基礎上聯用通心絡膠囊,可明顯改善區域性腦血流情況,減少灌注異常區域面積(比對照組多23%)。

胡文立教授

介紹,系列的臨床研究也表明通心絡膠囊可改善卒中預後。一項納入了360例缺血性腦卒中的多中心、前瞻性隨機對照臨床研究顯示,與對照組相比,

通心絡膠囊可使卒中一年複發率降低33%

,並明顯提高生活質量。

2019年,由中國工程院張運院士團隊領銜、全國共35家研究中心參與的通心絡干預頸動脈斑塊的前瞻性、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多中心臨床研究(CAPITAL研究)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

Nature

)子刊《科學報告》(

Scientific Reports

)發表,這一大規模研究共納入1212例亞臨床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結果證明,

通心絡膠囊能夠延緩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斑塊面積和血管重構指數的進展(IMT逆轉率高於對照組18.5%),減少動脈粥樣硬化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發作時間,同時安全性良好

。另一項納入了39項通心絡膠囊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臨床研究的

薈萃分析(共計3906例)顯示,與對照組相比,通心絡膠囊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

胡文立教授

介紹,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王擁軍教授牽頭開展的“通心絡膠囊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平行對照、多中心臨床研究(TISS研究)”納入2000例發病72小時內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NIHSS評分4~22分)。結果證實,

通心絡膠囊治療90天可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神經功能(資料待發表)

作為絡病理論指導下研發的創新中藥,通心絡膠囊已在臨床應用二十多年。自上市以來,在心腦血管防治中開展了一系列循證醫學研究,積累了大量循證證據,受到眾多醫生和患者的高度認可。

2020年1月,以通心絡膠囊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相關研究為主要內容之一的“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專案,還榮獲了2019年度生命科學領域唯一一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取得了中醫藥治療微血管病變的重大突破。

胡文立教授

指出,隨著相關研究的進一步深入開展,相信未來,以通心絡膠囊為代表的系列通絡中藥將更廣泛地應用於臨床治療,讓更多心腦血管病患者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