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中醫要正確辨證,中醫是如何辨證甲狀腺結節的?

很多人都是找過西醫之後,因為種種原因,最後轉投中醫的懷抱。甚至看了中醫之後,對中醫也是半信半疑的。這篇文章的意圖在於講解中醫辨證癭病(甲狀腺結節)的大概思路,能對中醫有多一點的瞭解。

本病的辨證需要辨明在氣在血、火旺與陰傷的不同及病情的輕重。癭病在於氣,結節會是什麼樣子,在於血又是什麼樣子。火旺會有什麼症狀,陰虛又會有什麼症狀。

都說中醫要正確辨證,中醫是如何辨證甲狀腺結節的?

中醫是如何辨證甲狀腺結節的?

如果結節在氣,那脖子腫塊光滑,柔軟,屬氣鬱痰阻。如果結節在血,那腫塊質地較為堅硬,甚則質地堅硬,表面高低不平,屬痰結血瘀。

分辯結節在氣還是在血之後,看你身體的症狀。

煩熱,易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顫抖,面部烘熱,口苦,舌診脈診,舌紅苔黃,脈數者,為火旺。

如見心悸不寧,心煩少寐,易出汗,手指顫動,兩目乾澀,頭暈目眩,倦怠乏力,舌診脈診,舌紅,脈弦細數者,為陰虛。

癭病中醫治療思路是理氣化痰,消癭散結。癭腫質地較硬及有結節者,配合活血化瘀。火鬱陰傷而表現陰虛火旺者,以滋陰降火為主。

然後就是按照證型來因病施治。

都說中醫要正確辨證,中醫是如何辨證甲狀腺結節的?

中醫是如何辨證甲狀腺結節的?

證型是中醫所特有的一種名稱。證,既證候.是指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個階段的病理屬性的概括。中醫將人體分為陰陽氣血,又將病因分為風寒暑溼燥熱痰及虛實等。證型就是由不同的病因引起陰陽氣血的不同變化導致人體的不同疾病狀態。

一、氣鬱痰阻證

主證:頸前喉結兩旁結塊腫大,質軟不痛,頸部覺脹。

兼證:胸悶,喜太息,或兼胸脅竄痛,病情常隨情志波動

舌脈:苔薄白,脈弦。

證機概要:氣機鬱滯,痰瘀壅阻,凝結頸前。

治法:理氣舒鬱,化痰消癭。

代表方:四海舒鬱丸。本方能理氣解鬱,化痰軟堅,消癭散結。適用於癭病早期由痰氣鬱結所致者。

常用藥:昆布,海帶,海螺捕,海蛤殼,浙貝母,化痰軟堅,消癭散結。鬱金、青木香、青陳皮疏肝理氣。

加減:

1。肝氣不舒明顯而見胸悶、脅痛者,加柴胡、枳殼、香附、延胡索、川梀子。

2。咽部不適,聲音嘶啞者,加桔梗、牛蒡子、木蝴蝶、射干,利咽消腫。

都說中醫要正確辨證,中醫是如何辨證甲狀腺結節的?

二、痰結血瘀證

主證:頸前喉嚨兩旁結塊腫大,按之較硬或有結節,腫塊經久未消。

兼證:胸悶、納差。

舌脈:舌質暗或紫,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或澀。

證機概要:痰氣交阻,血脈淤滯,搏結成癭。

治法:理氣活血,化痰消癭。

代表方:海藻玉壺湯。本方既能理氣化痰消癭,又能養血活血,適用於氣滯、痰阻、血瘀壅結頸前所致的癭病。

常用藥:海藻、昆布、海帶,化痰軟堅,消瘦散結,青皮、陳皮半夏、膽南星、浙貝母、連翹、甘草,理氣化痰散結;當歸、赤芍、川穹、丹參,養血活血。

加減:

胸悶不舒加鬱金、香附、枳殼理氣開鬱。

鬱久化火而見煩熱、舌紅苔黃、脈數者,加夏枯草、丹皮、玄參、梔子。

納差、便溏者,加白朮、茯苓、山藥健脾益氣;結塊較硬或有結節者,可酌加黃藥子、三稜、莪術、露蜂房、殭蠶、穿山甲等,以增強活血軟堅、消癭散結的作用。

若結塊堅硬且不移者,可加土貝母、莪術、山慈菇、天葵子、半枝蓮、犀黃丸以散淤通絡,解毒消腫。

本型多由氣鬱痰阻症發展而來,一般需較長時間服藥,方可見效。

都說中醫要正確辨證,中醫是如何辨證甲狀腺結節的?

三、肝火旺盛症

主證:頸前喉結兩旁輕度或中度腫大,一般柔軟光滑

兼證:煩熱,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顫抖,面部烘熱。

舌脈:口苦,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

證機概要:痰氣交阻,氣鬱化火,壅結頸前。

治法:清肝瀉火,消癭散結。

代表方:梔子清肝湯和消瘰丸加減。梔子清肝湯清肝瀉火,適用於肝鬱化火之癭病;消瘰丸清熱化痰,軟堅散結,適用於痰結化熱之癭病。

常用藥:柴胡疏肝解鬱;梔子,丹皮清瀉肝火;當歸養血活血;白芍柔肝;配合牛蒡子散熱利咽消腫;生牡蠣、浙貝母化痰軟堅散結;玄參滋陰降火。

加減:

肝火旺盛,煩躁易怒,脈弦數者,可加龍膽草、黃苓、青黛、夏枯草。

手指顫抖者,加石決明、鉤藤、白蒺藜、天麻,平肝熄風。

兼見胃熱內盛而見多食易飢者,加生石膏、知母

火鬱上陰,陰虛火旺而見煩熱,多汗,消瘦乏力,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症者,可用二冬湯和消瘰丸加減。

都說中醫要正確辨證,中醫是如何辨證甲狀腺結節的?

四、心肝陰虛證

主證:頸前喉結兩旁結塊或大或小,質軟,病起較緩

兼證:心悸不寧,心煩少寐,易出汗,手指顫動,眼乾,目眩,倦怠乏力

舌脈:舌質紅,苔少或無苔,舌體顫動,脈弦細數。

證機概要:氣火內結日久,心肝之陰耗傷。

治法:滋陰降火,寧心柔肝。

代表方:天王補心丹或一貫煎加減。天王補心丹滋陰清熱,寧心安神,適用於心陰虧虛為主者;一貫煎養陰疏肝,適用於肝陰虧虛兼肝氣鬱結者。

常用藥:以生地、沙參、玄參、麥冬、天冬養陰清熱:

人參、茯苓益氣寧心;當歸、枸杞子養肝補血;丹參、酸棗仁、柏子仁、五味子、遠志養心安神:川楝子疏肝理氣。

加減:

1、虛風內動,手指及舌體顫抖者,加鉤藤、白蒺藜、鱉甲、白芍;

2、脾胃運化失調致大便稀溏,便次增加者,加白朮、薏仁、懷山藥、麥芽;

3、腎陰虧虛而見耳鳴、腰痠膝軟者,酌加龜板、桑寄生、牛膝、女貞子;

4、病久正氣傷耗,精血不足,而見消瘦乏力,婦女月經量少或經閉男子陽痿者,可酌加黃芪、太子參、山茱萸、熟地、枸杞子、制首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