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瘡的中醫藥療法

凍瘡是冬令時節的常見面板疾病,多由機體受寒邪侵襲或身處寒冷潮溼環境,寒邪侵襲過久,耗傷陽氣,以致氣血執行不暢,氣血瘀滯而成。常以區域性腫脹、麻木、痛癢、青紫、水皰,甚或破潰成瘡為主症。常常反覆發作,嚴重困然著患者的身心健康。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系寒冷潮溼或寒暖急變時,小動脈收縮,靜脈瘀血,使區域性血液迴圈不良而發病。

中醫認為,本病系陽氣不達,復感寒冷侵襲,氣血執行不暢,經脈阻隔、氣血凝滯肌膚所致。治則以溫經散寒、活血通絡為主。

根據凍傷的嚴重程度,西醫將其分為三度:

Ⅰ度

損傷在表皮層,主要表現為面板紅腫,疼痛瘙癢。

Ⅱ度

損傷達真皮層,常常先出現紅腫,繼而出現大小不等的水皰或血皰,區域性感覺遲鈍,疼痛較為劇烈。這兩種均可塗擦凍傷膏於患處,外包敷料即可。如有水皰,宜先行抽出皰內液體後,再塗藥膏。

Ⅲ度

凍瘡常損傷面板全層,可深達皮下、肌肉,甚至整個肢節壞死,病變部位變紫變黑,周圍水腫,疼痛明顯,肢體活動嚴重受限,嚴重者患部感覺和功能完全喪失。

凍瘡的辯證論治法

一、寒凝血瘀證

:症見形寒肢冷,顏色蒼白紅腫,有灼痛或瘙癢,麻木,或出現水皰、腫塊,皮色紫暗,感覺遲鈍或消失;舌淡苔白,脈弦細。治以溫陽散寒,調和營衛。

方選

:當歸四逆湯加味,黃芪10g、當歸10g、川芎5g、赤白芍各10g、雞血藤15g、透骨草15g、吳茱萸6g、桂枝10g、生薑皮6克。水煎服,日一劑。

二、寒盛陽衰證

:症見畏寒,形寒身冷,四肢不溫,區域性漫腫發涼或起水皰,遇熱癢痛相兼,皮色蒼白或紫暗;舌質淡。脈細澀或遲。治以溫經散寒、活血通絡。

方選

:當歸四逆湯加減,黃芪10g、當歸10g、川芎5g、赤白芍各10g、雞血藤15g、透骨草15g、吳茱萸6g、桂枝10g、生薑皮6g。

中成藥

:活血消炎丸3g口服,2次/日,溫黃酒或溫開水送下。

三、瘀滯化熱證

:症見患處暗紅腫脹,甚則灼茹腐潰,膿水淋漓;惡寒,發熱,口乾;舌紅,苔黃,脈弦數。治以清熱解毒,理氣活血。

方選

:四妙勇安湯加黃芪、地丁、公英等。痛甚者,加延胡索、乳香、沒藥等。

四、氣血虛瘀證

:症見神疲體倦,氣短懶言,面色少華,瘡面不斂,瘡周暗紅漫腫,麻木;舌淡,苔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治以益氣養血,祛瘀通脈。

方選

:人參養榮湯(人參、白朮、黃芪、炙甘草、茯苓、當歸、熟地、陳皮、五味子、遠志、白芍、桂枝、細辛、大棗)或八珍湯(黨參、白朮、茯苓、黃芪、當歸、白芍、熟地、川芎、桂枝、紅花)合桂枝湯加減。

凍瘡的一般治療方法

1、早期紅腫者,可選用紫草、茄根煎水,或祁艾、冬瓜皮、桂皮、川椒等量煎水溫洗或浸泡,2次/日,每次30分鐘。

2、桑枝90g,甘草30g,或用甘草、甘遂各30g,共煎,先燻後浸泡,2次/日,每次30分鐘。

2、艾草、乾薑、制川草烏、川芎等量燻洗溫泡患處。

3、白蘿蔔或紅辣椒適量煎水,燻洗患處。

4、厚搽70%蜂蜜、30%豬油軟膏或辣椒酊。

5、破潰者可搽10%硫磺魚石脂軟膏或生肌玉紅膏。

凍瘡的預防

1、適當的耐寒鍛鍊,如冷水洗臉、冬泳;

2、寒冷環境中注意肢體保暖、乾燥,工作時間不宜過長;

3、鞋襪不宜過緊;

4、受凍後不宜立即烘烤,以防潰爛成瘡;

5、進食牛肉、羊肉等溫性食物;

6、加強體育鍛煉,促進血液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