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千古的俗語“飯前一碗湯,醫生難開張”,很多人都百試不爽

在農村老家時,每次吃飯,母親總會會叨唸上句“飯前一碗湯,醫生難開張”。聽多了,也就習慣了,不過久而久之,“飯前喝碗湯”也就成了習慣。不過那個時候所謂的“喝碗湯”,就是喝點熱稀飯,或者是熱水之類的,沒有什麼其它的高階東西,再最多就是用熱水寖一塊桃酥或餅乾,就算是特殊照顧了。

流傳千古的俗語“飯前一碗湯,醫生難開張”,很多人都百試不爽

至於熱湯是飯前喝還是飯後喝,實際上屬於個人飲食習慣的問題。現在來看,喝湯問題的關鍵在於喝什麼湯,喝多少湯。如果飯前喝少量美味而含蛋白質豐富的湯,可以給胃腸一種刺激,使之做好接受食物的準備;但如果喝醬油湯一大碗,不但會稀釋胃液,還可能吃進過多的鹽,不利於健康。另外,有淺表性胃炎的人應飯後喝,以免加重症狀。因此,無論飯前飯後,喝湯一定要喝有營養的湯。這些都是現代的科學研究的結果。

那為啥中國從古代就有“飯前一碗湯,醫生難開張”的說法呢?你只要看一下那時候的飯菜質量,一切就會大白於天下了。

流傳千古的俗語“飯前一碗湯,醫生難開張”,很多人都百試不爽

不用說遠古時代,就說在改革開放之前,農村人大部分以粗糧為主。就拿山東來說,主食基本上是煎餅、窩窩頭、地瓜等。所以上世紀七十,農村文藝宣傳隊自編自演的《看親家》節目中,有這麼一段臺詞,到現在仍記憶猶新:“就著小魚卷大蔥,這個生活中不中?”所謂就著小魚卷大蔥,就是指吃著煎餅卷大蔥,還能吃上小魚,那在當時的農村就是一種奢侈生活了。

迴歸正傳。由於那時人們吃的食物大多為粗纖維,而且溫涼不均,如果不先喝口熱東西,極易造成涼氣在胃內積聚,並引發腸胃不適。如果先喝點熱東西,相當於提前給胃預熱預熱,疏通一下,既讓胃舒服起來,也讓消化系統潤滑暢通。的確大有好處。

流傳千古的俗語“飯前一碗湯,醫生難開張”,很多人都百試不爽

說到這裡,很多人會反問,“我都是飯後才喝稀飯,胃不是也挺好的嗎?”這主要是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吃的東西有菜有湯,營養均衡。但我還是認為,吃飯之前還是稍微喝點熱東西為宜,即使是幾小勺也可以。

這就像有些人吃飯特快,無形中加重胃的負擔一樣,如果飯前不喝點熱東西,也是在加重胃的負擔,只是臨時沒有表現出來而已。一旦感覺到不舒服了再去治,那就是很麻煩的事情了。

流傳千古的俗語“飯前一碗湯,醫生難開張”,很多人都百試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