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的最重危害是卒中!四類人群必須篩查

開欄的話:按照平均每分鐘跳動60~70次,預期壽命70歲計算,人的一生中心臟約跳動20億次,源源不斷地將血液輸送到全身,保障機體正常運轉。與此同時,心臟也非常脆弱,吸菸、飲酒、不愛動、吃得橫、情緒差、體內炎症水平高等都會讓它慢慢變得衰弱。為了幫患者解決“心問題”,時刻保持一顆強大的心臟,本期起,本版特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衰中心聯合推出“強心診室”欄目,希望讀者們持續關注。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以快速、無序心房電活動和心房無效收縮為特徵的心律失常。最新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我國45歲以上人群房顫患病率為1。8%,75歲以上人群中,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分別為5。4%和4。9%。由於房顫具有陣發性,症狀輕微,甚至沒有症狀,相當一部分患者未被診斷出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和房顫檢測技術的進步,其真實患病率還在逐年增長。

房顫的最重危害是卒中!四類人群必須篩查

人的心臟就像一間兩室兩廳的房子,有兩個心房、兩個心室。正常心跳時,依次是心房收縮—心室收縮—心房心室一起舒張,完成一次心跳。人們感覺到的心跳通常是心室收縮,但房顫時,心房無規律顫動,不能正常收縮舒張,最終會導致自我感覺心跳不齊,進而出現心悸、呼吸困難、乏力、胸悶、頭暈、焦慮等症狀。出現房顫,除了容易合併更多心臟疾病,引起心臟衰竭外,最嚴重的危害是誘發腦卒中。研究發現,患有房顫和沒有房顫的同齡人相比,腦卒中風險會增加3~5倍,5年、10年的死亡率也會增加約1倍。具體來說,是因為房顫發生時,心房有效收縮功能減弱或消失,其中的血液淤積,可能產生血栓。血栓脫落後隨著血液流動,停在哪裡就可能造成相應部位血管堵塞,如腦栓塞、肺栓塞、下肢深靜脈栓塞等。此外,房顫患者還可能面臨運動能力下降、抑鬱、住院和生活質量下降等風險。

房顫症狀的輕重差別也很大,症狀輕者可能隨著時間推移逐漸耐受了,就醫時常表示“沒有症狀”。但實際上,可能已經出現乏力、活動耐量下降等非特異性表現,腦卒中、心衰、暈厥等併發症也可能成為房顫患者的首發表現。因此,在評價房顫的危害時,不僅要根據已有症狀進行判斷,重要的是綜合考量。房顫篩查是儘早發現疾病隱患的重要手段,亞太心律學會最新發布的《房顫患者的腦卒中預防指南》建議,4類人應重點篩查房顫:≥65歲者進行隨機篩查;≥75歲者定期系統篩查;>50歲的風溼性心臟瓣膜病患者定期檢查;發生腦卒中的人必須篩查。臨床上,醫生會綜合考慮各種高危因素後,根據患者情況給予篩查頻率建議。

摸脈搏是篩查房顫最簡單的方法,大家可以數數自己1分鐘的脈搏有多少次,看看每次的間隔時間是否相等。如果脈搏節律完全不整齊,沒有規律,多半是房顫。若出現短暫心慌,但脈搏節律不齊,症狀不明顯,可遠端諮詢醫生;出現反覆心慌,甚至伴有頭暈、胸悶等症狀應及時就醫。

房顫的主要治療策略是轉復房顫心律,使其恢復且長期維持正常竇性心律。治療方法有兩個:一是服用藥物,控制節律,降低房顫發作;二是導管消融術,將消融導管經股靜脈送入心臟,把引起房顫跳動的一些結構用電燒或冰凍,讓節律變得整齊,治療成功率可達到約70%,一旦復發,可再次補充消融。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別讓心跳輕易“失控”,已經發生房顫的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循序漸進地減輕體重,以減少心臟負荷,降低房顫風險。另外,堅持適量運動、膳食均衡,以增強體魄和營養需求。

本文來自【生命時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