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善良與悲憫,全在“你吃了嗎”這句話裡,但很多人不懂

作為一箇中國人,你知道“你吃了嗎”這句話背後到底有什麼隱情?

這句話僅僅是一句客套話嗎?

你知道西方的“你好”根本無法跟中國的這句廢話文學相提並論嗎?

“你吃了嗎”

一句來自中國人的口頭禪,卻被中東知名學者

哭著解讀出了不一樣的心酸!

中國人的善良與悲憫,全在“你吃了嗎”這句話裡,但很多人不懂

中東學者演講時說:

你們知道中國人見面時說什麼嗎?

彼此見面的時候,如果是廣東人,他們會說:食佐飯咩?意思就是:你吃了嗎?

這就是中國人打招呼的方式,中國人知道捱餓的滋味,要是還沒吃,就會問你吃了嗎?要是還沒吃,不管家裡有什麼,快坐下來一起吃!

請在座的各位捫心自問,你們有比這更好地品質嗎?那是中國人的謙卑,是中國人的悲憫之心,

顧名思義,你吃了嗎,就是問你吃過飯沒有?如果你沒有吃,那我就給你做飯吃!

中國人的善良與悲憫,全在“你吃了嗎”這句話裡,但很多人不懂

但是這句話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呢?

在那些捱餓的日子裡......

“飢餓”這個詞,對於現在的人來說,已經很陌生很陌生了。

演員張國立在演完《1942》後接受採訪時說:

人的喜怒哀樂都可以演出來,唯獨飢餓是演不出來的。

沒有捱過餓的人,對於飢餓根本沒有概念。就像我的孩子問我:什麼是飢餓?我根本無法跟他們解釋,即使我舉出了很多例子,但是他們仍然體會不到什麼叫做“飢餓”!

中國人的善良與悲憫,全在“你吃了嗎”這句話裡,但很多人不懂

可能大部分80年代以後的人,都沒怎麼捱過餓,所以根本不知道飢餓的滋味。

我是80年代的人,

我的童年就是在飢餓中度過的,

對於飢餓是深有感觸,甚至記憶猶新的。

八十年代,土地劃到各家各戶,有了一畝三分地的農民有了積極性和主動權。中國幅員遼闊,土地有肥沃,也有貧瘠。我們家鄉屬於山區,土地非常貧瘠、山地只能種馬鈴薯,紅薯,玉米,小麥,水田可以種油菜和水稻,糧食產量很低。一年也僅能種兩季主糧除了上繳公糧以外,大部分農民都解決了溫飽。

人們的主糧是小麥和水稻,而玉米、紅薯、馬鈴薯之類的,主要供牲畜食用。但是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到了青黃不接的時候,

用於牲畜食用的玉米、紅薯、馬鈴薯等,就成了我們全家的口糧。

土豆出來後,每天上頓下頓都是清水煮土豆,連一點油鹽都沒有,清湯寡水,馬鈴薯本身就有有毒物質Solanen,是一種有毒的配糖生物鹼。該生物鹼不是單一成分,主要由兩種由茄鹼組成的配糖生物鹼,茄鹼和茶鹼組成。使用過量就會出現腹瀉,頭暈,嘔吐,所以我們經常吃得肚子揪心的疼,嘴裡的口水止不住地流。

中國人的善良與悲憫,全在“你吃了嗎”這句話裡,但很多人不懂

相比較而言,紅薯就會好很多,裡面的糖分較多,飽腹感也很強。

吃得最多的就是玉米。青玉米出來煮著吃,烤著吃,玉米幹了之後磨成粉,有粗有細,可以熬粥,也可以烙餅。

在今天看來,這些都成了稀罕物,但那時就是我們的救命糧。

說到救命糧,農村還真有這個東西,但他不是糧食,而是一種野果,酸澀中帶著淡淡的甜味。這也是我們小時候用來裹腹的東西。

中國人的善良與悲憫,全在“你吃了嗎”這句話裡,但很多人不懂

每天還不到放學的時候,很多同學的肚子就開始叫喚了;人一旦飢餓,冒虛汗,渾身癱軟,眼冒金星,不想說話,所以那時候的心思,根本就沒有用在學習上。一次我餓得直接暈過去了,老師把我叫醒的時候,口水浸溼了整個語文課本。

每天就盼望著放學鈴響,然後滿山遍野的搜尋野果,河裡捉魚和螃蟹,甚至去農民伯伯地裡偷涼薯,花生,紅薯等,經常被抓現行。

不過那時候大人都知道,我們去偷東西,跟品行沒啥關係,都是餓得不行了,所以他們的責備中帶著幾分痛心,臨走時還不忘再給我們弄些吃的。

中國人的善良與悲憫,全在“你吃了嗎”這句話裡,但很多人不懂

當然,父輩們捱餓的經歷可就多了,吃樹皮,啃泥土,我家三爺爺,

就是餓得實在不行,吃泥土最後腹脹而死。

那時候捱餓的原因,糧食產量低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大家的飯量都特別大。即便是現在依然如此,同樣年齡的人,農村人的飯量比城裡人的大得多得多。一是農民做的都是體力勞動,需要大量的能量,而且農村的物質相對匱乏,營養單一,所以必須依靠量的積累來抵消質的匱乏。

有了年幼時日忍飢挨餓的經歷,所以我們養成了節約糧食的習慣,每次吃飯必須光碟,並且要求孩子們也要如此。

如果我們忘記了曾經的苦難,新的苦難就離我們不遠了。

即便今天物資非常豐富了,大家不用再為糧食發愁,但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因為大家都在忍受著飢餓,所以更清楚地知道飢餓的含義,飢餓的痛苦。

如果你餓了,我就給你做飯吃,如果你不餓,那我就為你祝福!

這就是中國人的善良!而不是見誰都點頭哈腰,並說一句:請多關照!

中國人的善良與悲憫是刻在骨子裡的......

我講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

大概12年前,出於好奇,我跟兩個朋友去一個傳說中的原始森林遊玩。早上天不亮就出發,我們在山裡轉了大半天,驚喜、刺激讓我們忘乎所以,誰知竟然迷路了,而山裡有沒有手機訊號。

眼看著天快黑了,食物也沒有了(預估不足),如果再找不到出山的路,我們可能就會有麻煩。

我們心急如焚,在山上四處搜尋,希望有從天而降的大救星。

在行進中,我們忽然發現前方似乎有一戶人家,而且有煙霧從房子裡冒出來,我們欣喜若狂。

三步並作兩步走,我們快速來到房子跟前,原本就是想跟主人打聽一下出山的路。

敲了敲門,從屋裡出來一個年輕媳婦,端著一碗食物。裡面有湯有飯,有菜,黃的,黑的,綠的,讓我想起了......一陣噁心。

那就是剩飯剩菜大雜燴!

“你們吃飯了嗎?”

突如其來的一句話,但是馬上聯想到她們家鍋裡的食物,我們趕緊說:

吃過了,吃過了。

但是飢腸轆轆、不爭氣吱哇亂叫的肚子,根本逃不過年前媳婦的眼睛。

這時候,屋裡聽見我們說話的聲音,又出來一男一女兩個老人,大概70歲左右的樣子。老人碗裡吃的跟媳婦碗裡的一樣。

我們說明了來意,老二二話不說,就吩咐年輕媳婦:你趕緊去做飯,他們肯定沒吃。

我們急忙阻攔,說實話,是打心裡有點“吃不下去”的意思。

年輕媳婦不管我們,徑直進了廚房。

老人將家裡的桌子搬出來,給我們倒了茶水。

老人很健談,一邊給我們指明出山的路,還告訴我們要注意山裡可能有獵人放的夾子。

很快,我們就聞見了從廚房傳出來炒菜的香味,以及鍋鏟和鍋觸碰的美妙音符。聽得出來,年輕媳婦很能幹、很利索。

我們都在心裡嘀咕:不知道我們將要食用的是怎樣難以下嚥的飯菜,不過盛情難卻,再難吃也要吃下去。

不到四十分鐘,一大盤臘肉,一盆豬蹄湯,幾盤精緻的小菜就擺在我們面前。

中國人的善良與悲憫,全在“你吃了嗎”這句話裡,但很多人不懂

飯菜端出來的那一刻,我們幾乎都愣住了!

眼前的飯菜,跟他們先前吃的,簡直天差地別!

我們三個面面相覷!

“趕緊趁熱吃,山裡溫度低,等一下冷了就不好吃了”

在主人的邀請下,我們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老人家還拿出了自家釀的米酒,一會兒給我們夾菜,一會兒給我們倒酒。

他們完全沒有把我們當成匆匆過客,而是把我們當成久違相逢的親人。

霎時間,我們的擔心,恐懼,飢餓便煙消雲散。

酒足飯飽,我們準備下山。他們極力挽留我們,老人家還拉著我們的胳膊不讓走,那份熱情,我至今難忘。

我們婉言相拒,同伴掏出了300塊錢給老人家。

老人家說:

你們大老遠來了,我們招待你們不是應該的嗎?再說了,我們招待你們,可不是圖你們的錢,不管走到誰家。吃一頓飯,哪還有要錢的道理?

不但不要錢,老人還表現出招待不周的神情。

老人堅決不要,還說再給他們錢,他們就生氣了。

明著給錢不行,我就趁喝水的機會,我就趁喝水的機會,將錢壓在了盤子底下。

臨走時,老人還熱情地招呼我們下次再去做客。

很多年後,我們三人回去找過這家人,沒有找到。也許是早已搬遷了。

現在,我們只有到了飯口,才會互相問一句“你吃了嗎”,而這句話的含義就是表面意思,你吃飯了沒有,或許就是簡簡單單打招呼的一種程式式語言。

而在過去,“你吃了嗎”,表達的是對方對我們確確實實的關心。

民以食為天,我們生命的延續,不就是靠食物在維持嗎?他們關心我們吃沒吃,不就是在關心我們的生命嗎?

在過去,大家的境況都是一樣的,都在捱餓,自己都飽含飢餓的時候,還在替對方的生命擔憂,

這不是一種高貴的精神嗎?

不是一種純粹的精神嗎?

不是一種脫離低階趣味的精神嗎?

總結!

相反,社會進步了,文明瞭,但是這種刻在中國人骨子裡的善良與悲憫之心,卻越來也淡了!

今天,收到朋友的一條資訊

:“在嗎”?

短短的兩個字,我們就會揣測,他是不是想跟我借錢?是不是想讓我幫忙?

朋友間互相問一句

“生意好嗎?”

你就會猜想,他是不是想打聽你的商業秘密,如果混得不好,他會不會看你的笑話!

“改天請你吃飯”

改天是哪天,明天,後天,還是明年,後年?

大家都在處處防備,精心算計。

中國人的善良與悲憫,全在“你吃了嗎”這句話裡,但很多人不懂

“你吃了嗎”,不是一句廢話,而是我們的善良,真誠,悲天憫人的心!

我們既要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同時也應該將中國文化繼續傳承下去,將善良與悲憫刻在骨子裡!

如果我們中國人發自肺腑的一句話,還沒有外國人理解的深刻,那我們真該反思了。

您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