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持久戰竟是“次優”?(上)

俄烏衝突:持久戰竟是“次優”?(上)——

俄烏衝突至今已持續了近十個月,當前陷入了僵持狀態卻愈加血腥殘酷。據媒體報道,在烏東巴赫姆特等地,戰事成了一臺“絞肉機”,俄烏兩軍每天都有很多官兵死傷,令旁觀者為之痛惜。與此同時,相關方都釋放出願意談判的訊號,但實際在領土問題上又各不相讓。這樣下去,大機率將拖成一場持久戰。

筆者原來覺得這是個“多輸”的情形:烏克蘭肯定損失最大,俄羅斯的消耗也自不待言,歐洲國家的日子亦不好過,惟美國因“隔岸觀火”受損最小,只是出了點錢和槍炮而已。總的來看,這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但是,筆者近日仔細思考後發現,目前的這種狀況對各方來說肯定不是“最優”,卻可能是一種“次優”!……此話怎講?姑妄析之。

筆者這樣說是基於俄烏都不肯退讓的現狀。對烏克蘭來說,最好的結果當然是全面收復失地,然而憑其實力很難做到;打持久戰雖然損失很大,但總比“喪權辱國”要好。對俄羅斯來說,將烏“滅國”顯然已做不到,持久戰的消耗也很大,但總比把已經“入俄”的那四個州“吐”還給烏克蘭要好,那樣的話普京的面子將蕩然無存,搞不好其大位難保。所以普京近日表示俄烏戰事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此話聽起來有些無奈,倒是與美國的態度“不謀而合”,後者早就聲稱其目標是“削弱俄羅斯”。這樣看起來,打成持久戰豈不是各方的“次優”?

然而看起來俄烏雙方又不甘心如此,實際上最近戰事也出現了一些新動向。先看俄方。自克里米亞大橋挨炸以後,俄羅斯開始對烏克蘭全境持續進行大範圍的導彈轟擊,將烏方的發電廠等能源基礎設施炸得一塌糊塗,其目的顯然不僅僅是“報復”,還想藉此將烏克蘭打趴下,從而不得不回到談判桌上向俄方“割地求和”。但如此狂轟濫炸了一個多月,烏克蘭依然不屈不撓,寧可在黑暗中苦熬寒冬。

再看烏克蘭,也沒有乾等著“挨炸”,除了在正面戰場與俄軍互有攻守,最近開始嘗試攻擊俄本土目標,其標誌性事件就是不久前用無人機襲擊了俄境內的三座軍用機場,據說離莫斯科只有幾百公里。雖然其炮火射程有限,與俄方動用上千枚中短程導彈對烏方各地目標施加密集轟炸相比是“小巫見大巫”,但畢竟顯示了烏方“以其治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決心和態度。

如果事情僅止於此倒還罷了,據環球網近日轉引英國《泰晤士報》爆料,稱俄方對烏境內基礎設施進行多次導彈襲擊後,美國已經改變立場,將默許烏方對俄境內目標進行遠端打擊。《泰晤士報》稱,自10月以來,五角大樓修改了對烏克蘭戰爭的威脅評估,其中包括關於向基輔運送遠端武器是否可能導致俄羅斯和北約之間直接軍事對抗的新判斷——這意味著美國現在可能考慮向基輔提供遠端武器。

報道分析認為,美國之所以做出改變,主要是對俄烏衝突升級最終導致自己與俄發生正面交火乃至爆發核大戰的擔心有所減少。同一天,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在接受挪威NRK電視臺採訪時承認,烏克蘭衝突可能導致俄羅斯和北約之間的戰爭,局勢可能失控,但他又稱相信俄羅斯與歐洲會找到避免衝突的方法。

有軍事專家認為,北約秘書長的宣告和《泰晤士報》的報道同時出現絕非偶然,可以將其視為西方對俄發出的最後通牒——如果俄羅斯不停止用導彈轟炸烏克蘭的基礎設施,將不會阻止烏攻擊俄本土。筆者看到,俄總統普京最近也打破了一段時間以來在核武問題上的“靜默”,開始又拿它來說事,稱俄方準備“效仿”美國,不排除採用“先發制人”的戰略。筆者覺得這可能是普京針對美國轉變立場所發出的威懾——儘管英媒的上述爆料未得到美方的證實,但對俄羅斯來說不得不防。

如果這些訊息成為事實,豈非意味著目前俄烏衝突的相對平衡(即筆者所說的“次優”)將被打破,戰爭將會進一步升級?……今天先說到這裡,容下回分解。(未名日記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