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肺癌的治療效果,沒你想的那麼糟

昨天,我在公眾號上發表了關於多發肺癌的一些資料,總結成文:

決定多發肺癌患者治療效果的,是這兩儀。

力求探尋一下,多源發肺癌在接受手術切除以後的治療效果。

帖子出來以後,引起了不少粉絲的擔憂。

在此,針對幾個常常問到的問題,嘗試進行解答。

研究分享

在前文中,我一共分享了4項回顧性臨床研究,這裡進行一個簡單回顧。

#1 2015 <肺癌>

多發肺癌的治療效果,沒你想的那麼糟

研究納入67例多發肺癌,基於主病灶CT表現分為磨玻璃為主和實性為主。

資料顯示:

主病灶磨玻璃為主型,5年總生存率 95.8%;

主病灶實性為主型,5年生存率 68.0%。

#2 2020 <胸外科年鑑>

研究納入接受手術切除的多發肺癌272例,基於CT表現是否合併實性結節,劃分為三組,其分別的的遠期生存如下:

無實性結節組,5年總生存率 97.2%,5年複發率 6.3%;

1枚實性結節,5年總生存率 82.1%,5年複發率 29.9%;

2枚實性結節,5年總生存率 41.0%,5年複發率63.7%。

多發肺癌的治療效果,沒你想的那麼糟

#3 2018 <胸心血管外科雜誌>

研究納入接受手術切除的多發肺癌96例,基於CT表現是否合併實性結節,劃分為三組,其分別的的遠期生存如下:

無實性結節組,5年總生存率 100%,5年複發率0%;

1枚實性結節,5年總生存率 68%,5年複發率19.5%;

2枚實性結節,5年總生存率 51.4%,5年複發率40.1%。

#4 2018 <肺癌>

多發肺癌的治療效果,沒你想的那麼糟

研究納入接受手術切除的臨床I期多發肺癌患者,總共246例。

基於影像學表現,將每個肺結節分為

磨玻璃為主型(主磨)、實性為主型(主實)、以及純實性(純實)

基於此,將入組患者基於肺結節影像表現分為六組:

主磨+主磨(n=73)、主磨+主實(n=54)、主磨+純實(n=53)、主實+主實(n=12)、主實+純實(n=20)、純實+純實(n=34)。

預後分析顯示:

主磨+主磨 5年總生存率:97.3%;

主磨+主實 5年總生存率:98.2%;

主實+主實 5年總生存率:90.9%;

主磨+純實 5年總生存率:84.8%;

主實+純實 5年總生存率:78.7%;

純實+純實 5年總生存率:41.8%。

資料彙總

從以上文章不難看出,多發肺癌的影像學表現,確實深刻地影響著這部分患者的遠期療效。

如果要區分,那就是全是磨玻璃的效果最好,而全是實性結節的效果最差。

但是,以上研究都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每個研究資料量都不大。

最大宗的研究報道不過272例。

這就會帶來很明顯的偏倚。

舉個例子,在第四項2018年發表在<肺癌>上的研究,就出現了一個很怪異的生存結局:

原本應該最好的主磨+主磨,5年生存率97。3%;而原本應該要差一些的主磨+主實,5年生存率卻能到98。2%。

這很不合理的生存結局,放到樣本量中就很好理解:

主磨+主磨的人群一共73例,5年隨訪中死亡2例,因此最後的生存率是71/73,即97。3%;

主磨+主實的人群一共54例,5年隨訪中死亡1例,因此最後的生存率是53/54,即98。2%。

所以兩組之間的差異,無非是前者在隨訪期間,多出現了一例死亡。

而這個死亡的死因卻不一定和肺癌相關,它可能是心腦血管意外、可能是車禍、也可能是其他的問題。

Overall survival,總生存率,計算的就是死亡。

即包括因任何原因導致的死亡,只不過這在腫瘤患者(尤其是侵襲癌)中,更多地和腫瘤相關。

所以,這種差異,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的。

我就在想,那既然每個研究樣本量都很小,為什麼不嘗試把所有的資料彙總起來進行分析呢?

這樣,不就可以用更大的樣本量去統計,從而減少偏倚嗎?

於是,我彙總了以上資料,得到了下面這個結果:

無實性結節組,5年總生存率 97.1%;

1枚實性結節,5年總生存率 80.4%;

2枚實性結節,5年總生存率 46.8%。

多發肺癌的治療效果,沒你想的那麼糟

一些常見的疑問

Q1:這裡說的實性結節和CT檢查發現的實性結節有什麼區別?

這裡必須強調,以上所有的結節,都是經過手術確證的惡性結節,即都是癌結節。

而在CT上發現的實性結節,基本都是良性的。

CT篩查發現的早期肺癌,絕大多數都含有磨玻璃成分,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磨玻璃肺癌。

這個群體治療效果很好:有這種特徵的早期肺癌,5年生存率都高於90%!

CT篩查發現的實性肺癌,儘管治療效果不佳,但發現機率要比磨玻璃肺癌要低得多!

所以,因為CT檢查發現肺上有幾個實性結節的病友,大可不必糾結於此拉!

既然都是良性的,有啥好糾結的?

Q2:是否可以單純透過影像學表現就斷定預後,難道病理亞型(比如危險因素)就不重要嗎?

多發肺癌的治療效果,沒你想的那麼糟

病理亞型,肯定重要,這個毫無疑問。

但為什麼這幾個研究都沒怎麼提?

最大的問題,是這個系列研究,探討的是兩個結節的排列組合,因此面臨的分組將會非常雜亂。

尤其是研究納入的樣本量還都非常侷限。

在這種情況下,研究者基於研究設計的考慮,是沒辦法同時考慮病理因素的。

唯一能做的,只能抓大放小,先把影像學的具體影響解答清楚再說。

但是,落實到具體問題上,肯定還是分化好的效果好過分化差的。

Q3:兩個病灶的不良作用,會不會相互疊加?

有朋友擔心,既然我同時長了兩個肺癌,那他們的不良因素會不會相互疊加?

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應該是不會的。

一方面,從現在的分期系統來說,主張對多原發癌採用基於主病灶的T分期。

T分期,就是Tumor分期,指的就是針對原發瘤進行的分期。

這裡舉個例子,一個病友,手術切下來有3個肺癌,其中最大的那個是T2,其餘兩個是T1。

那麼,針對這個病友的分期判定,就是T2(3)。

這裡面的括號,指的是他有3個惡性結節,但分期依然以T2進行劃分。

另一方面,這幾個研究,都發現了一個重要現象,即在各個病灶中,真正對多發肺癌預後產生巨大影像的,還是主病灶。

比如,2015年<肺癌>那項研究就發現:

主病灶的大小會對多發肺癌預後產生最顯著的影響,其中主病灶>25mm的死亡風險會比其他人群高3。085倍,而這個還是在校正其他不良因素的影響下實現的。

生存曲線顯示,主病灶不足25mm的患者,5年生存率高達92。4%!

相反,次要病灶的大小卻不會對預後有顯著影響。

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一個患者因為同時得了幾個肺癌而捱了幾刀,肺功能損失更大,體質更虛弱。

從這個角度來看,幾個惡性病灶確實會有不良影響的疊加效應。

但從現有證據來看,只要採取一種合理的恢復期策略,這種不良影響應該是很容易被遮蔽掉的。

有不懂的,可以看看下面這篇文章:

早期肺癌手術以後,應該怎麼做才能減少復發

Q4:是不是有了實性肺癌,預後就很差?

在前文中,我確實提到了一個觀點,多發肺癌的命數在兩儀,一個是磨玻璃,一個是實性。

其中,磨玻璃好,而實性差。

但,絕不是說,有了實性預後就一定很差。

沒有很!就是差一點點!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從彙總版資料來看,含有一個實性結節組的5年生存率為80。5%。

而在這是日本JCOG0201臨床研究資料的二次分析中,作者基於239例I期實性肺腺癌患者預後進行分析後得到:

5年總生存率:T1a:87.5%,T1b:85.9%,T1c:73.7%

可以看到,即便是I期實性肺腺癌,當體積稍大時,預後也可能低於80%。

而更不用說本次入組的系列研究,並沒有就結節大小設定標準。

簡單理解,就是任何大小的實性結節,均有可能被納入。

這樣理解的話,多發肺癌的治療效果,和單發肺癌的治療效果,其實是一樣的。

他們之間的最大差別,不是效果,而是應該如何決策而已。

兩個實性肺癌的預後為什麼這麼差?

這時,肯定有人會說:

鄭醫生,你不是說結節的不良效應沒有疊加效應嗎?

那為什麼實性+實性的效果會這麼差?

沒錯,從資料上來說,實+實的5年生存率確實不好,在彙總版中也只有46.8%,不足50%。

彙總版納入實性結節109例,樣本量對於單純反應生存來說,是足夠的。

這是國際肺癌聯盟(IASLC)收集了來自全球16個國家共

94,708

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遠期生存結局繪製的生存曲線,基本代表了

現有的最權威的分期生存資料

多發肺癌的治療效果,沒你想的那麼糟

從中可以看出,不足50%的總生存率,甚至要低於IIB,也就是比IIIA高一點。

而在沒有淋巴結轉移(N0)的情況下,IIB期對應的是T3,IIIA期對應的是T4。

多原發癌涉及的四項研究,納入的患者,基本都沒有淋巴結轉移。

難道原本兩個不點大的實性肺癌,只要一起出現,他們對預後的影響,就達到T3、T4肺癌級別。

T3肺癌,大於5cm,不足7cm;

T4肺癌,大於7cm或累及重要臟器導致病灶得不到完全切除。

細思極恐,這難道不是說,實性和實性存在疊加效應嗎?

還真不是。

最大的問題,來自這個基本事實,在現階段,即便面對兩個病理型別高度一致的肺癌,我們也很難單純依靠影像學表現去判斷他們的關係。

磨玻璃沒問題,只要是磨玻璃,基本都是原發癌。

但是,實性肺癌就是不行。

所以,為什麼實性加實性群體這麼差?

那是因為,在以上研究納入的所謂多發肺癌中,在實性+實性那個群體中,混雜了相當一部分的轉移性肺癌患者。

而肺轉移,同個肺葉轉移算T3;同側不同肺葉轉移算T4;對側肺葉轉移算M1(也就是IV期)。

所以,原本效果不差的多元發實性肺癌的治療效果,就這麼被強行拉低到接近IIIA期水平。

我的論據

多發肺癌的治療效果,沒你想的那麼糟

早在2003年,美國胸科醫師協會(ACCP)就制定了專家共識,用於指導兩種肺癌在病理相同情況下的定性問題。

比如,兩個肺癌都是腺癌,那我們憑藉什麼去判定他們之間的關係,到底是原發,還是轉移。

隨著時間推進和資料積累,這個指南在2007年和2013年分別進行了兩次更新。

現在我們廣泛應用的,就是2013年的這個版本,即第三版專家共識。

這個指南指出,當同期出現的兩個肺癌組織學型別一樣時,只要位於不同的肺葉,同時沒有縱隔淋巴結轉移和遠處轉移病灶,即可判定為原發。

為什麼?

因為基於機率學的考慮,一個肺癌在沒有發生縱隔淋巴結轉移也沒有遠處轉移的情況下,就發生肺內轉移,可能性確實最低。

但是,肺癌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一旦它具備轉移傾向,最容易的發生的轉移部位,就是肺部。

所以,這種單純依靠影像學表現去定性肺轉移與否,原本就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結果極不嚴謹。

鄭醫生曾經登入過美國的SEER資料庫,從中篩選得到1045例特殊的再發肺腺癌患者——他們每個人都在以前得過肺腺癌,並接受了手術治療。

換言之,這個群體,都是得了一次肺腺癌,然後手術切除以後又重新長出肺腺癌的群體。

針對他們的第二次肺腺癌,美國SEER資料庫都參照美國胸科醫師協會(ACCP)指南進行了分期。

結果發現,本應最差的IV期患者,他們的生存曲線卻介於I期和II期之間(下圖左)。

而進一步的分析顯示,基於該指南確定的原發癌,他們的治療效果居然和轉移癌一模一樣(下圖右)!

多發肺癌的治療效果,沒你想的那麼糟

而同樣的,我納入的四項研究,均無一例外選擇了ACCP指南作為定義多元發肺癌的標準。

有的,甚至不是最新(2013)版。

這也必然導致這個群體中的實性-實性群體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轉移性肺癌!

參照上圖右側,既然原發癌和轉移癌的生存曲線可以完全重合,那麼我猜測這個比例應該是50%。

轉移癌中混雜了一半的原發癌,而原發癌中混雜了一半的轉移癌。

只有這樣,兩個群體才能完全一致,跑出來的生存曲線才能完全重疊。

這就很尷尬了,二選一,準確率50%,和蒙沒什麼區別。

所以,為什麼實性-實性群體效果不好?

因為裡面混雜了相當一部分的晚期、轉移性肺癌患者。

多發肺癌的治療效果,沒你想的那麼糟

這時,可能會有人提出不同意見,即他們會不會在參照ACCP指南的基礎上,也送檢了基因檢測,然後基於基因檢測結果來判定結節性質呢?

我個人認為,這種存在的可能性很低。

最直接的證據來自入組年份,以上4項研究的患者入組年份,介於2004-2015年。

而在這個時間段,利用基因檢測結果來判定腫瘤性質尚處於摸索階段。

這裡就更不用討論多次送檢帶來的鉅額經濟成本了。

寫在最後

本期的帖子,寫的非常意外。

我原本是已經準備著手講述多發肺癌的其他問題,比如治療決策、基因特點。

但是,當我看到後臺有太多粉絲的糾結情緒時,我才發現我的帖子給大家造成了多大的困擾。

也才下定決心,把這個問題重新說一次,爭取一次說清楚。

甚至有粉絲把體檢報告發上來問:

鄭醫生,我上次CT體檢,肺上居然有好幾個實性結節!

我完了!

希望這次的文字,能幫助大家認識一個更加客觀、更有希望的多發肺癌。

多發肺癌,只要不是轉移,就沒什麼好怕的。

如果多發肺癌都是磨玻璃,那切了基本等同治癒。

就算混雜有可疑實性結節,那也很簡單,早點把主病灶切了就行了。

別忘了,這是2015年<肺癌>那項研究告訴我們的,在主病灶不足25mm的情況下,提前發現並手術干預,5年生存率高達92.4%!

所以,只要及時發現、及早手術,一樣有治癒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