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和秦國會盟,憑什麼楚懷王被扣留,趙惠文王卻能全身而退?

“澠池會盟”是公元前279年,秦國和趙國在澠池西河之外的一場會盟。在澠池之會中,秦昭襄王有意羞辱趙惠文王,於是,他對趙惠文王說:“我聽說你喜歡彈瑟,我這裡有瑟,請你彈一曲給我們聽聽!”趙惠文王不敢推辭,只好彈了一曲。這時秦國的御史走來,把這件事情寫在簡上: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在澠池宴會,秦王命令趙王彈瑟。

同樣是和秦國會盟,憑什麼楚懷王被扣留,趙惠文王卻能全身而退?

在趙國大臣藺相如看來,秦昭襄王此舉,是對趙國的莫大侮辱,心裡十分惱火。於是他上前對秦昭襄王說:“趙王聽說秦王擅長秦國的樂器,我獻上一個缶(瓦罐),請你敲擊缶讓大家快活快活。”秦昭襄王大怒,不肯答應。藺相如發現對方不肯敲,便端起缶走過去,跪獻給秦王,秦王還是不肯敲。藺相如說:“現在我離大王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應我的要求,在這五步之內,我拼著不要腦袋,也要以頸血濺你一身。”意思是要和秦昭襄王同歸於盡。

秦昭襄王的侍衛看到這般情景,準備拿下藺相如。對此,藺相如瞪大眼睛,大聲喝退了秦國的侍衛,秦昭襄王只好勉強在缶上敲了幾下。藺相如回頭叫趙國的御史,也把這件事記錄下來:某年某月某日,趙王和秦王在澠池會盟,趙王命秦王為其擊缶。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針鋒相對,讓秦昭襄王很沒有面子。不過,秦昭襄王卻沒有像當初扣留楚懷王一樣,繼續扣留趙惠文王。那麼,問題來了,同樣是和秦國會盟,憑什麼楚懷王被扣留,趙惠文王卻能全身而退?

同樣是和秦國會盟,憑什麼楚懷王被扣留,趙惠文王卻能全身而退?

首先,楚懷王熊槐(?-公元前296年),羋姓熊氏,楚威王之子,楚頃襄王之父,戰國時期楚國第37位國君。楚懷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秦國攻打楚國,奪取了八座城池。秦昭襄王寫信約楚懷王在武關會盟。楚懷王見信後,心生畏懼,擔心赴約將受騙,不赴約又會激怒秦國。此時,屈原等大臣勸楚懷王不要去。但是,楚懷王的小兒子子蘭以不應破壞和秦國的關係為由,勸楚懷王赴約。楚懷王最終還是前往武關。結果秦國在後面伏兵埋伏,關閉了武關的大門,斷絕了楚懷王回國的道路,將楚懷王劫持到了咸陽。

同樣是和秦國會盟,憑什麼楚懷王被扣留,趙惠文王卻能全身而退?

對此,秦國要求楚王用附屬國的禮儀朝見秦王。楚懷王大怒,後悔沒有聽從屈原等大臣的話。此後,秦昭襄王逼迫楚懷王割讓巫郡和黔中郡,被楚懷王嚴詞拒絕。自此之後,秦國扣押了楚懷王。對此,在筆者看來,同樣是和秦國會盟,楚懷王沒有什麼得罪秦昭襄王的地方,卻還是不能全身而退,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就第一點來說,這顯然是因為趙國實力強大。早在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就在趙國推行了胡服騎射。在胡服騎射後,趙國將士的戰鬥力明顯提升,不僅消滅了中山國這一心腹大患,還擊敗了西北一帶的遊牧民族,從而擴大了趙國的疆域。

趙惠文王四年(前295年),趙武靈王遭遇沙丘之亂,他被包圍達三個月,在宮中得不到飲食,終於餓死在沙丘宮中,終年45歲。死後大臣追諡“武靈”,後人尊稱趙武靈王。到了公元前279年,澠池會盟時,雖然趙武靈王已經去世,但是,趙惠文王也是一位比較有作為的君主。

同樣是和秦國會盟,憑什麼楚懷王被扣留,趙惠文王卻能全身而退?

趙惠文王是繼趙武靈王后比較有作為的國君,他曾任用樂毅和平原君為相,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趙奢為將,對外以理折服強秦,對內整頓吏治,使得“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征戰上不斷攻取齊魏兩國土地,趙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趙奢攻取齊國麥丘(今山東商河西北),趙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廉頗攻取齊國昔陽(今河北晉縣西北),趙惠文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6年),廉頗攻取魏國的幾(今河北大名東南)。彼時,人們稱趙國“嘗抑強齊四十餘年,而秦不能得所欲”(《戰國策·趙策三》)。

在此基礎上,趙國的國力完全可以和秦國一較高下。至於楚懷王時期的楚國,不僅在丹陽之戰、藍田之戰中敗給了秦國,還在垂沙之戰中遭到了齊國、韓國、魏國等諸侯國的圍攻。從這一角度來看,楚懷王導致楚國走向了衰落,也促使秦昭襄王不用擔心楚國的報復。因為當時的楚國,正是需要休養生息,恢復國力的階段。所以,在楚懷王被扣留之後,楚國大臣改立楚頃襄王,也即他們並沒有想從秦國手中救回楚懷王。

同樣是和秦國會盟,憑什麼楚懷王被扣留,趙惠文王卻能全身而退?

進一步來說,在扣留楚懷王之前,秦國和楚國已經多次交手了。對於楚國的實力,秦國已經是知根知底了。但是,澠池會盟前,秦國和趙國並沒有爆發較大規模的戰役,也即趙國還是一個未知的對手。比如趙奢指揮的閼與之戰,爆發於公元前269年,而趙括指揮的長平之戰,則是在澠池會盟20年後才爆發的。由此,秦國還沒有全面掌握趙國的實力,貿然扣留趙惠文王,確實不是一個理智的選擇。

就第二點來說,則是會盟地點的不同。對於楚懷王來說,是前往秦國控制的武關,以此和秦昭襄王會盟的,這無疑是羊入虎口了。而就澠池會盟來說,澠池當時還是韓國的城池。所以,不管是秦國還是趙國,都不能直接將大軍帶到韓國的疆域。並且,在澠池會盟時,藺相如還做了後手準備,也即讓廉頗率領大軍在趙國和韓國的邊境等待,只要秦昭襄王敢扣留趙惠文王,廉頗就會立即率領精銳的趙軍前來營救。

同樣是和秦國會盟,憑什麼楚懷王被扣留,趙惠文王卻能全身而退?

根據《史記》等史料的記載,澠池會盟前,趙惠文王害怕秦國,本來不想去,畢竟楚懷王就被扣押了。對此,廉頗、藺相如商議道:“大王如果不去,就顯得趙國既軟弱又膽小。”趙惠文王於是前往赴會,相如隨行。廉頗送到邊境,和趙惠文王訣別說:“大王此行,估計路程和會見禮儀結束,再加上返回的時間,不會超過三十天。如果三十天還沒回來,就請您允許我們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的妄想。”趙惠文王同意這個意見,便去澠池與秦昭王會見。

正是因為趙國做了比較充分的準備,從而幫助趙惠文王全身而退。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楚懷王也在身後準備一支隨時出動的大軍,秦昭襄王是否還敢扣留對方,自然要打上一個問號了。因此,楚懷王一點也沒有反制的手段,無疑是他遭到扣留,並最終客死異鄉的重要原因。換而言之,楚懷王的遭遇確實值得同情,但是,他的天真還是需要批評和否定的。

同樣是和秦國會盟,憑什麼楚懷王被扣留,趙惠文王卻能全身而退?

最後,就第三個原因來說,公元前298年,楚懷王被扣留的第二年,齊國相國孟嘗君要求秦國釋放楚懷王。在被秦昭襄王拒絕後,孟嘗君率領齊國、韓國、魏國這三國的聯軍,攻破了秦國的函谷關,迫使秦昭襄王割地求和。因此,秦國已經為扣留楚懷王付出了一定的代價,現在如果再扣留趙惠文王的話,自然會給山東六國聯合攻打秦國,提供一個合適的理由,並導致秦國被打上不講信義的標籤。而這,也會影響到秦國之後的遠交近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