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概念股遭遇滑鐵盧:碳中和實施路徑被世界所關注

本報記者杜麗娟 北京報道

對“碳中和”概念的熱議從兩會一直持續到一季度末,受基本面利好影響,資本市場上“碳中和”概念股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漲幅。按照中央安排,目前要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

然而,和歐美市場比,作為後起之秀的中國,要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時間只有30年,同等情況下,歐盟用了70年的時間,美國則用了43年。

在此背景下,中國實施路徑也被世界所關注。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認為,實現“碳中和”的核心是未來產業和技術競爭格局的問題。“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會形成不同的排放路徑,當前我們需要解決城市病,空氣質量,極端氣候和災害事件等問題,實現低碳經濟發展。”

調整能源結構從而實現降碳目標,正在業內形成更多共識。多位學者也建議,“碳中和”路徑下,未來能源結構應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為主體。

中國城市溫室氣體排放資料集(2015)顯示,中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東中西地區二氧化碳排放佔比分別為:東部50%,中部37%,西部13%,“碳中和”目標必然會影響到我國未來的城鎮化發展。

中國城市百人論壇秘書長(執行)、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認為,在城市“人才爭奪戰”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城市發展動力以及競爭邏輯正在發生改變,建設美好的人居環境和促進高質量發展要依循經濟發展的規律。

“目前生態環境部已經把337個城市的碳和常規汙染物排放情況進行全面跟蹤,並建立了全口徑的評估體系,未來城市的發展不僅要效率,更要實現減汙降碳,協同推進。”一位研究城鎮化的學者透露。

儘管如此,“碳中和”行動方案的實施仍然面臨了諸多挑戰。

賀克斌介紹,這種挑戰和我國的能源產業結構有很大關係。目前,化石能源佔比中,中國佔比高達85%。而歐美化石能源中,煤佔比在1%-17%之間,中國高達57%。

“2030年要實現‘碳中和’目標,意味著煤、電、二氧化碳就要基本清零,非化石能源發電也要達到80%以上,從目前中國能源結構看,未來低碳轉型的過程非常艱難。”賀克斌分析。

不過,從全球範圍看“碳中和”正在成為世界性話題。資料顯示,目前世界上有100多個國家做了相關方面的宣誓,其中有29個經濟體提出了明確的目標,還有9個經濟體已經出臺了相關法律規定。

基於此,我國也提出,到203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此後,國家發改委、人民銀行、生態環境部等多個部門也釋出相關檔案,圍繞碳排放“碳達峰”、“碳中和”話題進行了集中規劃與部署。按照安排,“碳中和”目標下,要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大力發展新能源,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同時要實施金融支援綠色低碳發展專項政策,設立碳減排支援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