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使匈奴被困十九年不屈服的蘇武,與李陵的人格兩相映襯

蘇武與李陵一樣,揹負著祖上的榮耀。據《漢書·李廣蘇建傳》記載,他的父親蘇建在漢武帝時代曾隨大將軍衛青參加與匈奴的戰鬥,戰後被封為平陵侯,之後出任代郡太守,在任期內去世。他有三個兒子,蘇武是他的次子,三個孩子都因父親舉薦任職侍中。

出使匈奴被困十九年不屈服的蘇武,與李陵的人格兩相映襯

在李陵投降匈奴的大約一年前(前100),蘇武奉漢武帝之命出使匈奴。之後,被扣留在匈奴長達十九年。《史記》中記載,蘇武被扣押十年後,李陵遵照且鞮侯單于的命令前去勸蘇武歸順匈奴。蘇武與李陵都曾在漢朝廷擔任侍中職務,在漢武帝身邊效力,都是日後的高官人選。在這之前,李陵羞於自己投降匈奴的行為不同意與不願歸降的蘇武會面。但且鞮侯單于知道他們二人的關係,況且李陵娶了單于女兒為妻子,無法拒絕單于勸降的命令。李陵設酒宴相邀,並在宴上循循勸誘蘇武說:在荒蕪的土地上,你獨自一人忍受苦難,你這樣難道就能夠在天下彰顯信義嗎?你的大哥因為被追究不敬罪而自刎;你的弟弟遵照漢武帝之命追捕犯人未果,只能服毒自殺;你的母親在我出征前就已經離世,我曾參加了他的葬禮;你的妻子還年輕,聽說已經嫁人。現在你家就剩下你和妹妹二人了,要是再過十年,誰又會知道發生什麼了呢?有無數人並沒有罪卻被皇帝殘殺,而你又是為誰經受磨難呢?聽了李陵的一番陳說,蘇武答道:作為臣下侍奉君王,就如兒子侍奉父親,子為父死,無恨可言。若非要讓我歸順,就請讓我就地自殺。李陵被蘇武的赤誠之心感動,不再勸說,讓妻子把數十頭羊送給了蘇武。不久,漢武帝離逝(前87),李陵得知後再次到貝加爾湖畔拜訪蘇武。蘇武聞訊後,面朝南方吐血痛哭,從早到晚向漢武帝行服喪之禮。漢昭帝六年,漢使者要求接回蘇武,蘇武才得以回國。蘇武回國之際,李陵擺宴相送並動情的說:這次你你回國,一定會名垂青史,功蓋先祖。我自己是個意志較弱的人,但如果先帝延緩施加戰敗的罪名,保全我老母的性命,讓我有機會再為漢朝廷建功,那麼以後再被加上怎樣的罪名,李陵我也無怨無悔,永世不忘朝廷的恩德。可事實上,我家已經被誅殺殆盡,老家的鄉親也都以為我為不齒。所以我也不發多餘的牢騷,在臨別時說這一番話,只是想在場的人能略微地瞭解自己心中的鬱悶。這次訣別後,(你我)將不會再有相見之日,所以我就跳一支舞送別。別宴上,李陵舞動身體流著淚唱著,“

徑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隕。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漢書·李廣蘇建傳》中只寫“陵泣下數行,因與武決”,未寫蘇武一同流淚。在送別酒宴上,李陵也邀請了其他倖存的漢朝廷使者。想到李陵的不幸和蘇武的節操,可以想象當時在場的人會被打動得跟著流淚。

出使匈奴被困十九年不屈服的蘇武,與李陵的人格兩相映襯

與蘇武相比,李陵不是一位對名聲有強烈慾望和富有幻想的年輕人;蘇武的剛強,也照見了李陵性格上的弱點。

在這十多年中,蘇武的家庭與家族成員也都去向不明。那麼,是什麼讓蘇武能夠近似偏執抗拒歸順?李陵的勸導內容,符合那個時代的人之常情,多少也帶著李陵的肺腑之言。但當他明瞭蘇武如此忠誠,就用另一種方式幫助他渡過難關。

如果我們把蘇武的忠誠看作絕對的忠誠,那麼李陵的態度和行為,只能說是相對的忠誠。試想,蘇武在那樣環境和設想,都沒有動搖他的意志,在當時社會難以想象;就是換在今天,也難能可貴。再看李陵的忠誠,則更像當時一般的主僕關係,也就是忠誠與恩惠載入在天平兩端的東西。“士為知己死”的豫讓,無非告訴了我們:對於理解自己的人,即使為他獻出生命也在所不辭;相反,對自己不理解的人,就無以回報了。這還僅是相對的人際關係,比之蘇武的忠誠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漢書·李廣蘇建傳》中,在被李陵勸降時,蘇武說了這樣一番話:蘇武父子無功無德,卻受陛下掛念,位居列將,被賜爵位至通侯。蘇氏兄弟也都能在陛下身邊蒙受恩寵。臣下願為陛肝腦塗地。如果現在殺我,無論是刀斧斬首,還是沸水鍋煮的極刑,我都甘願受死。臣下侍奉君王,就如兒子侍奉父親。孩子為父而死談不上有恨。請允許我不再說二遍。以及《史記》中的記載,都能看出蘇武的忠心是針對漢武帝個人的。儘管如此,我覺得還是存有疑問:這些史書,特別是漢書,都是後朝人寫的,體現他對帝王的忠誠,才能獲得當朝統治者的認同。而即便如此,那麼蘇武的忠誠之心,是對上天的代言人後皇權的忠誠呢,還是對劉徹個人的忠誠,或者是對兩者作為一個整體的忠誠呢?也許大家會認為,如同孩子理所當然要對父母盡孝那樣,臣子向皇帝盡忠也毋庸置疑。如李陵所言,劉徹本人作為皇帝,也確實掌握生死大權又性情無常。然而,蘇武的忠誠之心,歷經十九年不改,是什麼支撐著他呢?

出使匈奴被困十九年不屈服的蘇武,與李陵的人格兩相映襯

以人們通常的觀念來理解,

李陵那樣的忠誠和勤勉已屬不易,失節對他來說也是瑕不掩瑜。

那麼,在蘇武的境遇中,他的忠心若發生變化更是理所當然。因為這種觀念中,經常會對忠誠與恩惠等利益得失作精心的考慮。蘇武的遭遇處境表明,當人處在看不到生還希望的絕境中,要掙扎活下去的絕對條件就是,超然於利害關係之上,徹底拋開自己的榮華富貴,讓某個特定的人成為自己生存的全部意義。也可以說,即使君王不仁,作為臣子仍然必須忠實地按照《孝經》對臣子的要求做。即便如此,要堅持十九年漫長歲月也是非常困難的。蘇武也非朽木,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具備七情六慾。一十九年的漫漫長夜居然沒有彷徨潦倒,真的讓人難以置信。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蘇武能夠做到普通人難以想象的堅韌呢?我想,除了蘇武忠誠的物件是對漢朝廷這個國家或漢武帝本人,還包括了漢文化在內的民族的自尊心,更重要的還是來自於他自己對待人生的“淡泊”品質。

終其一生來看,他這個人生來質樸,性格中少有虛榮心。因為這樣,他才能夠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命運,能夠安然接受娶匈奴人為妻,平靜而綿長地接受著思鄉情感火焰燃燒的煎熬。

出使匈奴被困十九年不屈服的蘇武,與李陵的人格兩相映襯

蘇武清心寡慾的性格特點從很多事情上有所反映。他回國後出任典國屬官職,隸屬大鴻臚,分管已歸順的蠻夷。官位級別不高,他安於官職,無非分之想。從《漢書·李廣蘇建傳》記載看,他把天子賜予的賞品全部分給了兄弟們和老朋友,自己家裡幾乎未積攢什麼財產。

他在匈奴期間,與匈奴妻子生有一子,名叫通國。在他出使前所生的兒子叫元,元在蘇武回國第二年因受上官桀之子上官安謀反的牽連被殺。蘇武徵得漢宣帝同意,領回通國,通國也被宣帝封為郎。由這也可以看出,他沒有當時一般漢人對匈奴的蔑視和排斥,並沒有將匈奴看作蠻夷。長期在匈奴漠北生活,他也更能夠理解,匈奴的生活方式會量多適應漠北的自然氣候,這與中原內地以農耕為基礎的生活慣不同。這樣看來,蘇武能不屈從匈奴歷經十九年之久,與其說是對匈奴的蔑視和中原漢文化的自豪感,還不如說是出使的使命感成就了這樣。

出使匈奴被困十九年不屈服的蘇武,與李陵的人格兩相映襯

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陷於他們兩的境遇時,是像蘇武好樣生活呢,還是像李陵那樣生活呢?

類似的生活問題,在現實世界裡更是層出不窮。即使希望如蘇武那樣生活,仍會被各種事情所左右;如像李陵那樣,就是儘量保護自己,做到不爭論不辯解,在生活中反覆體驗迷茫和清醒,現實世界不就是這樣的嗎?

生活中,蘇武、李陵等一直伴隨著左右,這樣的人今天一直生活在我們的身邊。

申明:

圖片均來自網路,若有引用不妥,請原圖提供者告知,方便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