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出必有因”:一個人容易招致禍患,常有這2個“前兆”

文章作者:琢磨君

企業家馬雲說過:“多去看別人失敗的經歷,成功的原因千千萬萬,失敗的原因就這麼幾個。去看見別人失敗的時候,你仔細去看看我自己有沒有這麼做,我應該倒過來做。”

與其多關注他人成功的原因,還不如多看看他人失敗的原因,多給自己打打“預防針”,防患於未然。老話說得好:“事出必有因”,一個人容易招致失敗或禍患,都是有“前兆”的。

《易經》中所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一語驚醒夢中人,告訴人們:一旦言行舉止失衡,就會招致禍患。就如曾國藩在家書中所寫:“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其實,一個人再聰明,如果有以下2種跡象,也是非常容易招致禍患的。

“事出必有因”:一個人容易招致禍患,常有這2個“前兆”

1、思想上偏激;

思想的偏激,用現代人的說法就是指“傲慢與偏見”,不能客觀全面評價人或事物,總是喜歡先入為主,自以為是,剛愎自用,給人一種很聰明的感覺,實則是偏離“大道”,顯得很愚蠢。

《史記》中記載: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學問。老子仔細觀察孔子,說道:“我聽說,善於經商的人把貨物隱藏起來,好像什麼東西也沒有;具有高尚品德的君子,容貌謙虛得像愚鈍的人。拋棄您的驕氣和過多的慾望,拋棄您做作的情態神色和過大的志向,這些對於您自身都是沒有好處的。我能告訴您的,就這些罷了。”

顯然,孔子在這個時候,思想上是偏激的,內心存在著“傲慢與偏見”。老子看出了他身上的不好跡象,因此好心提醒他,這才有了孔子後面的“訥於言而敏於行”,以及學習老子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事出必有因”:一個人容易招致禍患,常有這2個“前兆”

思想上偏激,聽不進去半點反對意見,好比是水滿則溢,越走越偏差,也會越危險。拿西楚霸王項羽來舉例,他痛恨秦王朝,於是在攻入咸陽後,焚燒秦朝宮室,殺死了秦朝已經投降的國王子嬰,蒐羅了秦朝的財寶和婦女,準備率軍東去。

這時候,有人勸項羽說:“關中阻山帶河,四面關塞,土地肥饒,可在這裡建都,以定霸業。”

項羽對秦朝以及關中之地沒有半點好感,又懷念故鄉,於是怒懟道:“富貴了不回故鄉,如同衣繡夜行,有誰能知道!”

勸諫的人開玩笑說:“人們說楚國人是獼猴戴帽子,果然如此。”項羽聽到這些話後,怒氣衝衝,烹殺了那個人。

項羽思想上的偏激,實則是給自己埋下了很多的禍患。首先,他放棄關中肥沃之地,定都故鄉彭城,屬於戰略上的決策失誤;其次,他在關鍵時候不聽人勸,總是一意孤行,盲目自信,甚至是自負,導致自己數次重大決定都是錯誤的。

“事出必有因”:一個人容易招致禍患,常有這2個“前兆”

比如說,鴻門宴上,項羽不聽謀士范增的勸,沒有對劉邦動手,後患無窮。後來,項羽又不聽范增謀士的忠告,還猜忌范增,逼走范增,導致范增在路途中去世了。慢慢的,項羽因為自己的偏激,猜忌任何人,不相信任何人,自己倒是成為了孤家寡人。

反觀劉邦,思想開放包容,從諫如流,身邊人才濟濟,他人說得對的意見,他都全盤吸收,因此能夠在幾次關鍵決策上都正確。劉邦說:“張良、蕭何、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俊傑,我能任用他們,這是我所以取得天下的原因。項羽有一個范增而不能任用,這是他所以被我擒殺的原因”。

一個人,到了20歲還不狂,這個人是沒出息的;到了30歲還狂,也是沒出息的。這是錢鍾書先生的一句名言,更是道出了:越是心智成熟的人,越不會思想偏激,越是多福。

《易經》雲:“吉凶以情遷”,吉象或者凶兆都是隨著我們情緒而變遷的。當我們眼中看不慣的人或事物越來越少,我們也會越來越進步;反之,思想偏激,故步自封,實則是作繭自縛,自取滅亡。

“事出必有因”:一個人容易招致禍患,常有這2個“前兆”

2、行為上冒進;

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是心性的外在表現,觀察一個人的行為,就可以知道他的禍福吉凶。有的人,不僅思想上面很固執,行為上面也很冒進,則更加容易招致禍患。

曾國藩的六弟曾國華是眾多兄弟當中最有才華的,但是他驕傲自負,不聽人勸,喜歡冒險行動。三河戰役中,謀士趙烈文發現了太平軍的圈套,好心去規勸曾國華,但是曾國華絲毫聽不進去,偏要一意孤行,帶兵冒進,最後進了敵人的口袋陣,自己的7000人被太平軍的10萬人包圍,全軍覆沒。

福兮禍所伏,福氣後面往往隱藏著禍患,一帆風順的時候更加應該小心謹慎。曾國華之所以會如此冒進,一方面和他驕狂的性格有關,另一方面和他剛剛打了幾個勝仗有關。所以說,人生處於順境的時候,行為上不可冒進,要能守得住,要不然就會栽大跟頭。

“事出必有因”:一個人容易招致禍患,常有這2個“前兆”

再看晚清紅頂商人胡雪巖,他在達到人生巔峰的時候,身價有幾千萬兩白銀,富可敵國,因此他膽子越來越大,行為也越來越冒進。他的媽媽告誡他說:“你賺那麼多錢幹嘛?要想想後路”,胡雪巖完全聽不進去。

左宗棠是位“儒將”,學富五車,深知“物極必反”的道理,提醒胡雪巖要多讀點書,但胡雪巖還是當成耳旁風。當小老闆的時候,可以靠聰明機靈;但是成了大富豪後,需要足夠的智慧來駕馭財富,稍微不注意,就會“車毀人亡”。

果不其然,胡雪巖因為一個錯誤決定,惹得慈禧太后嫉恨,成為一顆棄子;又因為生意場的資金鍊斷裂,三年就把全部家當敗光了,最後還被革職查抄家產,以至於鬱鬱而終。胡雪巖真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而曾仕強教授更是總結道“胡雪巖是自作自受”。

所以說,我們在看到某人很順風順水的時候,得意忘形,行為冒進,還不聽人勸的時候,就可以大概判斷他未來將有大禍患。

“事出必有因”:一個人容易招致禍患,常有這2個“前兆”

結語:

莊子《外物》篇說道:“流蕩忘返的心志,固執孤異的行為,都不是至知厚德的人所為的。得道的人,是不會固執於某種行為方式的。”

其實,他的這番話也是從“道”的角度來分析人們失敗的原因。一個人若是思想上偏激、行為上固執冒進,則都是屬於“失道”,沒有遵循“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原則,也必然會給自己招來禍患。

所以說,一個人容易招致禍患,常有這2個“前兆”——思想偏激、行為冒進,大家要引以為戒!您是怎麼看待“一陰一陽之謂道”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精彩的評論,我會置頂鼓勵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