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不讓孔子入秦,反倒統一六國,孔子去過的六國為何會敗?

華夏民族五千年曆史之中奠定主要思想和格調的不能不提及的兩個人,一個是道家思想開創人老子,還有一個就是儒家鼻祖孔子。這兩個人的思想影響到了中國人的方方面面,在兩千多年之前的秦朝時期,秦國大軍積累一百多年的戰爭和努力終於完成了統一大業,這中間離不開六國君主的昏庸無能,也離不開縱橫策略的實施。

秦國從變法以來似乎就走上了一條十分正確的道路,從秦孝公以來的秦國一直到秦始皇這一百五十多年的時間之中沒有一個昏庸的君主。這些秦國國王都堅守秦法,愛惜人才,甚至願意放下一國之君的身段去迎接其他國家的人才來建設秦國,這些都是秦國之所以能夠成功的原因。

秦國不讓孔子入秦,反倒統一六國,孔子去過的六國為何會敗?

但說起人才和引進人才這個事情,秦國的歷史之中雖然引進了許多其他國家的大人才,像春秋時代秦穆公引進的百里奚和蹇叔;還有戰國初期秦孝公引進的衛國人才衛鞅;秦始皇時代的呂不韋;這些都是其他國家的人才為秦國所用,最後幫助秦國成就霸業。

引進人才雖多,但秦國在春秋時代卻是錯失了一個巨大的人才,那就是孔子,那個時代的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周遊列國,在走遍了中原諸多國家之後沒有一個國家願意使用孔子的思想,而孔子希望入秦的想法卻遭受了秦國的拒絕,最後秦國反而統一了六國,這其中有什麼因果關係嗎?

孔子的仁義政治思想

秦國不讓孔子入秦,反倒統一六國,孔子去過的六國為何會敗?

孔子的仁義政治思想在中國古代其實十分出色,從秦朝以後的歷代王朝文官讀書人所追求的也是一個這樣的理想政治,對於中國上下產生了數千年的影響,到今天中國依舊有效的也就是隻有孔子這批人了,像和孔子同一個時期幫助一個國家實現強大的管仲這些人從根本上是沒有辦法和孔子作比較的。

孔子的一生之中所遇非人,沒有遇到一個願意接納他的人,有的人說在那個亂世之中不適合孔子推行這種仁義政治,但是都沒有試過,又有誰知道這種方法不是真的可以呢?孔子的弟子宰予還使用孔子的思想使得魯國短暫強大了,孔子的思想難道在春秋時代就真的一點都行不通嗎?

秦國不讓孔子入秦,反倒統一六國,孔子去過的六國為何會敗?

根據春秋時代國家使用的治理思想來看,這些國家的情況的確是這個樣子的,孔子的思想更像是夏商周那種古老時代治理天下的辦法,覺得天下統一之後只要君主帶頭做表率,以道德教化別人就可以了,可是秦國和齊國設定中原一度稱霸起來的魏國都不是這樣,他們都無一例外的選擇了法家思想。

仁政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孔子之後的中國幾千年之中從來都不缺乏復古和實行仁政的皇帝,但這些皇帝最終都難以實現國家的強大,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歷史之中被稱為“仁到極致”了的宋仁宗,他還不夠仁義嗎?他對待百官的態度是與士大夫共天下,對待周圍國家是能議和就不打仗,可最後落得了一個“弱宋”的罵名。

孔子周遊列國被秦拒絕

秦國不讓孔子入秦,反倒統一六國,孔子去過的六國為何會敗?

孔子周遊列國是一個美好的故事,是孔子這個政治家尋求出路的一次探索,當時的孔子本來是擔任魯國的執政,可是卻因為得罪了魯國最為強大的“三桓”,孔子認為這三家士大夫的城池超越了魯國君主的都城規模,不僅是一種僭越禮制的行為,對於君權來說也是一種巨大的威脅,所以決定拆除,可沒有兵權的孔子最後被這三家請出了魯國。

孔子被客氣的驅逐,身上魯國執政的權位也被取代,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決定趁著年紀還行,還能夠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找到一個全力支援自己實現仁政的國家,衛國國君感興趣的是打仗的事情,可是孔子的一點都不懂,楚國曾經主動邀請孔子,但楚國臣子卻在暗中阻礙,害怕孔子與他們爭奪權位。

秦國不讓孔子入秦,反倒統一六國,孔子去過的六國為何會敗?

齊國君主曾經向孔子問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還是君臣父子禮儀制度那一套,這些都是大家知道的事情,在國家制度之中制定尊卑貴賤制度,方便國君命令的實現,齊國君主只能忍住,還耐心地送走了孔子,他想要的是強大的具體辦法,而不是這些高屋建瓴的大話。

孔子本來是準備去秦國的,孔子生活的時代正是和秦國稱霸是一個時間段。秦穆公稱霸之後,孔子佩服這位傳奇君主,說以秦穆公的胸懷做一個霸主實在是太委屈他了,做王都可以了,要知道孔子可是正兒八經的保皇派,誰敢說周天子的壞話和做一些大逆不道的事情絕對會受到孔子的口誅筆伐的,但讓孔子自己說出秦穆公可稱王足以說明一切。

秦國不讓孔子入秦,反倒統一六國,孔子去過的六國為何會敗?

孔子的周禮過世了,春秋時代已經是打仗爭霸的天下了,西周初年的小諸侯國不斷被吞併,大國之間的爭霸戰爭從來都沒有停止過。這就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孔子那套仁義教化早就已經不管用了,這樣的國家不是在被滅就是在自滅,秦國統一天下與孔子無關,當時的秦國君主看透了孔子,不願意任用罷了。

到秦始皇時代的時候有人提出了這個觀點說秦國曾經錯過了孔子,是一大損失,到後世的漢代之中又重新使用孔子這套仁政思想,結果在漢武帝時代被證明的確是失敗了,仁政根部帶不來和平,秦國春秋時代錯過了孔子,但並沒有錯過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為秦國帶來了統一天下的偉業,而孔子始終只能停在周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