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即位後,曾五次攻打趙國,結果分別如何呢?

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莊襄王去世,享年三十五歲。13歲的嬴政被立為秦王。嬴政即位時由於年少,尊呂不韋為仲父,朝廷大事皆由呂不韋把持。不過,到了始皇帝十年(前237年),秦王嬴政免除呂不韋的相職,把呂不韋放逐到巴蜀。自此之後,秦始皇不僅掌握了秦國大權,更開始將重心放在了一統天下的大業上。在此背景下,秦始皇曾五次派遣大軍攻打趙國,從而解決了秦朝建立的最大阻礙。

秦始皇即位後,曾五次攻打趙國,結果分別如何呢?

首先,根據《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始皇帝十一年(前236年),趙、燕兩國發生戰爭。在戰國後期,因為秦國的遠交近攻策略,燕國和趙國可謂漸行漸遠。比如在長平之戰爆發後,燕國不僅沒有聯手趙國對抗秦國,甚至還多次在背後偷襲趙國。而這,導致這兩個國家的關係更加惡化。

在此背景下,趙國和燕國自然是多次爆發衝突。當然,儘管趙國在長平之戰後元氣大傷,可是,燕國依然抵擋不住前者的進攻,於是就向秦國請求支援。得知這一訊息後,秦王嬴政以救燕為名派王翦等將出兵分別夾攻趙國,先後攻取了趙的閼與、轑陽(南陽西北)、河間(河北省獻縣東南)、安陽(河北陽原縣東南)等邑,漳水流域已為秦所佔有。由此,非常明顯的是,秦始皇第一次和趙國兵戎相見,就取得了大勝。

秦始皇即位後,曾五次攻打趙國,結果分別如何呢?

公元前235年,趙悼襄王逝世,趙王遷即位。眾所周知,趙王遷是趙國的亡國之君。相對於他的父親趙悼襄王,趙王遷可謂昏庸至極。因此,秦國顯然不會錯過趙國君主更替的機會。於是,到了公元前234年,秦大將桓齮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東南),武城(今山東省武城西)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殺趙軍十萬。對此,在筆者看來,本就奄奄一息的趙國,因為又損失了10萬大軍,這無疑是雪上加霜了。

秦始皇即位後,曾五次攻打趙國,結果分別如何呢?

公元前233年,桓齮又乘勝進擊,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趙國後方,攻佔了赤麗、宜安(今河北藁城西南二十里),進攻趙國的後方,直向邯鄲進軍,形勢危急。趙王遷從代雁門調回李牧,任命其為大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反擊秦軍。

此戰,李牧率邊防軍主力與邯鄲派出的趙軍會合後,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他認為秦軍連續獲勝,士氣甚高,如倉促迎戰,勢難取勝。遂採取築壘固守,避免決戰,俟敵疲憊,伺機反攻的方針,拒不出戰。

秦始皇即位後,曾五次攻打趙國,結果分別如何呢?

過了一段時間後,秦軍疏於戒備。李牧遂乘機一舉襲佔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的秦軍及輜重。李牧判斷桓齮必將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擊敵人,將主力配置於兩翼。當正面趙軍與撤回秦軍接觸時,立即指揮兩翼趙軍實施鉗攻。經過激烈戰鬥,大破秦軍。李牧因功被封為武安君,這就是著名的宜安之戰。對此,在筆者看來,宜安之戰的勝利,可謂戰國末期秦國少有的敗仗,也推遲了趙國的滅亡時間。

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秦軍進攻趙國。雖然宜安之戰讓秦國損失不小,不過,因為秦國的整體實力太過強大,這促使其很快能夠捲土重來。此戰,秦軍兵分兩路攻趙,以一部兵力由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北上,準備渡漳水向邯鄲進迫,襲擾趙都邯鄲,自率主力由上黨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企圖拊邯鄲之背。將趙軍攔腰截斷,進到番吾(現河北省平山縣南),因李牧率軍抗擊,邯鄲之南有漳水及趙長城為依託,秦軍難以迅速突破。

秦始皇即位後,曾五次攻打趙國,結果分別如何呢?

李牧遂決心採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他部署司馬尚在邯鄲南據守長城一線,自率主力北進,反擊遠端來犯的秦軍。兩軍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軍猛攻,秦軍受阻大敗。李牧即回師邯鄲,與司馬尚合軍攻擊南路秦軍。秦南路軍知北路軍已被擊退後,料難獲勝,稍一接觸,即撤軍退走。對此,在筆者看來,雖然在番吾之戰中,趙國還是取得了勝利。不過,因為整體實力上的差距,李牧已經無法殲滅大量秦軍了。

始皇帝十八年(前229年),秦將王翦率領士兵直下井陘(河北省井陘縣西),秦將楊端和率領河內兵進圍趙都邯鄲。對此,在筆者看來,在消滅韓國後,秦國顯然對解決趙國勢在必得。為此,秦始皇派出了足以匹敵李牧的王翦,二者和廉頗、白起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

面對秦國大軍,趙王遷派李牧、司馬尚帶領大軍抵禦。不過,趙王遷寵臣郭開受了秦國賄賂,散佈流言說李牧、司馬尚謀反。趙王遷因此改用趙蔥和顏聚代替李牧、司馬尚,並且殺死李牧,這堪稱自毀長城了。

秦始皇即位後,曾五次攻打趙國,結果分別如何呢?

最後,始皇帝十九年(前228年),秦軍大破趙軍,王翦、羌瘣盡定趙地,俘虜趙王遷。秦王政親赴邯鄲,坑殺了自己幼年居住邯鄲時的仇家,然後從太原、上郡返回。趙公子嘉率領其宗族數百人逃到趙的代郡,自立為代王。秦國在趙都邯鄲一帶建立邯鄲郡。綜上,雖然五次攻打趙國耗費了秦國的巨大精力,但是,秦始皇還是笑到了最後。況且,趙國的滅亡,也讓其他諸侯國更加膽戰心驚,也即失去了抗衡秦國的主心骨。